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宏浅论读书--【第五篇】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7月2日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讲学。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一生编撰了多种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的是《四书集注》。
(这是南京夫子庙在孔子诞辰2570周年时的庆典仪式)
朋友们,今年4月初,我来到了南京的夫子庙,秦淮河畔,从大门进去后,看到了夫子的塑像,再往里走,看到了很多的有关夫子的精典故事等,到了第三个门进去,看到了朱熹的治学的两句话,八个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熹读书强调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其弟子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点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讲究“量力性”,“熟读精思”讲究“巩固性”,“虚心涵泳”讲究“客观性”,“切己体察”讲究“实际性”,“着紧用力”讲究“积极性”,“居敬持志”讲究“目的性”。在这里,我还请夫子庙里的保安,拿着我的摄像机,让我站在朱熹的治学之要前讲述了这两句话,八个字的意思。简单的八个字,蕴含一个人治学之中,对人对已的态度,学而不厌,是对已来说的,对自己要有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而对他人,则要有一种十分耐心的态度,教导他人不能有丝毫的疲倦之意,才是一个师者的态度。
诲人不倦:这是针对师者来说的,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学而不厌:通常这句话是对学者来说的,师都也不例外,因为学无止境。对师者当博学多才。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需求,老师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博学还要多才。身正为范。教师是一种示范性极强的一种职业,只有老师做好了师范作用,才能要求学生做得更好,只有好的灵魂才能塑造出更好的灵魂,魔鬼是塑造不出天使的。亦师亦友。老师和学生在认知上可能不平等,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互动,教学相长。
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英语,学过物理,学过化学,如果长大以后,我们没有再用过,就生疏了,记不住的。因此我们无论学任何文化和技能,只学不用,很难记住,所以只有我们不停地用,不停地习,我们才能把它默默地记在心上。“学而不厌”,一生都要志于学的,不停地学习,并不厌弃,不会厌烦。要乐在其中,如果不是乐在其中的状态,学习一定是厌烦的,甚至会觉得很累,不爱去学了,觉得学不进去,都是因为我们不能乐在其中。
附:一则读书故事《高凤流麦》
《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中载:高凤因为读书而让麦子被雨水冲走,于是后人以“高凤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 [ 形容专心读书,不及暇顾 ] 。出处: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故事解读: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