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重庆一大学生画了一幅画,400元被卖出,现在它却价值3个亿!
844244

重庆一大学生画了一幅画,400元被卖出,现在它却价值3个亿!

紫网2023-10-13 18:02:120

艺述史官方原创

传达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01

有这样的一幅画作,据说代表了一个时代。

一张巨幅画布上,他头戴白色头巾,手捧瓷碗,黝黑皮肤、开裂唇纹、皱纹横生的脸上却流露出一副清澈的眼眸。

它就是罗中立的画作《父亲》。

为何一张老人的脸,却评价如此之高?

02

走进罗中立

1948年,罗中立出生于重庆,其原籍在四川璧山。罗中立父亲在闲暇时光喜欢带着他出去画画。

这在罗中立幼年时期埋下了“种子”。

罗中立父亲虽然是一个纺织工人,但却是一个充满艺术的人格。对于绘画的喜爱从来没有间断过,有时间就会进行写生。

因此,在这样的熏陶下,罗中立很容易耳濡目染。

在画画时,父亲也发觉了罗中立的不一样,这孩子是有天赋的。

罗中立的父亲看到孩子也喜欢,不想浪费他的天赋,省吃俭用供他读书。

当然,罗中立也是非常努力的。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当时画了一幅“春耕图”。

画作主要传达的是在大巴山处,农民在耕地的故事。

他头戴白色遮阳帽,身上披着斗风和一个破旧短裤。里面掩露出的是古铜色的皮肤,这是农民的常态。

而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这幅入选了有了一块钱稿费

在当时的年代,一幅画竟可以抵得上好几天的工资。

罗中立当即就决定:“我要成为一个画家。”

但成为一个画家哪能如此容易,不然大家都跑去当画家了。

1960年间,罗中立与哥哥的同学相约放学见面,咨询考学。

为了保持干净,一路上连鞋子都不敢弄脏了。

到了学校门口,不巧的是哥哥的同学一直没有出现,罗中立也是犯了难。

但毕竟是自己有求于别人,“还是再等等吧!或许他们有事情耽搁了。”

天黑了也不见哥哥同学,但是经过学校一位老师的帮助,罗中立顺利进去了学校。

这可是川美学校,罗中立激动的一晚上没睡着。

4年后,罗中立考进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并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在校期间的罗中立非常刻苦努力,因为他在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1968年间,川美附中毕业的罗中立被分到厂子做工人,在这里的他羡慕那些肯吃苦的人。

不过在这样的工作下,罗中立本能的还是想要画画。

随着罗中立考上大学,在大二期间响应国家号召的情况下,他只身来到了一所小学当美术教师。

为了方便教学,罗中立租了一个小屋。

孩子们上完课就回家,因为要节省用电。

就在这样的土地上,有一群莘莘学子渴望走出这所大山。

而教习后的罗中立便会回到小屋,有时停电就会与房东挤在一张床上。

而此时的罗中立并不知道,这个房东将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03

在大三那一年,学生们都为了第二届青年美展的比赛做准备。

由于当时以农耕为主,所以他们都把画的中心放在了农民身上,罗中立也不例外。

就在一个晚上,罗中立遇到了一位破褛褴衫的老人,像个孩子缩成一团。罗中立也由此联想到了之前在大巴山的那些朴实的人。

因此,他决定为农民画像。

罗中立前往大巴山,望着辛劳的人们,这就是他想要刻画的样子。

他先是来到了邓开选的家,也就是当初的房东。

在他身上,罗中立看到了农民的最原始样貌,他想要画下他。

于是,他成为了罗中立画中的“原型”。

他们勤劳,对劳动真诚,对生活向往。

罗中立要用一张巨幅尺寸,刻画一张能让所有中国人都能感动的脸。

随后,罗中立用馒头渣子来做底子。

当然,创作哪有那么容易!在创作这幅画作时,他先是进行了笔触素描,呈现一个大致形象。

在这时的罗中立浪费了很多纸张,手里紧握的纸团代表了创作的艰辛。

形象设立成功,就要进行上色,而对于色膏,罗中立进行了好多遍。

然后就是细节的刻画,开裂的嘴唇、指甲,满脸的皱纹就表明了画这幅画时有多难。

不过这幅画最初时,是以一位“化粪池老人”为原型的。

在那个年代下,人们觉得粪池是个好东西,于是有了守粪人的工作。

偶然的一个夜晚,罗中立在公厕旁边看到了一位守粪人。

只见他朴华无实的脸上呈现着最底层人们的悲哀。农民直勾勾的盯着粪池,仿佛忘了这是除夕夜。

夜晚的罗中立正在为这幅画作想名时,脑中浮现的全是守粪老人的心酸,他决定以他提名,“守粪农民”。

带着这思绪,他回到了大巴山,结合着自己看到的所有农民的特性,取名为“我的父亲”。

在送往二届青年美展时,在场几乎所有的评委都为之震撼。

画中并没有杂乱的其他描述,只是一张农民的脸庞。

亦是岁月沧桑脸上挂,人世辛酸藏心间。

面对这样一幅画,评委们都觉得非常不错,细节刻画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后根据评委的建议,罗中立把“我的”去掉,因为这不是“我的父亲”,而是代表了当时一层农民的形象。

因此《父亲》就以此命名。

画中老人并不是谁的父亲,却又像当时社会上每位勤劳的父亲。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沉默寡言的父亲,他或许不像母亲一样温柔细腻,但却为我们默默撑起了一片天。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父亲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社会,意义都是非比寻常的。

对于画里面的父亲,历经沧桑与岁月折痕,是刻在表面的。

《父亲》是当时时代的一个缩影,也传述了现在时代的背景。

虽然关于《父亲》的问世,已经过去了40多年,不过仍然存在争议。

细看,原来是因为“父亲”耳上别着的一支圆珠笔。

04

据说这幅画一开始并没有这支笔的存在,加入一支笔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

而这也成了大家欣赏这幅画的同时,经常聊到的一个话题。

传闻“父亲”耳边本来别的是烟,但是改成了圆珠笔。

有人说烟才是最符合的。“我的父亲也是农民,他就是经常别着一支烟,谁别笔啊!”也有人认为这是记账用的。

因此,争议就出现了,很多人认为这支笔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错误”。

其实别有深意。

罗中立表示,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进步,特意加了这只圆珠笔。

也有人道“说把笔换成烟的人,纯纯是看不懂,笔就是未来!”

据说,这反映出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受过教育的农民了。

初期社会,有害的思想毒害远未消除,对油画《父亲》的影响也未能幸免。

圆珠笔的小细节是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

顺应着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如今社会,很多学习绘画的学子都可以临摹出《父亲》了。

但是当年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的情感,是描绘不出来的。

而且伴随时代发展,现在的父亲与当时的父亲并不同。

以前的父亲以农业为主,每天都长在地里面。现在的父亲有了更多的工作选择,这对于时代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变化。

《父亲》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并且在43年前的《父亲》只卖了400元。现在再看,拍卖3个亿,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由此可见,《父亲》这幅巨作,改变了罗中立的命运,使他一举成名。

但作为一个画家,他当然不止这一幅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提取这首词中“春蚕”命名一幅画。

画中的母亲正在搬弄着蚕蛹,一头白银丝的头发像是天使一般。手臂的皱纹像树皮一样横生,这是很多人记忆中的母亲。

与“父亲”相比,“母亲”这幅画对于面部表情没有加以刻画太多,而是低头劳作,更让人产生联想。

《春蚕》这幅画与父亲极为相似,一幅是父,一幅为母。传达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无论是对于《父亲》还是《春蚕》,都是写实刻画当时年代下的父母形象。

再者就是《打豹子》这幅画作,这幅画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与西方主义的结合体。

牛头后面绽放的光线和夸张的嘴巴,使整幅画的视觉中心移至图像的上半部分,这显然是借助光影技巧完成的。

村民打豹子的题材和画中人的眼睛如牛羊般大,都继承了罗中立“大巴山时期”的画风。

呈现出一种笨拙、古朴、狂野的形象。

无论是怎样的画作,罗中立都认为,我们选择艺术是因为热爱。

从古至今,艺术不断超越既定规范和现有逻辑,是可能性和想象成长的载体。

一方面,它寻求一方面为现实生活提供精神避难所,另一方面为未来提供梦想的形状和方向。

如今的青年有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而罗中立也是延续了文化艺术传承。

他现在在四川美院工作,担任教授、导师,对于油画继续传承。

回首过去,罗中立也是在大山里面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当一个人的心中有着更高的山峰等着攀登时,便不会在意脚下的泥沼

因此,无论是争议也好,不喜欢也罢,世人眼光皆不同。《父亲》这幅画作依然是影响至今。

也希望大家能够像罗中立一样,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付诸行动。

你们印象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END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