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
【内容提要】
本篇题为《大宗师》。在思想或学术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称之为宗师。大宗师则是宗师之首。本篇文中没提大宗师的称谓,却以“真人”出现。
本篇首先虚拟了一个理想中的“真人”,由此将“道”形象化。又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说明“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是永存的。随后,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人的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同时,批判了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为了阅读方便,将本篇按照讲述的内容分成九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
【原文1—1】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①,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②?所谓人之非天乎?
【注释】
①有所待:有所依凭。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当:恰当、正确。
②庸讵:岂;何以;怎么。
【译文】
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知道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最高水平了。知道自然的作为,就是懂得事物自然运化的道理;了解人的作为,是凭借他业已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探索人所不知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半途而废的人,他的知识也就博大精深了。
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认知一定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方才能认定认知是否正确,而这个条件却是不断变化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原文1—2】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③,不雄成④,不谟士⑤。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⑥。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⑦,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⑧。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⑨,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⑩。其耆欲深者(11),其天机浅(12)。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13),其入不距(14);翛然而往(15),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16),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17),其容寂,其颡頯(18);凄然似秋,煖然似春(19),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20)。
【注释】
③逆:顺的反义词。抵触;拒绝。
④雄成:即凭借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傲视他人、凌驾他人。
⑤谟士:采用计谋取得有学识的美称。谟:计谋、策略。士: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⑥当:恰当;成功。自得:自以为得意。
⑦濡(rú):沾湿。
⑧登假:升华;达到的意思。
⑨息以踵:指从脚跟开始运气。踵:脚根。
⑩嗌(ài):咽喉闭塞。“嗌言”是说言语吞吐像堵在喉头似的。哇(wā):象声词,形容声音靡曼。
(11)耆:嗜好;这个意思后代写作“嗜”。
(12)天机:天生的禀赋。
(13)“出”这里指出生于世,与下句“入”指死亡相对应。以下的“往”和“来”也是指人的死和生。:“欣”字的异体,高兴的意思。
(14)距:通作“拒”,拒绝、回避的意思。
(15)翛(xiāo)然:无拘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6)损:损害的意思。(17)心志:意思是心专于道。
(18)颡(sāng):额。頯kuí: 质朴。
(19)煖(xuān):同“煊”,温暖的意思。
(20)宜:合适、相称。
【译文】
况且有了“真人”而后才有真知。
什么人才是“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拒绝少数人的意见,不凭借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傲视他人、凌驾他人,也不会采用计谋取得有学识的美称。像这样的人,有了失误不后悔,也不会因为取得了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恐惧,下到水里不怕沾湿,进入火中不怕热。只有认识升华到“大道”境界的人才能如此。
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清醒时不忧愁,吃东西不求甘美,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是从脚跟开始运气,而一般人呼吸则是从喉咙开始运气。一般人当自己的意见被人屈服时,就言语吞吐,喉头好像受到堵塞。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的先天禀赋都会显得很浅薄。
古时候的“真人”,不贪生,不怕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他总无拘无束地降生人世,又无忧无虑地回归自然。不忘记自己生命之源,也不追求自己归宿;无论何事,遇到了都欢欢喜喜地接受,过去了就把它忘掉。这就叫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
像这样的人,他专心于道,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表情犹如秋天一样严肃,春天一样和煦,高兴或愤怒跟四季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一点不感到有任何隔膜。
【原文1—3】
故圣人之用兵也(21),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22),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23),非仁也;天时(24),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25),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26)。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27),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28),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注释】
(21)本自然段,闻一多先生认为文意与上下不能一贯而自成片断,疑系错简。以备参考。
(22)利泽:利益和恩泽。(23)有亲:这里指带有私情的贪偏爱。
(24)天时:因天时之助而获得成功。
(25)行名失己:即为追求名声而失去自己本性。
(26)役:役使、驱使。
(27)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皆为唐尧、夏禹、商汤时代传说中的贤人,有的为不愿接受天下,有的为忠谏不被采纳,或投水而死,或饿死,或被杀害。
(28)适:安适,舒畅。
【译文】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了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爱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偏爱他人的人不会是仁;择天时而动的人不是贤人;不懂利害关系的人不是君子;为追求名声而失去自己本性的人不配称为士;不能真正做到无我,不能役使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原文1—4】
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29),若不足而不承(30);与乎其觚而不坚也(31),张乎其虚而不华也(32);邴邴乎其似喜乎(33),崔乎其不得已乎(34)!滀乎进我色也(35),与乎止我德也(36);厉乎其似世乎(37)!謷乎其未可制也(38);连乎其似好闭也(39),悗乎忘其言也(40)。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41),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42);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43),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注释】
(29)状:行为和神态。義(é):通作“峨”,高的意思。朋(bēng):通作“崩”,崩坏的意思。“義而不朋”意思是嵬峨而不矜持。
(30)不承:只有付出而不接受什么。承:接受。
(31)与乎其觚而不坚:直译“和有棱角的器物相比有楞但不执锐”与乎:和......相比。觚(gū):有棱角的器物。意为有个性。坚:这里是固执的意思。
(32)张乎: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内心宽宏、开阔。华:浮华。
(33)邴bǐng:形容喜悦。(34)崔乎:高大的样子。
(35)滀(chù)乎:指积聚。这里指与人相聚。
(36)与:交往。止:停住,中断进程;
(37)厉:疑为“广”字之误。意为胸怀博大好像包容了世界。
(38)謷(áo)乎:高放自得的样子。制:限止。
(39)连乎:连续。闭:停止。
(40)悗(mèn)乎:不经意,无心;心不在焉的样子。
(41)为时:等待时机。(42)绰乎:宽大的样子。
(43)徒:这里是同类的意思。
【译文】
古时候的“真人”,他的行为和神态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固执,心胸开阔,虚怀若无,但不炫耀自己;高兴的样子好像没有忧愁似的,形像高大是他人的认为自己并不认为这样;与人相聚方显出自己的本色,适时中断与之交往正体现出我的德性;他的胸怀博大的可以容下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说起话来欲言又止,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他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辅翼,以智慧应时变,以道德为准则。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是为众人遵纪守法免遭刑律的伤害;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因为只有它才能推行于世;以智慧应时变,因为常有不得已之事;以道德为准则,就是要鼓励所有正常人都达到像山丘那样高的道德境界,那样的话,就会人人都能遵纪守法地努力工作了。所以说真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是对喜好的始终如一,对不喜好也始终如一;喜好是因与天道一致,不喜好是因与天道不一致。真人与天道一致是顺应天道,效法自然,与天道不一致是外在表现,以应对世俗。天道与人道都不相抵触,这就是真人。
【赏析】
开篇首先指出:一个人的认知如果“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但是,“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这就首先确定了衡量大宗师,也就是下面说的“真人”认知事物所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境界的标准。
紧结着,描述理想中的“真人”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文中指出,真人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一点不感到有任何隔膜。不拒绝少数人的意见,不凭借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傲视他人、凌驾他人,也不会采用计谋取得有学识的美称。像这样的人,有了失误不后悔,也不会因为取得了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不贪生,不怕死;无论何事,遇到了都欢欢喜喜地接受,过去了就把它忘掉。这就叫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处事坚持中庸之道,不自满而不接受什么;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固执,心胸开阔,虚怀若无,但不炫耀自己;他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辅翼,以智慧应时变,以道德为准则等等。他专心于道,他的认知已识升华到“大道”的境界。就如最后对真人待人处事的总结性评论那样,“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这样一来就把“真人”的精神世界的“道”形象化了。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