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起源探索(四)(五)(六)
中华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四)
土字的汉字源流(殷商至今):
1、古籍记载:
①《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
②《易·离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③《礼·月令》:中央土,其曰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④《周礼·春官》:土以黄,其象方。
2、目前学界把古之“土”字释为(源承前人):
土,象形字。下部一横表示地面,上部像土块或土堆,这就把“土”原是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表达出来了。很多人说,土下方的一横是永远不变的。
3、本人最新发现的古代(殷前)“土”字及其新释:
《周礼》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古之文明,有王有天下,王立土中,都邑土方。人类最早定位天、土(地)、人三位一体的世界观,拟为天圆、土方、人立,天与土(地)两极相对,人则立于天土之中。
黄帝属土,位方土中,含枢纽之府,名曰神斗。斗,主也。土精澄静,四行之主,故谓神斗。
举此例,可表明殷前土字是由图形→符号演变而来(造字是人类思想从成象→描图→文章(纹彰)→符号→写字的减法过程,减得越多,字越简单。),即:
相对于殷前文明,因王朝的变更,所以土字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所以说,造字方法由统治者决定,并按其规定的制度及秩序进行推广。字源有传承、有更替、有创新。
中华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金字的汉字源流(西周至今):
1、古籍记载:
①《说文》曰: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 从革不违。 西方之行。 生于土, 从土; 左右注, 象金在土中形。
②《易·系辞注》:天地之数,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
③《尔雅·释器》: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
④《尚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传:金、银、铜也。
2、目前学界把古之“金”字释为(源承前人):
金,形声字。《说文》:“五色金也,黄为之长。……生于土,从土;左右注,相金在土中形,今声。”
这也许是目前对 “金”的由来最为通俗的诠释:
人们把从土中挖出来的矿石拿去熔炼,然后发现有一种黄色的矿石怎么炼也不化,敲一敲,其声如铃。古时的铃字,就是“今天”的“今”字,故以它(今)作为这种东西(黄色矿石)发出来的声音;又因该黄色矿石来自土中,自然就在“今”字下面加“土”,后再加两点表示这个东西从土中来,就这样 “金”字被古人给造出来了。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好笑的古今凑字法了,想得挺周到,一点都不缺,每点都顾到。
3、本人最新发现的古代(殷前)“金”字及其新释:
我认为,要找到“金”字的古源,首先要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1、西周前有没有“金”字?
2、最古老的“金”字是如何造的?是形声?会意?还是…
3、若以《说文》“金……象金在土中形” 所解来追溯“金”的字根,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况且,古代的“金”包含五色金属,即银、铅、铜、铁、金等,那么为什么“金”字单取黄金之“金”呢?
4、我们如今所认知的“金”乃传承而来,古代“金”非特指黄金,而是指很多有色金属。故,凡金之属,皆从金。
5、关于“金”字,目前的现况是:先知其,后知字;不知其始,不知其先意,更不知其由来……这样的情形之下,解出来的字,难怪会令人费解,难怪会不知所云。
《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如图所示,古玉的文字(符号)乃上古文字,分别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字,且分属上古五帝,两者之对应及排序为:太暤—木、炎帝—火、黄帝—土、少暤—金、颛顼—水。
此“金”字可判定为殷前文字。
《帝王世纪》曰:少昊氏以金德王,号金天氏。金为其号。
《尚书·洪范》:金曰从革,从革从章。
少暤时期,金天氏对于金属的制造和使用大超前人,金属的利用得到空前的发展,金属武器用于战争,其优势更为凸显,因此金天氏常大获全胜。金属使少暤成为土地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成了宗教领袖,成为高能智慧的领导者,成为社会财富的控制人(尤在金属方面),因此也成了神的化身及人间的代理人。
“石城金室”是其王象和特征标志。“石城金室”、“大房子”通过文字(符号)表现(象形)少暤金帝的强势。
金字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郑玄注: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也。……金室位于西南。
《淮南子·时则训》云: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暤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国语·晋语》:少暤氏有子该,为蒘收。
玉雕上的“金”字,应从五帝时期的“金”所演变而来,即古代称“金”号、住“金”屋、埋“金”墓的金王少暤。
中华文明起源(文字探索)· “東” 字(六)
“東”的古字形,形若“囊”。像一个竹木编织的笼子,也像里面装满物品的编织袋,两头用绳子捆扎袋口。
很明显,我们目前的“東”字,是由其演变而来,并传承至今。
“東”字的演变过程:
東字构形争论久矣!许慎认为是会意字。
《说文·東部》:“从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阳在“木”中,表示太阳刚刚升起,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很多学者质疑《说文》之解,认为他的“東”字所说之解是根据小篆字形望文生义,并没有探究出“東”字的渊源。
《白虎通》论“東”云:“東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难道是用袋子扎住“東”方的动生者,好像也是理无可说。
时至今日,“東”字的来龙去脉还是未解之谜。
【 “東”字探源】
古《易·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现代人确定文明起源的最重要一个标准是有“文字”。故我们寻找早期文字往往通过现有文字往前倒推去寻找其最早的字源。采用这种方法,得满足二个条件:
一、这个字必须是本原传承而非再造字。
二、须有“文”相对照。
例如,殷商到汉到今的繁体“東”字,是本原传承,字源没有改变,如果又有“文”相对应,就能知晓其从何而来。若改造为简体的“东”字,如果没有古“文”续对,那么“東”与“东”是很难对应的。
这也是找不到殷前古文字的主因之一。
人类文明在不同时代,可能造了很多不同的“东”字。有的传承数代,有的一王一换。故无法都从字的演变去追寻其源。要破释不同时期的“东”字,必须知晓其王其代系,知晓其采用的造字方法,才有一丝机会去破解其字。
我知道,不同时代的“东”,字形结构因王造王定而复杂多变。并非所有的“东”字都是延续而来的,但可能不同的字(异体字)表达意思是一样。
如“东”从古到今所指的都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掌握人类万物不离其“本”的宗旨,方能找到破解古文字的“密匙”。
【释译“東”字】
古代出书洛人,他们把山梁称“囊”音,横亘起伏的山脉又如同盛物扎口横放的“囊”。太阳从“囊”(山梁)升起,升起的方向称为“东”,故用竖起的“囊”的象形作为标记“東”方,造出“東”字。我们今之“東”字是由竖起的“囊”演变传承而来。
我也发现了虞、夏时代没有传承下来的“東”字,那时的古人认为天如覆锅,早上太阳升起的地方叫“東”方。用下字记录“东”。
如今,该字被时代更替了,没有传承下来。是古代的失传文字。
可以肯定的说,除此之外,还会有我们未认识的“东”字,还有更久远的文明。
如今,世人往往用无知的定义去下有知的结论,错大矣!
- 0001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