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场不坚定,后果就如檀道济
阅
摘要
刘裕对儿子说:徐羡之、傅亮是老爹多年的心腹,你放心用;檀道济这人能打仗,但没什么大的志向,你也放心用;谢晦嘛,这人聪敏有机谋,以后要是出事儿,肯定也是出在他身上,你赶紧培养自己的门阀士族的代言人,然后把他放到外边去做一个刺史,别让他在朝中搅事儿。
一切安排得似乎都很妥当,刘裕安祥地闭上了眼。
然后,考验人性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檀道济像)
公元436年,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刘义隆下诏入狱,以“养寇自资,阴谋叛乱”的罪名处死,临死前还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自毁长城,“乃坏汝万里长城耳”。
但他这座长城,被后世陆游的一句诗彻底揭空——“塞上长城空自许”,你自认为自己是刘宋王朝的长城,人家可能并不这么认为。
归根结底,还是政治立场出了问题。
01
檀道济出身山东高平檀氏,早追随刘宋开国皇帝刘裕起家,讨伐篡逆桓玄、参与平定农民起义军卢循、司马皇室司马休之叛乱、北伐后秦等军事行动,是刘裕创建的北府兵集团的代表性人物。
刘裕禅位西晋皇统建立刘宋仅三年,就因病重而死,其子刘义符继位。
刘裕临死前,为十七岁的刘义符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入选刘裕死后的辅政班子。
徐羡之是继刘穆之之后刘裕的总参谋长,其儿子更是娶了刘裕的女儿;傅亮长期担任刘裕的机要室主任;谢晦是门阀大族谢氏的代表人,刘裕虽说打压了门阀士族势力,但其终归还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要给一点面子;檀道济则是刘义符的导师兼保镖,刘裕很早就让他出任刘义符的府佐。
刘裕对儿子说:徐羡之、傅亮是老爹多年的心腹,你放心用;檀道济这人能打仗,也是咱的嫡系,有点能力,但没什么大的志向,你也放心用;谢晦嘛,这人聪敏有机谋,以后要是出事儿,肯定也是出在他身上,你赶紧培养自己的门阀士族的代言人,然后把他放到外边去做一个刺史,别让他在朝中搅事儿。
一切安排得似乎都很妥当,刘裕安祥地闭上了眼。
然后,考验人性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02
422年6月,刘裕死,刘义符即位,徐傅谢三人朝中主政,檀道济镇守广陵。
北魏趁南宋国丧之际,举兵进攻。
422年10月,北魏总司令奚斤率大兵渡过黄河,安营于滑台之东,围困滑台一个多月,滑台城破,随后进逼虎牢,拿下虎牢天险,就可夺取洛阳。
虎牢守将毛德祖坚持抵抗,牵制住魏军。
12月,北魏开辟第二战场,由徐州刺史叔孙建从平原渡河夺取青州、兖州。
刘宋的兖州刺史徐琰径直逃跑,叔孙建向东攻入青州。
一直到了这时候,刘宋王朝才有了反应,派檀道济和徐州刺史孙仲德前去救援。
到了来年1月份,檀道济这才慢慢悠悠带兵驻扎彭城。
此时虎牢守将毛德祖已苦苦支撑四个月。
东面战场上叔孙建率三万骑兵围攻东阳城,守将竺夔也是百般抵抗。
两个战场上的刘宋将士都在渴盼着援军的到来。
檀道济呢,不急,咱得在彭城歇歇,这一歇就是一个多月,然后给出一个理由,说是到青州路近,不能两边都顾,只能放弃虎牢而救青州了。
这当然是檀道济在扯蛋,去青州走陆路,约三百五十里;去虎牢比青州仅多五十里,但可走水路,比陆路行军更快。
在国难面前,他这位托孤大臣竟选择了为私怨而置国家安危不顾!
虎牢守将毛德祖,原是刘宋大将王镇恶的部将,当年刘裕伐秦,王镇恶抢先攻破长安,立了灭秦第一大功,毛德祖是是助王镇恶取得不世功勋的头号战将。
但王镇恶没有京口背景,不属刘裕嫡系。
这让京口一系的将领们很是难堪又是不忿。
这回毛德祖被困虎牢,京口老干部檀道济就是不救!
檀道济的政治立场此时已出现了问题,在国危与私怨之间,他选择了私怨!
檀道济确定毛德祖已无力抵抗后,才放心地转身去青州东阳。
四月初三,檀道济赶到青州;四月初六,叔孙建撤军。
是叔孙建怕了檀道济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魏军中此时因天气炎热出现了传染病,再加上东阳守军宁死不屈,怎么也打不下,只好撤军了。
但救援青州的功劳,就这样被檀道济抢到手了。
但北魏所有军队全部集结到了虎牢,守城军士在毛德祖的带领下又苦苦支撑了一个多月,直到闰四月二十三,虎牢城破。
这期间,刘宋部队全部作壁上观,无人前去救援。
八个月啊,没人知道毛德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经此一役,刘裕伐秦的全部战果又化为乌有,刘宋的司州、兖州、豫州所属郡县,全部归为北魏。
刚死一年的刘裕,如果知道这个状况,会不会掀开棺材板跳出来大发雷霆?
檀道济,实在有负“名将”之称啊。
或许他会打仗,但他并不以国家为念,这样的人,哪里还谈得上立场呢?
那北魏入侵的时候,徐羡之、傅亮是文臣暂且不说,谢晦又在干啥呢?此人在刘裕伐秦时,十条策略之中有九条是出自他的手笔,这样的人物,为啥在此国难之时没有任何反应呢?
呵呵,他在称病休假,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03
如果说檀道济不救虎牢只是为报私怨,那在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行废立之事时,檀道济就明显的是政治立场不坚定了。
或许是北魏大败刘宋带来的压力,也或者是感觉到了刘义符对这托孤四人组的不满,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开始密谋要废掉刘义符,另立新君。
要废刘义符,必先除刘义真。
刘义真是刘裕的二儿子,刘裕死前把他派去镇守历阳。
刘裕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二儿子,对大儿子刘义符倒不太感冒,生病时问谢晦,你觉得刘义真怎么样?
这明显是考虑要不要换太子。
谢晦却说,刘义真也不怎么样,自大狂妄。
刘裕一听,这要是自己死了,谢晦他们掌了权,还不先得把刘义真弄死,于是赶紧把让他出镇了。
刘义真还真是自大狂妄,与谢灵运、颜延之、慧琳等一帮文人僧人整天混在一起,口出狂言,等我得志,你们就是宰相大将军!
这是什么意思?
一是有夺位之念,二是对辅政四人组不满呗。
若不先除刘义真而废刘义符,那接下来按照规矩就得立刘义真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他们仨把先废刘义真的想法告知了在外的檀道济。
檀道济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他立场不坚定,在徐羡之等人多次陈述之后,居然同意了。
关系如此重大,他檀道济就如墙头草一般摇摆不定。
可以说,檀道济同意了废刘义真,也就是同意了废刘义符。
先不说他是刘裕的托孤之人,就凭着他和刘义符的关系和感情,他也不能这么干啊!
但历史告诉我们,关系和感情,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惟有利益,决定立场!
辅政四人组,也不是铁板一块,各有打算。
徐羡之作为京口系大佬,又是出身东海徐氏,自有打算,刘裕去世后马上布局,培植自己的侄子徐佩之,联络朝中大臣,搞了一个独立的团团伙伙;
谢晦打的是明牌,世家大族,他的女儿嫁给了刘裕的第四个儿子刘义康,他最希望刘义康上位;
傅亮出身北地傅氏,追随刘裕时间不太长,根基尚浅,但慧眼如炬,也在静待时机;
檀道济已成北府兵象征性人物,又掌军权,其十一个儿子个个人才出众,其部下亲信有“关羽、张飞”之称的薛彤、高进之,既有关羽、张飞,那谁是刘备?其意自明。要说檀道济毫无想法,也不现实。
四人取得一致意见,一纸诏书,废刘义真为庶人,迁新安郡。
紧接着就是废刘义符了。
他们给出的理由无非是什么无礼、好玩儿、挥霍无度之类。
谢晦掌握禁军,四人组一旦达成一致,这废帝就如同玩闹一般。
竟然是檀道济带头抓了刘义符,随即贬为营阳王。
抓之前的一个夜晚,檀道济宿于谢晦家,谢晦不安难以入睡,檀道济却鼾声隆隆,可见檀道济对于废帝一事毫无心理负担!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废帝呢?
真如他们所说刘义符失德,为了国家前途命运不得而为之?
这当然都是表面上的堂皇的理由。
事实上,刘义符深知自己虽接了帝位,但实权尽在四人组之手,自己最好的策略就是全力依靠他们,然后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
小皇帝刘义符的策略非常对头,他借口自己好玩的天性,天天在宫中招呼一帮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侍卫,大摆军阵,摸拟攻杀,若假以时日,没准如后世康熙掀翻鳌拜的剧情提前上演了呢。
可惜的是,刘义符面对的四人组,个个都是人精,他们察觉到了小皇帝的心思,又加之四人组内部之间各有打算,谁都害怕哪个万一联合小皇帝把自己搞了下去,为避免种种情况的发生,他们之间达成了脆弱的平衡——咱们废了刘义真刘义符并杀害他们,担起废帝弑君之名,大家绑在一起,谁也别想逃脱。
听起来有点可笑,但这是有史料记载——
北魏入侵之际,谢晦称病在家数月,徐羡之越想越不对劲,这家伙手握禁军,怕不是要趁这机会搞事儿吧?他要是联合小皇帝,以皇帝名义打我怎么办?
于是他让徐佩之直接去找傅亮,要他拟诏书诛杀谢晦。
你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这么脆弱,彼此很难信任。
好在傅亮聪明,他直接说咱仨都是托孤之人,哪能这么干呢?
这是明面上的话,真实的意思是现在只有谢晦手握禁军还能制衡于你,杀了谢晦,我又没啥根基,你到时说我矫诏杀谢晦,我不就被你完全拿捏住了吗?我才不干这傻事儿!
04
废了刘义符刘义真,他们达成一致,立刘义隆为新君。
刘义隆此时镇守荆州,有自己的一班人马,手握实权。
接刘义隆来之前,他们派人杀死了刘义符刘义真。
傅亮去接刘义隆,见面刘义隆大哭,询问两位哥哥为啥而死?
傅亮满脸尴尬,这特么地怎么回答?说是我们杀死的?你小子明显不按常规出牌啊,我们废了刘义符才立的你啊,没有我们,你能当上皇帝?
傅亮吱吱唔唔也没说出个啥来,刘义隆哭了半天,跟着傅亮到建康继位。
可刘义隆把他整个荆州的班底都带来了,文的武的一大堆,这让傅亮起了疑心,他向徐羡之汇报了情况,说好像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这个刘义隆有想法!
徐羡之一听也吓坏了,我们这大大的投名状也不管用吗?赶紧和谢晦商量,让谢晦放弃朝中之职,刘义隆不是出来了吗,你去荆州吧,这样檀道济在广陵,你在荆州,咱还好有个照应。
谢晦不但去了荆州,还把他们控制的朝中的北府兵和武器装备都让谢晦带去了。
424年8月9日,刘义隆顺利继位,改元元嘉,是为宋文帝。
随后的故事就简单了,刘义隆即位后,先是安抚徐、傅、谢等人,稳住他们,随后任命自己的爱将到彦之为中领军,也就是以前谢晦的职务,这样首先保证了自己的安全,又以心腹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领右卫将军,王华领骁骑将军,朱容子领右军将军,加上到彦之领中领军,至此,文帝掌控了禁军军权。
檀道济哪去了?
他还在广陵,但老檀深知已变天, 马上抛弃四人组,改变政治立场,各种招式开始投入刘义隆的怀抱,他甚至奴颜于刘义隆的心腹王华,各种讨好谄媚,毫无一个大将军的气节,当元嘉三年(426年),已有十足把握的刘义隆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刘义真的罪行,要将徐羡之及傅亮治罪,并决定亲征谢晦时,檀道济竟然跳了出来要亲自讨伐谢晦,事实上也正是檀道济要了谢晦的命!
檀道济真的就这样取得刘义隆的信任了吗?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檀道济的品质,刘义隆已看得一清二楚,此人可用,但只有我能用,我死之前,必杀檀道济!
就这样,檀道济又为刘义隆卖了十年的命,整整十年,其间还曾北伐北魏,贡献出了一个“唱筹量沙”的成语。
436年,刘义隆病,檀道济也迎来了自己的死期。
一个大将军,就这样在摇摆的政治立场之间,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刘裕的辅政四人组,没有一个得以善终。
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