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轻轻松松读《老子》(36)
842497

轻轻松松读《老子》(36)

秋雨堂秋雨堂2023-07-30 09:52:590

《老子》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要想使它收缩,必先使它扩张;要想使它削弱,必先使它强大;要想将它废弃,必先使它兴盛;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就是隐微却有明显的道理。

柔弱胜过刚强。

大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武力不能公开炫耀。

秋雨堂浅见:

对本章主旨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绝大多数解读者都把“欲”(想)的主体(主语)当做“人”来加以分析,因此便有“阴谋论”一说,政客把它解释为“权谋”,战国时的韩非就是最早持此论者之一;兵家把它解释为“诡道”,并以《孙子兵法》中的言论予以印证;有心机的人把它当做为人处世的智谋。就连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

这些观点都完全背离了《老子》贯穿全书的主旨,是对老子思想的严重曲解。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又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倡导“无为”和“不争”,怎么会去教唆别人“歙之”、“弱之”、“废之”、“取之”呢?这显然是和老子的主导思想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本章中“欲”(想)的主体应该是“道”。“歙之” “弱之” “废之” “取之”是“道”对天下万物的平衡和调控。“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那些极端扩张、强大、兴盛的事物,在“道”的调控下,必然会盛极而衰。所以,“柔弱胜刚强”是必然的趋势,是“道”发挥调控功能的必然结果。这也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体现。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一个极限,这时,该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

世人一味喜欢争强好胜,好大喜功,贪得无厌。为了渔利,机关算尽,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结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欲望一旦越界,那么等着他的就是一张更大的网,而自己却又成为了网中之鱼,欲得渔利,反受其害。

本章旨在借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人们以柔弱自处,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鱼只有在深渊之中才能生存,如果脱离了深渊,就会成为渔夫的猎物。人不能离开“道”,背“道”而行就会身处险境难以自保。

国家的武力是用来保障国泰民安的,不可以耀武扬威,更不能穷兵黩武。如果那样,就会成为敌国攻击的对象,使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

老子告诫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要以低调柔弱自处,“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方能平安无忧。

文/靳义堂

2022.11.25.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