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东汉宦官势力是如何崛起的?又是如何覆灭的?一文说清楚来龙去脉
843715

东汉宦官势力是如何崛起的?又是如何覆灭的?一文说清楚来龙去脉

一国之君历史一国之君历史2023-08-08 10:06:470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很早就有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比如齐桓公身边有一个著名的宦官叫竖刀,也叫寺人貂,那个时候宦官还不强求自宫,但为了能够接近齐桓公,竖刀挥刀自宫,齐桓公非常感动,等到齐桓公病重躺在床上无法自理时,竖刀居然断了齐桓公的饮食,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了。

从春秋到西汉时期,宦官不一定都要自宫,有的自宫,有的不自宫,比如秦朝著名的大宦官赵高,显然就没有自宫,赵高有女儿还有女婿,他从小又在隐宫中长大,但他不是太监,再比如弘恭,汉宣帝时期担任中书令,汉元帝时期弘恭联合另一个宦官石显害死了前将军萧望之,弘恭就是太监,年轻时受过宫刑。

到了东汉时期,宦官开始强制要自宫,否则无法进入宫中,中国历史上宦官真正起权也是从东汉开始的,那么问题来了,已经是阉人的宦官是如何崛起的呢?

宦官形象

在西汉时期,宦官在朝廷就开始担任要职,这个苗头是汉宣帝开始的,汉宣帝任命宦官弘恭担任中书令,中书令是协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直接向皇帝上奏密奏,位低而权重,司马迁曾经担任过中书令,弘恭则是第一个担任中书令的宦官。

汉宣帝为什么要让宦官弘恭来担任中书令呢?

有三个原因,一是宦官没有外部势力,不像士大夫,都形成门阀士族了,外部有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士大夫容易形成政治集团,左右皇帝的权力与朝廷的决策,宦官则不会。

二是弘恭是遭过宫刑的宦官,没有后人,不用担心他有私心,宦官就算有再大的权力与财富,在他去世之后也会烟消云散,宦官在朝廷中唯一的依靠就是皇帝,皇帝重用宦官来直接为自己传达重要信息,也不轻易担心宦官会背叛自己。

三是弘恭确实有才能,懂法律,擅长上奏请示,能为汉宣帝所用。

西汉开始让宦官担任机要官职

汉宣帝除了重用弘恭之外,还重用了宦官石显,这两个人在西汉晚期算是有权势的宦官,汉宣帝开了这个头,后世的皇帝自然也不会停止,西汉灭亡后,东汉建立,开始要求宦官必须自宫,东汉重用宦官则始于汉和帝刘肇。

汉和帝是东汉第四位皇帝,10岁即位为帝,因为年幼不能亲政,由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是个女人,不能离开皇宫,于是封他的哥哥窦宪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官,封他的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侍卫,封他的弟弟窦景、窦环为中常侍,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窦太后本人专权独断,负责决断所有朝廷大事,窦太后的娘家兄弟则出任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刘氏江山几乎被窦氏一族掌控,窦宪还因为攻灭北匈奴,立下燕然勒石的巨大功绩,升任大将军一职,窦氏一族在朝廷骄横跋扈、结党营私、胡作非为。

东汉重用宦官始于汉和帝

汉和帝渐渐长大,公元97年,汉和帝举行冠礼,开始亲政,同年,窦太后去世,汉和帝发现朝廷内外遍布窦氏党羽,无论是兵权还是朝政,均被窦氏一族把控,朝廷大臣要么服从窦氏的管理,要么被打击流放,要么隐忍不发。

皇帝是居住在深宫之中,他的身边除了宫女就是宦官,再就是皇宫之中的禁卫军,禁卫军也是窦氏兄弟掌控的,朝廷的大臣是居住在宫外的,平常也只有上朝的时候能够见到,这个时候皇帝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私下接见外臣,一切都受到窦氏党羽的监视。

窦宪又是大将军,在外掌控全国兵权,汉和帝想要夺回自己皇帝的权力,谈何容易,此时的窦氏一族已经开始有了篡位之心,根本不把年轻的汉和帝放在眼中,汉和帝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三个人,分别是刘庆、丁鸿、郑众

宦官郑众

刘庆是汉和帝同父异母的兄弟,曾经当过太子,是东汉皇族成员,与汉和帝关系较好;丁鸿是士族儒士出身的东汉名臣,接替袁安担任司徒,不愿意依附窦氏一族;郑众是掌管皇家园林的宦官,历经汉明帝、汉章帝三朝,同样不愿意依附窦氏一族。

这三个人的身份非常经典,一个是皇族代表,一个是士族代表,一个是宦官代表,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愿意依附窦氏一族,因此三人成为汉和帝的亲密助手,是汉和帝可以依靠的人,汉和帝能够扳倒窦氏一族靠的就是这三个人。

汉和帝让皇兄刘庆出宫寻找《汉书 外戚传》借来阅读,想从之前的历史经验寻找扳倒外戚的方法,并让刘庆收集皇帝诛杀舅舅的先侄,因为窦宪是汉和帝的舅舅,汉和帝杀窦宪就是外甥杀舅舅,以方便在将来扳倒窦宪时使用。

汉和帝让司徒丁鸿统领皇宫和京城禁卫军,先剥夺了窦氏兄弟的兵权,并让丁鸿统领京城南军、北军,控制京城兵权是政变成功的基础,只有汉和帝绝对可信的人才有担当此重任,但凡丁鸿有一点不忠,就有可能失败。

汉和帝扳倒窦宪

汉和帝让宦官邓众传达指令,皇帝的任何命令都需要加盖玉玺然后由宦官来传达,皇帝一般情况是不出宫的,他的所有命令都需要有人来传达,一般是宦官,在特殊时期,皇帝必须有绝对可靠的宦官忠于自己,但凡宦官有点不忠,更改一下诏令,就有可能改变历史。

汉和帝就是利用了皇族成员 士族成员 宦官成员扳倒了外戚集团,这是东汉最为典型的一起政治斗争,汉和帝利用三人收缴了大将军窦宪的印信,逮捕了所有参与作恶的窦氏一族核心成员,成功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

郑众则因为有功,被汉和帝提拔为大长秋,负责宣布传达皇后旨意,管理后宫事务,汉和帝还经常与郑众商议朝廷大事,郑众因此也成为汉和帝的心腹,汉和帝扳倒外戚的成功案例成为后世东汉皇帝成功的典范。

真正将宦官势力崛起是汉桓帝,汉桓帝与汉和帝的经历几乎一样,也是年幼即位,也是外戚专权,汉桓帝14岁即位,梁太后临朝称制,梁太后的哥哥大将军梁冀专横跋扈,梁冀在此之前还毒杀了汉质帝,连皇帝都敢杀,还什么是梁冀不敢做的,可见汉桓帝即位之初的处境有多凶险。

东汉导致宦官专权的是汉桓帝

当时整个朝廷同样是被梁冀所控制,汉桓帝身为皇帝,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依靠,为了扳倒梁冀,汉桓帝开始观察哪些人与梁冀不和,最终他找到了5个宦官,这5人分别是: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为了避开梁冀的耳目,汉桓帝与5个宦官在厕所中密谈,并且6人还歃血为盟,皇帝与宦官歃血为盟这事听起来很荒唐,但这是真实存在的。

很快五个宦官就联合起来,以皇帝名义征发司隶校尉的军队,并围攻了梁冀的大将军府,导致梁冀和妻子孙寿一起自杀了,其同党大多被处决,依附于梁冀的朝廷大臣多被逮捕入狱或者免官,梁氏外戚集团被一网打尽,汉桓帝成功诛灭了外戚集团,夺回了政权。

相对于汉和帝,汉桓帝只相信宦官,皇族与士族都不再相信,事成之后,汉桓帝还封五个宦官为侯,开启了宦官封侯的先例,五人的食邑平均超过一万三千户,赐钱均超过一千三百万,五人合称为五侯,均加官晋爵。

汉桓帝治国才能不如汉和帝,在铲除外戚集团后,汉桓帝开始享乐,并且极端宠信宦官,由此开启了东汉的宦官专权时代,宦官由于封侯,再加上他们手握兵权,宦官开始代替外戚专横跋扈、胡作非为,宦官还具备废立皇帝的能力与资格。

张让是十常侍之首

汉灵帝时期,著名的十常侍掌权,是宦官崛起的高峰期,十常侍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这十二人打击异己,作福作威、残害忠良、结党营私。

到了东汉末年,袁绍向大将军何进建议铲除所有宦官,其实这还是一起典型的政治斗争,何进是外戚集团之首,袁绍是士族官吏之首,而宦官集团则是他们的主要敌人,因为何进畏手畏脚,导致被宦官先下手杀害,袁绍、袁术兄弟以及何进的部将率领军队冲入皇宫之中,见到宦官就杀。

危急之下,宦官挟制皇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逃走,结果半路被董卓遇到,宦官被逼自杀,董卓带着皇帝回到洛阳,在此次动乱之中,宦官被杀得干干净净,在东汉历史上存在了195年的宦官就此灭亡。

为什么袁绍要劝何进杀尽所有的宦官呢?

很简单,在东汉历史上,宦官与士族在政治上斗争了一百多年,宦官一旦得势,就会打击士族,在桓灵二帝期间,宦官联合皇帝对士族打压,并实行党锢之禁,禁止士人参政,这简直是断了士人命根,东汉末年有很多门阀士族,不让这些士族当官,那不绝了他们的未来,所以一有机会,士人就会报复宦官。

袁绍杀尽宦官

袁绍是东汉末年的士人首领,其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认为,只有杀了宦官,以士人为代表的政治势力才会崛起,袁绍本人也是有野心的人,他眼见东汉皇帝权势被架空,只有铲除了宦官,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才能掌控朝政。

何进是外戚首领,袁绍是士人首领,张让是宦官首领,他们之间只有政治斗争,袁绍劝何进杀宦官还有一石二鸟之计,让外戚与宦官火拼,同时坐收渔翁之利,事实证明袁绍的计谋是有效果的,何进被杀后,宦官很快也被杀尽,袁绍以为自己应该掌控朝廷了,却不想来了董卓,这是后话。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