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非说所说分——《金刚经》悟读【第21品】
转识成智,由凡入圣。
【原典】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悟读】
人生处处,皆是道场。
在佛家看来,修行根本不须有什么“出世”“入世”之别,世俗中的一切因果是不能回避的,欲解脱须从眼前开始,“穿衣吃饭、坐卧住行、贫富贵贱”等,皆应成为修行之好道场。
本品“非说所说分”,此处之“非”相当于“否定”,也就是既否定能说法之人,也否定所说之法。经文之意是在告诉须菩提,不要以为佛会有“我当为众生说种种的法”的想法。所谓的说法,其实无法可说,只有领悟到无法可说的真谛,才算是真正的“说法”。“万法皆空”,本品强调的依然是人生之“空”性。
所谓慧命,指弘传之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此处是说须菩提获得了佛智生命。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一般说的“众生”,如来说不是真的有众生这回事,只是有众生这个名字。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具足圆满的佛性,本自不生不灭。
由本性本心,生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由六根生出“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即六尘。
所谓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之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一般而言,由本性本心到生出六根及六尘,无论圣人,还是凡人,大体相同。所不同的就是六识的差别,凡人产生了分别执念,而圣人则无我无执。因此,所谓的由凡入圣,其实就是转识成智,即把色受想行识真正的转化为佛性真如。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皆来源于人们的分别心,即现象世界的一切差别,源于人们的这种分别心。人们由分别心而起我执、法执,生贪、瞋、痴三毒心,成种种颠倒妄想,从而陷于无尽之烦恼无边之苦海,不得解脱。对此,大乘佛教认为,欲得彻底之解脱,须以无分别的、平等的“般若”智慧,从根本上去除人们的分别心,亦即《金刚经》中所谓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是一种大智慧,不局限于世间,亦不局限于出世间。一个普通的人,绝不可能远离红尘去完成修行。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