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铭文看西周金文,周人为何喜欢在鼎上刻字
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合称为晚清时期的海内三宝,它们有几个共同点:
1、都是清朝末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周原遗址附近出土发掘的。
2、都是西周时期鼎样式的青铜器。
3、都有比较长的铭文(金文)。
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它们也有不同点:
1、鼎身重量尺寸不同。
2、制造者不同。
3、铭文内容不同。
一、毛公鼎
毛公鼎于公元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地里挖了出来,马上就有古董商人过来,以白银300两购得,古董商人准备将毛公鼎运走,结果被同村的董治官父子所阻挡,董治官认为自己也有份,不让古董商人带走,还把古董商人打了一顿。
古董商人羞愧难当,于是找到知县,用50两银子行贿知县,把董治官逮捕入监狱,毛公鼎才被古董商人运走,几年后,来自北京最大古董铺永和斋的老板苏兆年和苏亿年收购了毛公鼎。
晚清海内三宝
1852年,收藏家陈介祺花重金从苏亿年兄弟手中购得毛公鼎,毛公鼎在陈介祺手中收藏了三十多年,直到去世,1910年,陈介祺孙子陈孝笙以2万两白银的价格将毛公鼎卖给了清末大臣端方,端方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毛公鼎,次年,端方被革命军杀死。
毛公鼎被端方的后人抵押给了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胜银行,得银3万两,不久毛公鼎改存大陆银行,之后被民国时期担任交通交长的收藏家叶恭绰购得,毛公鼎后随叶恭绰一起迁居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叶恭绰逃到香港。
毛公鼎依然留在上海,留在上海的叶恭绰之妾潘氏意欲独吞毛公鼎与叶恭绰打起了官司,潘氏还报告给了日本人,紧急时刻,叶恭绰的侄子叶公超将毛公鼎藏起来了,为了脱身,叶家弄了个假鼎交给日本人,在1941年将真的毛公鼎运到了香港,不久香港沦陷,叶恭绰又将毛公鼎秘密运回上海。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家将毛公鼎捐给了南京政府,由上海运到南京,送到当时的中央博物馆收藏,国民党败退后,毛公鼎被带到了台湾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毛公鼎的经历非常曲折,差一点就被日本人夺走,幸亏叶家人保护,毛公鼎三足双耳,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公斤,毛公鼎最有价值的是其鼎身内部的铭文,有32行,近500字,是中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文物。
毛公鼎
那么问题来了,毛公鼎铭文这么多,讲的是什么内容?
毛公鼎的制造者是毛公,名字叫厝,他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要大臣,也是毛国国君,他的祖先第一代毛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毛叔郑,周宣王时期,毛公是执政官,为了突出自己的功绩,毛公铸造了此鼎,被后世命名为毛公鼎。
毛公鼎上铭文是以周宣王的口气说了5段话,大概意思是:
周王说: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老天爷就收回了殷商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
周王说: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
周王说: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
周王说: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
周王说: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
毛公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毛公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
从铭文的内容来看,通篇内容就是在赞美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德行,然后就是勉励毛公勤于政事,时刻提醒毛公,以辅佐周王治理天下,最后说毛公为了报答天子的恩赐,并使子孙后代时刻铭记,所以铸造了此鼎。
毛公鼎铭文
二、大克鼎
大克鼎于清朝光绪年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出土,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7件小鼎,不久大克鼎被工部尚书渊祖荫所得,直到潘祖荫去世,大克鼎被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老家收藏,抗日战争时期,大克鼎被装入木箱埋下潘家祖宅之下。
期间有数次日军闯入潘家寻找宝鼎,均一无所获,直到1951年,潘家后人潘达于女工将大克鼎献给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大克鼎迁入其中,成为镇馆之宝。
大克鼎是周孝王时期大贵族克为宏扬国君、祭祀祖父师华父所做,其形体世大,大克鼎三足双耳,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身内部有铭文28行,合计290字。
大克鼎
大克鼎铭文的大概意思是:
克说:我的文采斐然的祖父师华父,冲和谦让的心胸,淡泊宁静的神思,清纯智慧的德性。故能谨敬的保护和安定他的君主恭王,整治王家事务,仁爱万民。天子贤明智慧,安事于神。常念伟大的导师我祖师华父,克得以提拔为王官,接受和宣召王的命令,多次地蒙受王的恩赐。光明正大的天子,万年无疆。保护和治理周邦,长久地统治天下。
王在宗周镐京,天明,王到达穆庙,就位。王招呼史官之长册命膳夫克。如是王曰:克,以前我命令你,出入宣召朕的命令,今天我还是重申此令。赐给你红色的祭服,赐给你野地的田,还有其地的奴隶。早晚尽职尽守的工作,不要荒废了朕的法令。克拜稽首,称扬天子的光明正大的美意,为文祖师华父铸造宝器,克祈愿万年无穷尽,子子孙孙永宝用。
三、大盂鼎
大盂鼎于公元1849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不久大盂鼎被工部尚书渊祖荫所得,与大克鼎一起被潘祖荫收藏,直到去世,大盂鼎被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抗日战争时期,大盂鼎与大克鼎一起被装入木箱埋下潘家祖宅之下。
大盂鼎
1951年,潘家后人潘达于女工将大克鼎和大盂鼎一起献给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大盂鼎迁入其中,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大盂鼎被迁入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如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一直被收藏在此。
大盂鼎的主人是贵族盂,为了纪念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而铸造,大盂鼎铸造于公元前1003年,三足双耳,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内壁有19行铭文,2段共291字,其铭文大概意思是:
周康王说:伟大的文王,得到皇天保佑称王,而建邦立制的重任,落在了武王身上。我继承了自文王创立以来的大业,只要得到像文王那样天佑福禄的二三分,便亦知足。因此,我命令你盂,务必用经典道德继续教诲和协助我,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谏纳言,并且天地任你行,与我只畏天。
王说:现在我授命你盂,继嗣祖上南公的伯爵地位。
王说:盂,你作为我的栋梁大臣,管辖警戒教诲和进谏惩罚诉讼。务必不分昼夜辅助我,管理天下四方;务必让我顺天应时,像先王一样拥有民众、确保疆土。
王说:盂,你若要保障政治管理的中正公允,势必不要违背我的法令。
盂使用殷朝宝器,制造了祖南公鼎。以此作为王二十三年的祭祀用器。
只要比较下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的铭文内容,就会发现西周时期的贵族为什么喜欢在鼎上刻字,原因有三:
大盂鼎铭文
1、歌颂先王与现国君的功绩。
2、颂扬自己的功绩。
3、警戒子孙后代。
毛公鼎歌颂了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德行,这两人是周朝的开国之君,有着巨大的功绩,同时还歌颂了周宣王,尽管他并没有取得很大的功绩,但在铭文中却是一片赞美之词。
其次毛公鼎颂扬了毛公自己的功绩,他是周宣王时期的执政官,从铭文中能够看出,毛公的地位在西周是仅次于周王的,所有大臣的上书都要经过毛公,所有命令的传达也要经过毛公,否则不能下发,这是毛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与功绩。
最后铭文说明铸鼎的原因,同时勉励后世子孙要遵守祖先的德行,宏扬祖先的功绩。
再看大克鼎和大盂鼎,也是同样的套路,大克鼎是歌颂了周孝王,然后颂扬了克与祖父师华父的功绩,最后也说明此鼎是为了纪念周孝王册封克与祖父,并希望后世子孙同样能依靠德行而得到庇护。
大克鼎与大盂鼎
大盂鼎的时代更早,歌颂了周文王与周武王,以及周康王,然后颂扬了盂辅佐周康王的功绩而得到赏赐,最后又勉励后世子孙以此作为祭祀的器具。
《左传 成公 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都是用来祭祀的,铭文记录了铸鼎的原因、时间、主人,国家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祭祀和战争,周人铸鼎的目的都是为了祭祀,同时还需要歌颂国君、主人,并警示后世子孙,这就是周朝的遗风,也是周人喜欢在鼎上刻字的原因。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