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十七)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让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稍次的统治者让百姓感到亲近从而赞誉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让百姓害怕他;最次的统治者由于施政不当,被百姓推翻了他的统治,从而自取其辱。统治者的诚信不够,老百姓自然不会轻信他们。
贤明的君王很悠闲,不轻易地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秋雨堂浅见:
在本章 中,老子描绘了他理想中的治国蓝图,即“无为而治”。
他认为,最好的政府和最好的统治者,就是让老百姓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他把这样的政治情景与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进行了比较,认为儒家的德治虽然好,能得到老百姓的亲近和赞誉,但这已经是多事了,和“无为而治”相比,还是等而下之。最好的统治者应该“贵言”,让老百姓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老子强烈反对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老百姓,使人民害怕他们,逃避他们。最差的统治者残害人民盘剥百姓,迫使人民起来造反,推翻他们。夏桀、商纣和秦朝的灭亡就是例子。
在老子的观念上,圣人应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于道,有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图解。
老子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自他提出这样的美好理想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先后有四百多位皇帝执政,竟无一人能如他所愿让百姓“不知有之”,就连让百姓“亲而誉之”的也没有一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有赞誉之声,却无亲近感可言。
有些地方官员既使想在自己治下的区域里尝试建立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但朝廷的徭役赋税如催命鬼符,那容老百姓安生度日?
尽管老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他所描绘的蓝图却为世世代代的人民所向往。
文/靳义堂
2022.10.3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