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中篇2.22—2.24)
2.22 比于赤子(原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鸷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啕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释义】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他没有伤害其他生命的意图和举动,所以毒虫不会螫扎他,猛兽不会抓扑他,凶鸟不会搏击他。 他虽然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男女交合之事,但其阳物却时常勃举;这是因为他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哭叫而声不沙哑,这是因为他先天冲和元气淳厚的缘故。知晓由阴阳二气相冲而得中和之气,乃是世间万物运作的正常规律;知道了这个正常规律,就弄明白了什么是常道。静心寡欲,致虚守柔,可使体内气机自然和顺通畅,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生命延长,这是祥和的做法;如果用心意去迫使体内气机流动,会扰乱气机的正常运转,这是人为的逞强。物强壮了就要衰老,用逞强的方法,不合于道,不仅达不到益生的目的,反而会过早夭亡。
2.23 知者不言(原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释义】知晓大道真义的人行不言之教,重身教和心领神会,所以不夸夸其谈;而那些夸夸其谈的,恰恰是不知晓大道真义或只是一知半解的人。有道的人表现为:缄塞其口,绝不轻言妄语;关闭眼耳鼻等嗜欲之门,使精神内守,不受外界邪魔的诱惑;挫去自己的锋芒,不炫露自己的睿智德能;解除因尘缘和物欲等引起的各种纷扰,使内心归于安宁清静;以百姓心为自己心,想百姓之所想,用自己的心德光芒普照百姓,与其共享;与百姓同处尘世,不论贵贱贤愚,一视同仁,平等相处; 能做到这些,就可认为是达到了与深邃玄奥的大道相同的境界,称为“玄同”。达到玄同境界之后,对人处事就会大公无私,便不会因涉及个人私利而有亲疏、利害、贵贱等等的分别,所以才会被天下人所尊重和珍贵。
2.24 我有三宝(原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释义】天下人都认为我所讲的这个“道”实在太大了,似乎与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相像。正因为它太大,大得无所不容,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的时间稍为久一点,那么“道”也就显得太渺小了。我有三个守道的法宝,将会长远保持下去:第一个叫做慈爱;第二个叫做节俭;第三个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有了慈爱,天下人会自然归服,可不战而胜,所以能起到勇武的作用;有了节俭,不奢不贪,可积少成多,所以能达到广博;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处处谦让于人,先人后己,不与别人争名夺利,会受到人们的敬爱,所以能成为人们所器重的尊长。 今之人舍弃慈爱之心而追求单纯的勇武,不能使人心悦诚服,最后必然失败;舍弃节俭的美德而追求奢华、大方,必然无所积蓄而走向穷途末路;舍弃谦让的美德而求争名夺利于先,虽能暂时获得一点小利,最终结果却是被人们所唾弃。这些行为都将走向死路。而慈爱,能使众志成城,用来应对征战,便能够取胜,用来守卫就能够固守。 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天将要佑助的,就是能够以慈爱之心守护万民的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