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隆中对”是虚构的?
作者:赵心放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个编故事高手,“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就编出了五千字的“三顾茅庐”精彩故事。朋友们根据有关史料,来分析这些精彩故事,掂量一下,有多少是史实,有多少是虚构的故事。
(一)“三顾茅庐”可能是假的
《三国演义》三十七回后半段到三十八回前半段,估摸花了一回的篇幅,讲刘备在听过徐庶、水镜先生、庞山民、诸葛均等高人贤士的推荐之后,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历经三次拜访,才把大V请出了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格儿好感动人!
不过也有“三顾茅庐”可能是假的说法。
裴松之是东晋、刘宋时期的史学家,《三国志注》的作者。他讲《九州春秋》和《魏略》这两本书里说,自认满腹经纶却是个无业者的诸葛亮,跑到樊城去见刘备。刘备不认识他,看他还比较年轻,说了两句应酬话后,就继续做手上的事,不正南其北的搭理他。
早已做好功课的诸葛亮就问刘备,你和刘表、曹操相比,如何?刘备说这两人我都比不上。诸葛亮说你有自知之明,但要快快想办法才行啊。刘备说我正为此事烦恼耶。诸葛亮立马说出个主意,把荆州的游民集合起来充实部队,不就得了吗?刘备心里暗暗喝彩,这小伙的办法多,脑瓜儿超级够用。于是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以上宾之礼相待诸葛亮了。
(二)见次面就能敲定决策吗?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关于”三顾茅庐“的叙述很简单,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在编故事高手罗贯中老先生手里,却发展成了五千字的精彩故事了。一句话虚构的多。但在“隆中对”中,除了诸葛亮神秘的拿出“西川五十四州地形图”属虚构外,其他的内容,小说和正史叙述的差不多。是小说“尊重”历史吗?NO!因为正史记载得十分精彩,用小说语言表现出来就行了。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刘备开门见山就说,汉室十分危险,奸臣篡了权,主人的威信都快没有了。我虽然力量弱小,打算把恢复汉室的大义通告全国。无奈我的能力有限,缺乏谋略,遭受了不少失败,落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但我不灰心,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想要恢复汉室,的确需要谋略。现在的情况是,曹操占的地方大人口多,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本钱与他硬碰硬。东吴孙权统治江东已经三代了,民心安定,也有不少能人辅佐他,你只能和他成为盟友。建议你先拿下战略要地荆州,然后想办法取得益州。益州这地方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头儿刘璋没水平,手下的能人渴望明主。你是皇室宗亲,且又有名气。相信能把益州拿下来。你以此为基地,联合东吴,治理内政。北方有什么变故时,你就可以挥师北上直取长安.....
刘备听了这番话,硬是“如鱼得水”了。
(三)辨析“三顾茅庐”“隆中对”
《九州春秋》和《魏略》这两本书说“三顾茅庐”是假的,是诸葛亮自己去主动应聘的话,裴松之说他也难以相信,他相信《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述的“凡三往,乃见”这旬话。意思是去了三次才见到。
其实最钢鞭的依据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是因为我的出身低微看不起我,埋没我的才能,三次到我的家里来,咨询当今的天下大事......
《出师表》有前后两表之分。后《出师表》存在一些争议,前《出师表》是没争议的,诸葛亮上述那段话出自前《出师表》,可信度高。
那“隆中对”,的确说的是蜀国的建国和发展战略,以后蜀国就是这样实施的嘛。但当时没有作记录的秘书,也没有录音设备,陈寿如何得到他们口述材料呢?我相信作家陈文德先生的推论:刘备和诸葛亮不只谈了一天,“隆中对”或许是君臣两人长时间交换所得到的共识。陈寿进行了艺术 性处理,归纳成为“隆中对”,且在“三顾茅庐”中出现,使故事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人。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