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士兵出击,要知晓敌国的实情:政治上不如敌国者,不与之交战;粮草不如敌国者,不与之久战;敌国人数众多,不去主动出击敌人;敌人在各方面都不如我们,就果然出击,毫不迟疑地消灭他们。
赏析
这是战国时期商鞅讲用兵的一句话。商鞅这一论述,非常实用,且高屋建瓴,战略性强,极具指导意义。对于敌国,首先要做到知彼知己,了解对方实情,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三种情况不宜出击,一种情况必须出击。第一种情况是,政治不如敌国。对方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不要出击。比如,许多国家有风云一时的政治人物,诸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魏文侯、秦始皇等等,他们是真正的政治家,进攻他们是不明智的。他们任贤选能,政治清明,进攻是很难取胜的。第二种情况是,两军对峙,粮草少的一方不宜久站。官渡之战,曹操粮少,求速战。拖久了,必然自溃,更有益于袁绍。往往是进攻的一方,求速战;而防守的一方,则选择避战。因为进攻的一方,往往深入敌境,粮草不足。而敌军则是以逸待劳,粮草充足。所以,进攻的一方务必求速战。日军狂言三月消灭中国,就是求速战。而毛泽东则抛出来持久战,消耗日军力量,三月若拿不下,进入持久战,则胜败自明。第三种情况是,敌众我寡,不要轻易作战。以少胜多,也不是没有,但是很少。大多常规战还是打的人数。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宜防守,而不宜主动进攻。可以诱敌深入,设置埋伏,择机歼灭先头部队,再分而击之。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宜主动出击。但是当敌人在各方面都不如我们时,就要果断出击,毫不迟疑地消灭他们。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灭项羽、隋文帝灭南陈、赵匡胤灭南唐等等,都是势在必行,否则可能坐失良机,悔之晚矣!商鞅的这一论断无疑有利于秦王决策,何时出击,何时防守,也就再清楚不过了。当下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用商鞅的这三条用兵标准,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遇见是缘,
点亮在看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