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性,修的什么心?养的什么性?怎么做才算是修心养性?
都说人应该修心养性,修的什么心?养的什么性?怎么做才算是修心养性?
世界在发展,人在进步,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认知自我、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的知识、提升自我的财富。最关键的就是怎么提升自我的知识?
你如果没有知识,你可能都不知道财富在哪里,还怎么去追求财富呢?
古人都是怎么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知识的呢?
答案就是修心养性。
这是古之仁人智士在成名前都在做的事。
关键是他们都是怎么修心?怎么养性的呢?
是去当和尚吗、当道士吗?是遁入山林吗?
其实红尘中才是修心养性的最佳场所。
只是人们大多并不清楚,心是指什么,它有什么明确的内涵与外延?所以即使你想修炼自我、提升自我,你想修心养性,也无从下手。
本文就来说一说:什么是心?什么是性?如何修心养性?
一、心可大可小:往大,修包容;往小,修耐心。
心,就是人的内心,就是人的心理,就是人的灵魂。
人心可大可小,人的心大多会囿于自己的见识。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之人,都是拥有学识和见识的人。所以学习很重要,学习可以从书中获取大量的见识。不识字的人就只能靠大哥带领,成功的必然很少。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
心可大可小,既然人心拥有大的特性也有小的特性,修心自然就变得明确了:一是修持心之大,二是修持心之小。
心大,需要学识、见识,能够包容万物;心小,需要心思细腻、有耐心,不能有郁结。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便是在说心大,能包容,不会因为小事而乱了方寸。
心胸狭隘之人,便是“心大”修持不够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很难成事。
宽容、慈悲、博爱,都能增加人心的包容性,进而使得心灵变大、心胸变大。心之大,就是这样修持得来的。
所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包括孔孟都主张宽容、慈悲、博爱。
这样做表面上是对别人好、对世人好、对社会好,但是本质上、最终却也是对自己好,它可以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容、宽广。
心大就是这样修持出来的。心大才能容天下之事,心也才能不易为外物所动。心才能自主。只是在修持的过程中可能并不会那么容易。
内心宽容的最高境界是:能宽容美也能宽容丑,能宽容善也能宽容恶。
能包容丑恶,并不代表自己要做滥好人,也不代表一定要牺牲自己,更不代表可以容忍别人继续为恶。
内心需要宽容的程度很难把握,把握不好,等于白修,等于没修。
古人云:见义不为,无勇也。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勇气,还谈什么心大。心大不等于心空空,内心宽容也不等于有心纵容。
古人云: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网大、结小,人心如果不能涨大如网,就极为容易郁结成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修持己心,应当大如天网,能包容一切,又不郁于小结。
心大易为善,心小易为恶。
二、心可柔可刚:往“柔”,修坚韧不拔;往“刚”,修勇猛无畏。
柔,是柔韧、柔软可变通,本质上就是坚韧不拔;就像小草,虽然柔弱,却百折不挠。
刚,是阳刚、刚强、刚健,本质上就是勇猛无畏;就像守护幼崽的母鸡,敢于和雄鹰搏斗。而不是无味的好勇斗狠、欺行霸市。
人心刚柔并济,则天下可往。只是如果不会主动修心,不明白柔是什么,刚是什么,实在难以做到刚柔并济。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能克刚。柔便是柔韧不拔。
三、心可重可轻:往重,修稳重、庄重;往轻,修轻浮、急躁。
古人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在下为根系,轻在上为枝叶。根系在下,不可妄动;枝叶在上,可随风飘摇。要懂得什么事应该庄重以待,什么事可以轻轻放过。
有些人看着就很老成、稳重,那是心思重;有些人看着就很轻浮,那是内心过于浮夸、虚无。
心不知轻重缓急,就只能迷茫、彷徨,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心无轻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心有轻重。
四、心可静可动:往静,修慧;往动修情。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是心静;躁是躁动,心躁就是心动。
一静一动谓之道。
心静则无欲,无欲则心定。无欲以求知,则生智慧;无欲以为人,则生慈悲;无欲以行事,则坚韧不拔。
心静才能心定,心定可应天下之变。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就是指心定不为外物所动。
心动则生情,情迷则意乱,意乱则识见不一,识见不一则行动失据,胡乱作为。心动有所求,心烦必弃之。
五、心可虚可实;可正可奇。心正则心平,心奇则心偏。心平,可论天下之事。
心实,则骄傲自满;心虚,则内心空灵、虚无,则能弊而新成。
人心大小随己,刚柔并济、轻重由心、动静适宜,不偏不倚,是谓中庸。
这才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是人们大多不知道人心的前后左右都是些什么,又如何能做到中庸。
人们大多表面喊着中庸,实际阴险奇诡。倘若不知道心的各种形态,就算想中庸,也会走向奇诡。
所谓修心,其实修持的就是人心的大小、刚柔、动静、虚实、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