首页资讯历史钩沉为何北京不叫“大北京”而上海却是“大上海”?
842070

为何北京不叫“大北京”而上海却是“大上海”?

写乎写乎2023-07-29 13:59:580

作者:刘宏宇

有一则短视频,不知有多少人看过,是一个挺标致的年轻女子对镜头说:论面积,上海比不过北京;论人口,上海比不过重庆;论人均GDP,上海比不过鄂尔多斯;可只有“大上海”的说法而没有“大北京”、“大重庆”,好像只有上海当得起这个“大”字,为什么呢?

如果看过那个短视频,一定不难察觉,貌似“平铺直叙”、“萌萌发问”,实则藏着藏不住的倨傲,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宛如上海之“大”,跟年轻女主播有着什么割不断的因缘。

没错,在中国众多城市里,冠以“大”字而为多数国人所耳熟能详的,只有上海,“大上海”的上海。短视频主播小姑娘太年轻,真可能不知道,那个“大”字,没什么可骄傲的。

(一)上海的殖民地属性

1949年5月28日(或者是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国民党军队,攻占上海;按当时语境,叫做“大上海回到了人民手中”。当时,上海,作为“单独的城市”,确实“大不可言”,不仅是整个中国乃至东半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地域、人口,也都远超中国其他城市,“现代知识型”人口更几乎覆盖整个中国的“大半”,拥有当时中国其他城市都没有的完整的现代工商业体系,“城市化”水平不仅为中国之最,也是整个亚洲乃至东半球最“大”的城市,现代化程度遥遥领先东半球其他任何城市(包括战后的日本大城市),就连“东八区时间”都是叫做“上海时间”(那时还没有定义“北京时间”),可见其地位之高!

经历七十多年发展特别是“改开”以来四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今天的人们,大多数都知道上海有个“别名”叫“魔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魔都”即“魔幻之都”的“雅号”,并不是“改开”之后才有的,有了少说一百年了。当然,对于一百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大上海”,今天的国人更知道的她的另一个“外号”是“冒险家的乐园”;殊不知,冒险家的乐园,作为城市“别称”,跟“魔幻之都”可谓“同宗同源”,都是殖民者给起的外号。所谓“大上海”,就如同“十里洋场”之谓,说到“根儿上”,其实是这个城市的“殖民地标签”!

上海,作为正式地名,最晚在明初就有了——松江府上海县,是一片凸出“陆基”的冲积平原,具有建设“深水内外码头”的地理条件。十九世纪中叶,清政府按《南京条约》对英国开放吴淞口及以之为起点的所谓“长江自由航运”,具有建设“深水内外码头”地理条件的上海,为殖民者尤其青睐,投入“重资产”,对其开展地域侵占和相应基本建设。这个历史事件,被今天的“官方”和几乎所有上海人认定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开端”。前些年大肆庆祝“开埠”多少多少年,所对应的“开埠”起点,就是“殖民”起始的1842年!

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袭,上海被“开发”成极具西方特征的工商业都市;不过,其中真正属于中国的部分亦即所谓“华界”,占地面积并不大,发达程度也跟陆陆续续划定的“治外法权”的“租借”们天差地别。基本来讲,“大开发”后的“大上海”,“大体”上,更是“列强”的“殖民地块”!刨去遍布“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各式场所的各国租借,“华界”的上海,真说不上“大”,更也就说不上繁荣、发达。所以说,“大上海”的“大”,在其“大”起来的那段岁月里,更“大”在“殖民地块”!

至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时称“中华民国”)作为主要战胜国,赢得了一些“待遇”,其中就包括“收回租借”和“废除治外法权”。三年多后,就是上海的真正“新生”——回到人民手中。大上海,真正完完全全属于了她的祖国。

(二)百年“殖民”的留痕

有个红色老电影,叫《霓虹灯下的哨兵》,讲的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上海解放后,解放军某部八连被派驻守备上海最繁华区域;农村出身的质朴指战员,面对“大上海”的“香风臭气”,抱定信仰,笃守初心,为中国“资本化”程度最高、“社会主义改造”难度最大的“大上海”的“新生”,做出突出贡献……

影片中有个情节,至今记忆犹新——为让“不懂”城市的战士们了解“大上海”,专门请了一位“老上海”工人师傅来做报告,工人师傅慷慨言道:“帝国主义与说,这大上海,是他们的金镑银镑铺出来的,我们说——不!那是我们工人阶级的血汗换来的!”

这台词,放在电影初映及后来很多年的“年代”语境中,绝对正确;但要从经了“改开”洗礼的今天的视角“细论”,也“不尽然”——大上海,当然是千千万万中国劳工用血汗建设出来的;可要没有“金镑银镑”,不说其他,工人阶级也不能白干不是。严格意义上讲,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一砖一瓦都凝结万千劳工的血汗,也都有“金镑银镑”的留痕。

当然,帝国主义“投资”,肯定不是做慈善,相反,是冲着“一本万利”去的!他们在上海的“收获”,远大于“铺出”的那些“金镑银镑”!低成本高利润的各类工业和完全由他们操纵的“国际金融”以及各式“洋货”对平民消费触及根本的“洗刷”之外,文化的持续、深度侵染,更给这座“黄金堆砌”的大都市,留下了深重的殖民烙印!

这种烙印,甚至,至今,仍能感受到蛛丝马迹!比如在整个中国“独具特色”的“地域自负”,在上海人的认识中,中国人分两种——上海人、乡下人。这跟香港人只有“本地人”和“内陆人”的概念,本质相同,表面上似乎是“乡土情”,骨子里却更是生活在殖民地的人们内心深处“孤岛意识”的“自疗”式放大。相比而言,这方面,上海人甚至比香港人还“那什么”些;十几二十年前,都还能从个别“老上海”口中听到哪哪哪儿地段好,是“老租借地方”这样的言论。百年殖民(1842~1945),历经七十多年“涤荡”,仍褪不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殖民底蕴”;到今天,还竟有那么年轻的姑娘,拿个“大”字说事儿、提问。

不是要否认上海的诸多优势,甚至很该肯定“大上海”时代留给这座城市的许许多多“正值”;更不能忘,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中共“一大”第一会址在上海“旺志路”,时属“法租借”),曾多年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于中国共产党,有着“发祥”式的意义。也必须承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上海都够“大”,怎么论,都当得起“大”字!只是想说,骄傲与“大”的时候,也得多少品品“大”的“由来”和个中的屈辱与苦涩。

不忘历史,前路会更清晰;记取曾经,未来会更光明!真要是“大”,是否非得挂在嘴边,并不打紧;要担不起“大”,喊得再响,也最多就是自娱自乐!

真心盼望“大上海”会被后来人由衷地唤作“新大上海”、“我们的大上海”!

(三)上海并非“独大”

本文开头说的那则短视频里,“小姐姐”说没有人叫“大重庆”、“大北京”,还真有点儿“失察”了。巧得很,本人跟北京和重庆这俩城市,都颇有渊源,所以“第一手”地“从来”就知道,重庆,也会被称作“大重庆”,北京,更被今天的很多人叫做“大北京”。

不光北京重庆,还有“大深圳”,还有“大沈阳”,当今中国的城市里面,够得上、配得起一个“大”字的,不说数不胜数,也肯定不是上海“一家独大”。

就算把视角退回到“上海”最开始“大”起来的旧时代,也还有个“大武汉”!到今天,大武汉,也是叫得响当当!在“那时候”,“大武汉”之称,更有着三重“硬核”的“由来”。

由来一:“民国”以前,并无“武汉”这个正式地名,非要说“武汉”二字,也说的是“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也就是后来“大武汉”的“三大组成部分”。

这三个地方,相距较近,却又由于山水之势而“各自为战”——武昌,自古就是“江汉坚城”、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传统;汉口是长江与汉江交汇的“码头”口岸,也具备“独自成城”的资源和条件;相比而言,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汉阳,则毗邻汉江“尽头”,坐拥“三镇”中最佳的风候条件,虽然地方小了些,但也是具备“独立”条件的“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新军起义”,是为“辛亥革命”开端;“武汉三镇”,成了革命火焰最早燃起的地方;之后很多年,都是“国民革命”的“基地”之一。由于多重原因,新建的“中华民国”,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称“武汉”。因为“三镇”合并,面积较大,就有了“大武汉”的说法。

由来二:自清末“洋务运动”起,武汉三镇就被“划为”重地;蕴育“辛亥首义”的武昌,就是“新军”(西式建制、现代军械和战法的军队)重要“孵化”基地;汉阳汉口,更成为中部地区“西洋工业”的“特区”!至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以工业“门类”论,武汉甚至比上海还要齐全,名垂青史的“汉阳兵工厂”(“汉阳造”枪械的生产厂家),就是典型“超越”上海的例子。基本等于完全控制上海的“列强”,不会让上海有直指“中国自强”的军工企业!很大程度上,武汉之“大”,从民族自强的角度看,比上海的“大”更硬气!

由来三:因为“辛亥首义”、洋务运动、工业发展等多重原因,自“北伐”驱走盘踞“大武汉”的军阀(直系吴佩孚)后,武汉就成了“国民政府”的重要行政城市;虽未被正式赋予“首都”的“名分”,却在自1927年“北伐胜利”到1938年沦陷于日寇的十多年间,屡次成为当时“中央政府”、“行政院”等要害机关的所在地,铁定的“政治中心”!连始建于广州、名满天下、“出将入相”的黄埔军校,都在武汉设有最大最完备的分校,甚至一度承载该校主要职能;杰出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就是“黄埔武汉特训班”毕业的。

还有——人人都知道,抗战时重庆是“陪都”,却未必人人都知道,当时,最先被定为“陪都”的是武汉;甚至,在国民政府内部,都有“迁都至武汉”也就是把武汉作为正式的国家首都的动议,只是因为战事发展“不允许”,才没实施。虽然没实施,也足可以见得“大武汉”在那个时代的地位。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