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59)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以俭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节俭)。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树根,引申为本源、基础)、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无论是治国理政也好,祭神事天也好,没有比厉行俭约原则更为重要更有意义的了。要知道,只要坚持了俭约原则,就会达到君民亲密无间,人天和谐一致,这可以称为重在的积德。
君主能够做到重在积德,做事就没有不顺利的。做事无不顺利,就会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没有穷尽。那时候,他才算真正拥有了这个国家。获得这种“有国”之感的原因仅在于自己坚持俭约这个根本原则,因此厉行俭约乃是确保君位世代相传江山永固的根深柢固之道。
秋雨堂浅见:
本章重点谈节俭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政治、伦理、宗教三者合一的时代,君主不仅是政治领袖,也是族长和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其任务可以概括为治人和事天两个方面,就是处理政务(治人)和组织祭祀活动(事天)。老子提出: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进行祭祀活动,都应该简约从事。这和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所说的“礼,与其奢也,宁俭” 的观点相一致。孔子所说的“礼”包括政事活动的礼仪和祭祀礼仪。节俭办事是那个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时代的必然吁求,也是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
只有节俭办事,才能得民心,合天意。才能使君民关系紧密契合。君民契合,这就说明君主重在积德。
重积德就意味着办事既得百姓拥护又得上天支持,因此办事没有不顺利成功的,而办事无不顺利成功,就会感到没有办不成的事,以至成功、胜利一个接着一个,可谓是“心想事成”,没有穷尽。
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只要坚守节俭原则,才有可能在忽然降临的灾祸中得以保全,才不会被忽来的危机所击倒;一个统治者,只有平时爱惜民力、节俭国力,才能在国家的危难中不被人民所抛弃。《易经》上说:“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治国者只有以“道德”为本,践行节俭之道,才能治理好天下,成为真正的“有国”者。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历代统治者中因不知节俭之德乃治国之本、过度奢侈浮华而国破身亡者不乏其人。治国须节俭,做人亦须节俭。不节俭何能廉洁?不廉洁怎能不贪?贪腐者天怒人怨,怎能不受到惩罚!
老子在本章对治国者的告诫,看起来好像是给统治者提醒支招,希望他们通过俭约积德,能够“长生久视”,实际上是出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体恤。老子明白,统治者不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祭天祀神,其花销用度无不是民脂民膏。他们节俭一点,也许就会向老百姓少搜刮一点。实际上这只是老子的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
文/靳义堂
2023.1.18.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