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诗词歌赋流连歌妓美貌,却是两代皇帝都爱的“宰相词人”,古代第一星探,却埋没自己儿子
843233

流连歌妓美貌,却是两代皇帝都爱的“宰相词人”,古代第一星探,却埋没自己儿子

新用户3167a8id新用户3167a8id2023-07-31 10:15:130

文:慕玺 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北宋有这么一位奇人,他是少年得志的神童、身居高位的宰相、知人善任的伯乐,亦是风流娴雅的词客。

欧阳修、王安石管他叫师傅,苏轼、苏洵、曾巩管他叫师爷。他不是唐宋八大家,却是唐宋八大家的师父、师祖,但对自己儿子晏几道的仕途却毫不上心。

他,就是晏殊,因为人缜密而受宋真宗及宋仁宗两代君王的赏识,是从草根到“北宋大神”的华丽逆袭典范。

他一边说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坚守对远方爱情的追寻,另一边又念着“不如怜取眼前人”,提醒大家及时行乐。

也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和晏殊一样,都有着的不同的面孔,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01深情不移的第一张面孔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第四名进士及第,前去拜谢时任枢密使的晏殊。

觥筹交错间,晏殊拍拍王安石的肩膀:“以后,你的名望、职位会超过我。不过,我有两句话送给你: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当时的王安石很不理解,晏殊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竟然教他容于流俗,摇摇头感叹:“何其卑也!”

元丰年间,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反思得失,回想起晏殊当年的劝诫,才频频点头,不无遗憾地对弟弟王安礼说:“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

经历沉浮,方知圆融。人人都说晏殊是太平宰相,形容她“少年得志不猖狂,善始善终最辉煌”。

可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从1005年到1027年,晏殊在朝廷浸染了22年,亲眼目睹激烈残酷的政治较量,政局的变幻莫测,一次次的打击练就了他沉谨、圆融的个性。

春日,晏殊行走在山间,欣赏着满目的山河景色。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想到自己多年来奔波劳碌,抛家别亲的辛酸经历。这种离别之痛常常令他心魂销散,无法抚平内心的伤痛。

外界都以为权力和声望能够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身为宰相的他逐渐明白,权力与荣华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晏殊的政治生涯并不平坦。他先后遭遇了庆历新政的变革、王安石变法、靖康之耻等重大事件。

在这些动荡的岁月中,晏殊多次被贬谪或辞官,经历了许多风雨和曲折。他看到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脆弱。感慨之余,也只有借词浇愁。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每一次繁华落尽、风雨肆虐的时刻,都深深地伤害了春天的美好。晏殊在政治生涯中面对频繁的离别和变动,明白离别之痛往往比相聚之乐更加深刻。

人生就像落花风雨,充满了变幻和不确定性。与其沉湎于远离和空虚之情,不如珍惜眼前的人和当下的时光。

他用诗作告诉后辈,官场浮沉,过眼云烟。珍惜眼前人和事物,不论是家人、朋友还是身边的同事,这些才是值得我们去关爱的。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余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风水。

人生总有太多的来不及,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头就是一年,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其实我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幸福,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在当下,眼中景、碗中餐、身边人。

02虚怀若谷的第二张面孔

秋天的夜晚,碧纱秋月和梧桐夜雨增添了离愁的意境。距离的遥远和困难的相见,长时间的离别使晏殊熬夜失眠,日益憔悴。

晏殊最后一次贬谪与“狸猫换太子”事件有关。庆历四年,范仲淹领导的改革派集团实施了一年的“庆历新政”,但因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而遭到阻挠,最终失败。

宋仁宗提议将欧阳修贬黜,得到了中间派晏殊的支持。然而,同样是改革派的蔡襄为欧阳修辩护,但晏殊坚持要贬谪欧阳修。

这一举动激怒了改革派等人,他们联合起来上书,揭露了宋仁宗生母李宸妃的墓志铭事情。

在此之前宋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直到蔡襄等人的上书和赵元俨的禀报后,宋仁宗才得知真相。

他对于自己生母李宸妃的遭遇感到十分痛心和愧疚。而令他更加愤怒的是,晏殊一直未告诉自己真相。李宸妃的墓志铭由晏殊撰写,其中写道她只生了一个女儿早逝,并没有儿子。

这让宋仁宗感到愤怒,最终罢免了晏殊的相位,并将他贬到颍州(今安徽阜阳)。

晏殊有苦难言,他之所以不告诉宋仁宗,是因为当时仁宗年幼,势单力薄,无法与对立派抗衡。

被贬颍州的他时刻盼望长安的信件,带着委屈和思念写下了这首: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晏殊在颍州被贬谪长达十年,身处政治漩涡中,内心的苦闷与痛楚无人诉说。直到公元1054年,已经64岁的他因病获准回京。

宋仁宗留下晏殊,并封他为迩英阁侍讲,以解经义给自己听,并约定每隔五日会见一次,仍然按照宰相的礼仪对待晏殊。

纵观晏殊的一生,少年得志而不骄不躁不鄙俗。他是生而知之大智慧的好人,更是一个帮他人在黑夜中找到光的好官。

晏殊拥有非凡的洞察力和识人眼光。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推荐和提携年轻才俊。

范仲淹得以进入馆阁就是在他的推荐下,欧阳修也因为晏殊的赏识而成为省元,王安石在他的鼓励下获得了启发。甚至宋庠和宋祁都自视为他的门生。晏殊从未停止奖掖后进的热情,即便在被贬外放长达十年的晚年时期也是如此。

弘一法师曾说:人的一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见天地知敬畏,见众生懂悲悯,见自己明归途。

这世间最好的修行,莫过于见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还能不忘释放善意,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困顿,仍有一颗悲悯之心。

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胸中有丘壑,眼里无风波。

03真情真性的第三张面孔

晏殊站在自家庭院的小桥边,望着那围栏上忧愁的菊花和泪珠滴落的兰花。岁月如流水般无声地流淌,而他却感受到了时光的凄迷。

轻寒的罗幕随风摇曳,燕子成双飞越高楼。他眺望远方,明亮的月光让他看不清分离的痛苦。

晏殊一生经历了三段婚姻,分别是与李氏、孟氏和王氏的婚姻。尽管晏殊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并受到人们的尊重,但他半生中也经历了家庭的离散和至亲的逝去,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前两任妻子相继去世让他倍感伤痛,《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对离别和思念的深情表达。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会不会后悔,在一起时,没有对她更温柔;在一起时,没有更多陪伴;在一起时,没有跟她手牵手从天明走到日落再走到满天繁星。

生离死别的时候,往往来不及好好告别,只让对方记住了眼泪,这世上的感情,大抵如此。等到醒悟过来,斯人已去。

那些时日,晏殊常常借酒浇愁,在酒楼看到了一个年轻女子正在演唱一曲新词。她婉转动人的嗓音引起了晏殊的注意。

他点了一杯酒,慢慢品味着那首新词,仿佛回到了去年的旧亭台。

夕阳西下,晏殊不禁思绪万千。他不知道时间过得这么快,仿佛刚刚才离开亭台,如今已经是夕阳西下的时刻了。

他心中涌起无可奈何之情,花儿落了,亭台散了,岁月匆匆,时光如梭,一切都变得那么陌生。

他不禁陷入了回忆之中,想起了与李氏、王氏曾经的美好时光。他迷失在那个曾经的小园香径中,独自徘徊。

晏殊的心情随着诗词的演唱愈发沉浸其中。泼墨写下了这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他感叹着时光的流逝,感慨着人事的变迁。他明白,岁月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只能让人在回忆中追寻一丝温暖的气息。

孤独的晏殊爱上了这位歌姬萧氏,可由于门第之别,这段跨越阶级的爱情最终被社会压力所压垮,晏殊被迫和萧氏分离。

萧氏是否有像西施和范蠡再次同游西湖时的心境,早已不得而知。

只留晏殊独自登上高楼,俯视着茫茫的天涯。思绪飘向幽幽的远方,仿佛与天地相通。他心中的痛苦与离别似乎化作了风,吹散了他内心的纠结。

高楼之巅,一切皆是虚妄,一切皆是过往。他深知,人生如此,无论是欢乐还是悲苦,都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逝去。

人生就是这样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因缘不一样所遇皆不同。

任何关系到最后,只是相识一场,也都只是阶段性的陪伴,那些你放不下的人和事到最后,岁月都会替你轻描淡写。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悠悠多少事,娓娓故人情……

历史会留下遗憾,可晏殊这位太平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留下了儿子晏几道,写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的潇洒哥。

他留下了学生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对后世词坛产生极大影响。

他还留下了诸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些千古名句。

他圆融的人生智慧,更是值得我们玩味,“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他不仅是大神,而且是人生大智慧者,古往今来无几人能出其右,唯有高山仰止!

-作者-

慕玺,本名栗莎,中国电力作家协会成员,从事新闻写作多年。作品见于中央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及陕西省级媒体《华商报》《陕西日报》《脊梁》《北方文学》《月寒书社》等杂志。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时间披露真相,文字最抚人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