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桀骜不驯的苗人,为啥专给大清上眼药? | 循迹晓讲
843307

桀骜不驯的苗人,为啥专给大清上眼药?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循迹晓讲2023-07-31 11:15:080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说起乾隆帝,总能提到“康乾盛世”这个词,彼时的大清到底如何,虽然有各种争议,但大体上还是海清河宴,四海太平,百姓得以享受几十年安宁。

但是如果仔细看的话,乾隆年间的西南边陲爆发了大规模长时间的苗乱,这时间有多长呢?从雍正帝开始,时断时续,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期,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年,那么,苗乱到底缘何而起,又为何屡屡发生?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苗族生活的地方崇山峻岭,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算名义上能控制这里,采用的也是土司制度,也就是说,地方首领可以世袭,并且可以有相对独立的主权。

◇ 图为明万历《楚边图说》之《镇筸营哨图》。吴国仕为了镇抚苗疆,率同僚对楚边的地形、道路和苗民分布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建立哨所10余处,炮楼30余座,参与建筑苗疆边墙。为使这一地区的布署“了然目中”,遂主持修撰《楚边图说》

◇ 康熙《皇舆全览图》之《贵州全图》生苗部分

但到了雍正年间,朝廷在苗疆推行改土归流,委派的官员直属中央,苗疆的赋税也直接要上交朝廷,当然这么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整个改土归流之后,苗民的负担加重了不少,再加上整个改土归流过程很粗暴,强迫苗民剃头,改汉字姓名,很多苗民对朝廷意见非常大,时不时就会有苗人聚集起来反抗汉族官吏,而朝廷对此也是疲于应对。

◇ 包利,苗族,人称为包利王,苗名包利,根据父子连名的习惯,“包”是其名字,”利“是其父亲名字

雍正十三年,贵州当地的苗族首领包利自称“苗王再世”,聚集数万苗民包围附近的官府。在贵州这种地方,官府在任何一个地方的驻军往往都只有几百,而且由于对地形不熟悉,一地遭遇袭击,其他地方往往反应非常迟钝,于是包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苗民在很短时间内就占领了几乎贵州全境,而汉民汉官纷纷逃亡湖南。

面对这样的情况,雍正帝从云南,广西和湖南同时派兵围剿,声势浩大,但几路总兵彼此关系不和,大军又缺乏联络,所以被苗民各个击破,清军进展很不顺利,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雍正帝突然去世,当时很多官员都主张干脆放弃贵州得了,甚至派出去的钦差大臣也这么想,声称这是雍正帝的遗愿。

◇ 乾隆帝画像

此时,新即位的乾隆帝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要镇压贵州叛乱,于是钦差大臣和前线将领们,该撤的撤,该换的换,而且他决定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苗民当中总有些意志不坚定的,就给尽量争取下来,对那些坚决不投降的,那就杀无赦。

至于军费开销,乾隆表示平定苗乱是重中之重,敞开了花钱都没问题。于是在数万大军的围剿下,苗族的这次反叛终于被平定,乾隆靠这次平定苗乱确立了威信,而在苗疆地区,朝廷一方面更坚决地改土归流,让大量的汉族移民去蚕食苗民的土地,另一方面更是派驻更多的军队,苗民一有反抗的苗头就及时扑灭,所以往后数十年,苗疆平安无事,乾隆帝也得以在别处用兵,成全“十全武功”。

到了乾隆六十年,皇帝陛下是志得意满,但一向还算安稳的苗疆又出事了,汉人对苗人土地的侵占已经让苗人没有活路,于是同仁府的苗民率先发难,他们提出的口号是“逐客民,复故地”,而且势头很大,范围不仅涵盖贵州,也包括了湖南湖北。

◇ 福康安画像

这么大声势的叛乱,大清当然不能放任不管,名将福康安等人率领几路大军前往当地平叛,看上去清军非常强大,但在乾隆末年,前线所有将领都没有临阵决断的权力,一切都得请示听军机处的上谕,而从贵州到北京,就算用六百里加急一来一去也得十几天,所以清军的布置非常呆板,而苗民领袖石柳邓也对于击退清军胸有成竹,他说“彼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去,其去我来”,苗民们利用高山峻岭的险要地势和自己擅走山路的特点,就算使用的是鸟枪弓箭石块,也屡屡挫败清军的进攻,甚至把清军主将福康安给耗死了。

按照清朝史书的记载,福康安是在前线积劳成疾而死,但苗族传说中,他是被苗族巫师下了咒语,最后惨死在苗地山水之间。

大清看上去跟苗族作战处处被动,但其实这里的群山也阻隔了苗人军队的联络,清军受挫之后改变策略,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地消灭彼此孤立的苗人势力,同时对其他贵州地区也是派重兵监视起来,这样以确保叛乱的苗民无法获得给养,如此不计代价的围剿之下,苗民反叛的大股力量在第二年,也就是嘉庆元年就给扑灭了,但是零星的反叛持续不断,最终,这次苗乱花了清廷十一年时间才给彻底镇压下去。

这次苗乱爆发的时间,刚好跟白莲教重叠,大清王朝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之中,治下却是叛乱不断。镇压这些叛乱自然花费甚巨,嘉庆帝即位之后一直为国库发愁,平叛支出是很重要的原因。

◇ 《百苗图》中的红苗

这次苗变闹得这么大,清廷也是吸取了教训,宣布苗疆之地,永不纳赋,贵州汉官汉军的吃穿用度就从当地采买即可,如此一来,贵州苗疆享受了几十年的和平,但好景不长,鸦片战争之后又是太平天国,朝廷哪儿哪儿都需要钱,本来贵州穷苦,又讲好的不纳赋税,现在统统不算了,贵州苗民也得交银子,在官府的逼迫之下,有的苗民甚至挖出了刚下葬的亲人尸体,取出尸体身上的随葬冥器,拿它交给官府,官府是一点都不嫌弃,照单全收。

◇ 今天矗立在台江县城秀眉广场上的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塑像

如此一来,苗民和汉官的矛盾又激化起来。从咸丰四年,也就是1854年开始,贵州就有星星点点的苗人造反。第二年,事情越闹越大,苗人首领张秀眉起事之后,地方上大大小小的苗族首领纷纷附和,一时之间“千里苗疆,莫不响应”。

张秀眉相当有战略头脑,他知道朝廷派兵过来必然会从湖南进入黔东地区,于是早早派兵把这里的一些山间要塞卡死,使得清军无法深入贵州山区。这个策略相当成功,而且当时清廷主要的精力是对付太平天国,就算想派兵平定贵州,却连钱都拿不出来,所以往后几年,贵州成了苗民的天下。张秀眉还派兵攻打湖南四川地界,当地的清军也只能依靠地方团练自保,并不能进入贵州平乱。

等到1864年,大清的皇帝换成了同治,太平天国已经平定,清廷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贵州的苗乱了。

◇ 李鸿章

一开始,他们派出久经沙场的湘军旧部去贵州,结果屡屡失败,甚至有一次被苗民打了一个典型的三国演义式的埋伏,湘军光战死的一万余人,将领死了好几个,连湘军都不能对抗彪悍的苗民,清廷大为震惊,只能提拔已经崭露头角的李鸿章,让他督办贵州军务。

李鸿章知道,面对旷日持久的战争,首先解决钱的问题,指望朝廷的那点钱根本干不了什么,于是他积极动用自己的关系,从新兴的海关税收中截留银子,当时大清海关经过改革之后,成效斐然,李鸿章动用的海关税银彻底解决了长期军费问题,靠这些钱,李鸿章招兵买马,重赏手下官兵,采取步步蚕食的策略跟苗民周旋。

苗民尽管占领的地盘很大,但在动真格的对手面前,这些地方并不足以支持长期抗战,于是最终还是被彻底剿灭。在彻底失败之前,苗民坚持了十六年,比之前的历次苗乱都要久。

这次苗乱之后,大清也彻底走了下坡路,对西南边陲的控制力也明显减弱,所以这里的苗族人事实上享有很高的自治权,直到大清灭亡。

而苗族这个概念,也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人们,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苗族的范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局势动荡,大批民众想方设法逃到美国,至今在美国还有“美籍苗人”,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 生活在美国的苗人后裔大约有30万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