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赵晓寰:《插图本中国戏剧史:经由傩戏与目连戏展开》
844267

赵晓寰:《插图本中国戏剧史:经由傩戏与目连戏展开》

紫网2023-10-14 08:17:260

《插图本中国戏剧史:经由傩戏与目连戏展开》,赵晓寰著,伦敦和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2022年版。

内容简介

该书旨在研究神庙演剧/剧场(temple theatre)在戏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关注神庙戏剧中两种最具代表性和最主要的形式——傩戏和目连戏。傩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巫术仪式和仪式戏剧表演形式,而目连戏则被广泛誉为“百戏之祖”。戏曲是起源于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各种戏剧表演艺术形式的总称,虽然戏曲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征,但每一种戏曲形式在腔调和声腔上都有所区别。十二世纪见证了南戏——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的出现。但戏曲的早期形式的历史更为久远,最远可以追溯至商朝,当时的神庙戏剧开始以巫术仪式表演的形式出现。

仪式与戏剧的关系或许是探索戏剧起源和演变的学者所面临的最核心、最复杂和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为仪式表演的神圣空间和戏剧娱乐的世俗空间,中国神庙演剧/剧场为寻找仪式与戏剧之间本质联系的证据提供了一种可能。

该书试图通过神庙演剧/剧场寻找宗教与仪式、戏剧与剧场之间的历史关联,并展示中国神庙演剧/剧场如何充当仪式与戏曲表演之间的阈限连续体。因此,本书力图探寻戏曲是如何从神庙演剧/剧场中产生的,以及各种仪式、戏剧和表演元素是如何融合到戏曲中的。

目 录

第一卷 插图本中国戏剧史:经由傩戏和目连戏展开——从驱鬼逐疫到娱人悦神

绪论

第一部分 中国戏剧的仪式起源:从傩仪到傩戏

第一章 早期中国的仪式和仪式表演

第二章 百戏

第三章 傩戏

第二部分 目连神话:从经文到说唱

第四章 目连神话经籍溯源

第五章 变文中的目连神话

第六章 宝卷中的目连神话

第二卷 插图本中国戏剧史:经由傩戏和目连戏展开——从说唱到演剧

第一部分 目连戏:从北方戏到南方戏

第一章 北方戏中的目连戏

第二章 南方戏中的目连戏

第三章 传奇戏中的目连戏

第二部分 目连戏:从精英宫廷戏到大众地方戏

第四章 目连戏之于昆曲的普及

第五章 清宫廷剧场中的目连戏

第六章 大众地方戏中的目连戏

结论

附录:从宗族祠堂到戏曲舞台:中国神庙剧场的建筑人类学考察

前 言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昆士兰格里菲斯大学荣退教授

寺庙、仪式、表演和剧场!学者们早已知道这些概念之间存在联系,但是这样的理解与对一个国家的戏剧、它的起源、它的历史和它的进程进行彻底的分析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本精彩的著作正提供了这种彻底的分析!

《插图本中国戏剧史:经由傩戏与目连戏展开》第二卷

在各种文明中,中国的历史以其悠久而著称。更重要的是,仪式在中国文化、文明和哲学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通过以傩戏和目连戏为代表的神庙演剧/剧场来进行对中国戏剧的历史调查,分析的不仅仅是剧场或表演艺术,而是涉及中国思维、行为和文化的广泛范畴。

副标题中的“傩戏”是什么?它是一种古老的仪式表演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时期。作者在第三章中对傩戏进行了精彩的记录和分析。傩戏在当代仍然存在于中国南部的某些地区,虽然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常见和普及,但在贵州和中国南部的其他地方,如壮族、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一些汉族地区,偶尔还可以看到它。

尽管一些表演中仍保留有仪式元素,但我的印象是,如今傩戏所具有的民间娱乐戏剧性大于它的仪式性。我曾有幸在湖南西部的凤凰县观看了一场由几个不同民族的业余爱好者表演的演出。凤凰县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小镇,拥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舞台背景的布置让这场演出具有高度真实的传统感,但我认为演员更关注于保护和展示古老的形戏曲形式,而不是参与仪式。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

那么,在中国传统神庙戏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至于在书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目连是谁呢?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僧侣,前往地狱拯救他的母亲。为什么她需要被拯救呢?她缺乏慷慨和同情心,虽然她自己很富有,但不喜欢帮助别人。

最重要的是,她对佛教的三宝(佛、法、僧)毫无尊重,因此被判在地狱中受到永恒的惩罚作为因果报应。除了是一位佛教僧侣外,目连还是仪式表演中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位巫师。关于他的故事成为中国神庙和仪式戏剧中最盛行的故事之一。

戏剧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它的跨学科性。除了戏剧外,作者还涉及了历史、宗教、社会和文学的研究。

这是一项历史研究,因为它涵盖了整个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社会和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主要朝代及其所创造的文化的主要特征。

这本书是一项宗教研究。目连显然是一个主要的佛教人物。但巫术的习俗和信仰也涉及到神庙演剧/剧场的发展。戏剧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很多关于那个社会的事情,以及它是如何与宗教和宗教习俗联系在一起的。

神庙演剧/剧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引出了一个问题,即神庙戏剧是纯粹的宗教还是也具有世俗性。它几乎不可能纯粹是宗教性的,因为人们可以而且确实喜欢在神庙场所观看具有世俗内容的戏剧。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宗教性的一方面。

《劝善金科》

在第二卷第六章关于中国地方戏中的目连戏中,目连戏通常是一种世俗性的艺术形式。作者引用了著名的荷兰汉学家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的话说,目连戏“表演了一种直接而壮观的行动,用于净化社区的所有杂质”。换句话说,它们是世俗的,是一种娱乐形式,但也履行了重要的道德或宗教功能。

最后,对傩戏和目连戏的研究都涉及中国文学。目连如何救母是许多文学形式的主题,包括散文、诗歌和叙述文学。他显然是一个能够激励中国人民的人物,无论他们是否信奉佛教。

我认为,赵晓寰讲述目连故事,目连的美德、同情心、坦诚和慷慨所提供的巨量细节展示出这部著作为学术研究的典范。这些细节告诉读者故事的各种来源以及它们如何进入中国佛教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话题。

目连是一个普通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原因有很多。第一卷第四章关于目连神话起源的内容总结道:“目连作为一个虔诚的和尚、一个孝顺的儿子,特别是一个典型的巫师的三重角色,解释了目连神话和目连戏在中国受到巨大欢迎的原因。”

《戏剧、小说与民间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域外观照》

赵晓寰讨论专门用于讲述目连故事的表演文学和表演艺术的方式也令人钦佩。其中很吸引我的是导致戏剧发展的多种文学形式。故事可以以各种方式呈现给观众和读者,

它们都有自己的情感影响,但当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在舞台上或其他场所与演员分享故事表演时,这种情感可能会达到顶峰。欣赏戏剧表演不需要有文化。人们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来欣赏戏剧,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集体共同情感。

这本书让我喜欢的原因之一是它大量地对原始资料的直接参考。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历史、各种诗歌、散文、日记、戏剧、田野笔记、家族史和地方志、佛经等。这为作者的分析增添了色彩、真实感和学术价值。叙述也变得更加可信、有趣、更有活力。

对我来说,正是中国戏剧与社会、宗教、文学和历史的相互关系,以及傩戏和目连戏对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贡献,才使得戏剧如此迷人。事实上,赵晓寰在突出和分析这些相互关系和贡献方面做得很好,这是我认为这本书具有开创性并且是一个真正的优秀学术研究的典范。

虽然作者在书中将我的著述列入关于中国戏曲和戏剧更宽泛的研究的资料中(对此我深表感谢),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为这本书作序,我感到十分荣幸,谨对此书及其作者致以良好的祝愿。

《中国文言超自然小说形态发展史》英文版

作者致谢

本书是基于中国神庙演剧/剧场的三年研究课题而成。该项目得到“山西省百人计划”的慷慨赞助。在此期间,我受到了许多个人和机构的帮助和支持。

其中,我特别感谢山西师范大学的车文明教授(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与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和副校长),他邀请我作为山西百人计划海外杰出教授加盟山西师范大学,并在研究项目的各个阶段提供支持。

我也感激山西师范大学同事们的友善和热情,包括延保全、王星荣、王志峰、姚春敏、吕文利、郝成文和张勇风等人;感谢曹飞、孙俊士、简朝辉和赵丹荣陪同我在山西进行的初步实地调研;感谢许广道在这些年里每次接机和在山西及其周边省份的实地调研期间开车送我去参观无数庙宇和庙会。

在这些山西的同事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联络员王潞伟,这位杰出的年轻学者用他的热情、丰富的知识给予我专业的协助,为我在中国的实地和文献研究提供了帮助,他还慷慨地提供了他个人收藏和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博物馆的图像和照片。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

山西师范大学拥有中国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戏曲文物博物馆。这是一个戏曲宝库,它收藏了宋(960-1279)、金(1115-1234)和元(1271-1368)三个朝代的一百多个戏曲墓葬砖雕和石雕,还有来自前现代中国的约三千个戏曲碑刻拓片、五千多张戏曲文物照片和三百多份民间、地方和宗教戏曲的手抄本,以及相当数量的戏曲服装、头饰、道具、乐器、木偶和皮影等。能够获准进入这个宝库,并获得使用其丰富资源进行研究项目的许可,我感到十分荣幸。

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阅读了我关于徽州神庙剧场和贵州傩戏的文章,并提供了非常鼓舞人心的反馈和颇有见地的建议,我曾在2019年发表于美国《戏剧评论》(TDR/The Drama Review)上的《阈限/类阈限连续体上的傩坛戏:论中国戏剧巫术起源”(Nuo Altar Theatre on a Liminal/Liminoid Continuum: Reflections on the Shamanic Origins of Chinese Theatre)和2017年发表于《亚洲戏剧学刊》(Asian Theatre Journal)上的《余庆堂:论中国宗族祠堂剧场的建筑》(The Hall of Superabundant Blessings: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Ancestral-Temple Theatre)这两篇文章中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些建议也被改编在本书第一卷的第1章和第3章,以及第二卷的附录中。

此外,他还提供了他早些时候撰写的关于仪式、表演和剧场的传统习俗和观念的著作,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Asian Theatre Journal》

多年来,我很幸运能够与马克林(Colin Mackerras)保持定期联系,他被《亚洲戏剧研究》(Asian Theatre Journal)学刊誉为现当代世界上最杰出的中国戏剧和戏曲史学家之一。在本书刚开始撰写的时候他就为我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还阅读了这本书的初稿,并提供了颇有见地的评论,对此我深表感激。

复旦大学的Rosstislav Berezkin是一位年轻且对目连宝卷研究颇有成就的学者,他仔细阅读了本书第一卷第6章的初稿,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评论和建议。我还要衷心感谢我在悉尼大学的同事Susette Cooke,她非常耐心地仔细阅读了整部书稿。她的有益和周到的评论和建议也已被采纳到本书中。

我还要感谢一些学者,他们与我分享了与本书有关的研究资料、研究发现和照片,在完成本书的各个阶段给出了他们的评论和建议,或为我在中国的实地工作提供了现场协助:Marvin Carlson(纽约城市大学)、田仲一成(东京大学)、Anne McLaren(墨尔本大学)、Mariellen Sandford(纽约大学)、Andrew Filmer(亚伯大学)、Claire Cochrane(伍斯特大学)、Jo Robinson(诺丁汉大学)、Silvia Battista(利物浦霍普大学)、Sally Sussman(澳大利亚表演交流中心)、Peter Wilson(悉尼大学)、Charlie Chai (新西兰斐雪派克公司)、 Phra Kiattisak Kittipanyo(法胜国际研究院)、Jason Tai(墨尔本云阳寺)、陈国顺(安徽省祁门县文化局)、陈晓东(贵州省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陈志勇(中山大学)、丁淑梅(四川大学)、范德生(兰州大学)、龚德权(贵州民族大学)、何山(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黄永锋(厦门大学)、江建宁(广西医科大学)、华玮(香港中文大学)、康保成(中山大学)、黎国韬(中山大学)、李莹[XZ1] (山西师范大学)、刘晓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彬(广西天士力)、刘英旺(安徽省黄山市政府)、茆耕茹(安徽宣城市歌舞剧团)、苗怀明(南京大学)、倪彩霞(中山大学)、乔光辉(东南大学)、王定勇(扬州大学)、王萍(兰州城市学院)、王学锋(中国艺术研究院)、解玉峰(南京大学)、徐子方(东南大学)、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赵天为(东南大学)、周小媛(湖南湘潭一中)、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以及我在悉尼大学的研究生刘琉、胡韵捷等。

《戏剧》

过去几年在中国进行田野考察,我也非常幸运能多次与汪小洋(东南大学)和王倩(扬州大学)结伴而行。他们的陪伴和在艺术/考古和宗教方面的专业知识使我在中国的田野工作非常愉快且富有成果。

我还要感谢劳特利奇出版社三位匿名审稿人对我著作提案报告(book proposal)和送审书稿(book manuscript)所提交的详细的评审报告,感谢劳特利奇出版社戏剧和表演艺术部的慷慨建议和支持,尤其是Ben Piggott和Zoe Forbes两位编辑。他们都帮助我提高了这本书的质量。当然,如有问题存在,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第二卷的附录改编自我于2017年和2020年發表的两篇论文,分别是:《余庆堂:论中国宗族祠堂剧场的建筑》和《祠堂与戏台:中华帝国晚期徽州神庙剧场研究》(Of Shrine and Stage: A Study of Huizhou Temple Theat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感谢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和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允许我在这本书中改编并重新出版。

借此机会,我也要感谢悉尼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以及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这些年来对我中国宗教和戏剧的研究和出版提供资金支持,感谢悉尼大学图书馆,尤其是学术联络馆员安Anne Goodfellow,她高效地处理了我所有的图书采购和馆际互借请求。我也非常感谢悉尼大学中国研究系的同事们给了我愉快的工作环境和有意义的经历。在准备本书出版的最后阶段,我受益于悉尼大学的“特别研究计划”(Special Study Program),该计划免除我所有的教学和行政事务,使我能全身心投入书稿的修改和完善。

当然,我还必须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永远的理解、支持和爱。最后,我要感谢杜为廉(William Dolby 1936-2015)。自从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他一直是我学术灵感的源泉。谨以此书表达对他的致敬与怀念。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赵晓寰,爱丁堡大学亚洲研究院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博士。先后任教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现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文学与戏剧副教授,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院士,《宗教》(AHCI)和《人文与社会科学通讯》(SSCI 和 AHCI)等国际学刊编委。专著《中国文言超自然小说形态发展史》(Classical Chinese Supernatural Fiction: A Morphological History)获美国阿黛尔·梅隆2005年度杰出学术贡献奖;两卷本《插图本中国戏剧史:经由傩戏和目连戏展开》(Chinese Theatr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Through Nuoxi and Mulianxi)2022年获大洋洲戏剧协会罗伯·乔丹图书荣誉奖。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