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为何称三秦,山西为何称三晋,湖南为何称三湘?说出来别不信
陕西被称三秦之地,山西被称为三晋之地,湖南被称为三湘之地,都是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原因。
1、三秦之地:陕西
陕西与秦相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大概是在西周初年,秦国君主先祖非子善于养马,当时秦人居住在犬丘,今陕西省咸阳兴平市,经人介绍,非子开始帮周孝王养马,他养的马又肥又壮,周孝王很高兴,就把非子封在秦地,作为一个附庸存在,不是独立的诸侯。
秦地这个名称来自周孝王的赏赐,位于今甘肃天水一带,这里地处边陲,非子的族人就开始在此地繁衍,周宣王时期,周天子召见非子后裔秦庄公,给他们七千士卒,以讨伐西戎,秦庄公打败了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秦地和犬丘都是其封地。
秦非子获封秦邑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族群强大起来,到西周末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朝,周幽王向诸侯求救,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一起起兵救援,但未能成功救援周幽王,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阳,秦襄公护送。
周平王因秦襄公有功,正式封他为伯爵国,秦国此时才正式算是独立的诸侯国,秦人以秦地和犬丘为根据地,不断与西戎人战斗,地域不断扩大,其都城也从甘肃天水一路迁到了咸阳,才定了下来。
秦国在巅峰时期占据了整个关中平原及成都平原,主要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秦国强大后,不断东出函谷关进入中原,最终在秦始皇手上用了十年时间统一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国。
但是秦朝只维持了15年时间,就在陈胜、吴广、项梁、刘邦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中灭亡,项羽由于在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因此成为天下反秦诸侯之首,项羽进入关中之后,开始分封天下。
秦人的奋斗史
项羽一共分封了18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及汉中,以南郑(今陕西汉中)为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除此之外,项羽把原来秦国故地分封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秦朝的降将,分别是章邯、司马欣、董翳。
章邯被封为雍王,封地主要在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都城在废丘(今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道东马坊村山脉东马坊村遗址)。
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封地主要在咸阳以东,函谷以西,都城在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
董翳被封为翟王,封地主要在陕北,都城在高奴(今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
《史记 秦始皇本纪》:灭秦之後,各分其地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号曰三秦。
《史记 项羽本纪》:是时,汉还定三秦。
除了汉中之外,秦地核心区域被项羽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这三人合称三秦王,他们的封地也被称为三秦之地,三秦这一名称在《史记》中大量出现,这便是三秦最早的由来。
项羽分封天下
严格说来三秦王的封地加在一起并不是完整的陕西,少了汉中,多了甘肃一部分地区,但由于史书中已经用三秦来称呼这片土地,因此便形成一个历史文化上的称呼,这一称呼被后世朝代引用,一直称关中为三秦。
《晋书》:顾谓群臣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 颍多奇士。
《宋书》:圣朝承王业 之资,奋神武之略,远定三秦,西及葱岭,东平辽碣,海隅服从。
《魏书》:于是三秦、河、渭、瓜、凉、鄯善咸来款顺。
《旧唐书》:今三秦之地,万国来庭,诚宜列皇子以建封,崇懿籓而制胜,是资固本。
《明史》:潼关,三秦门户,时哈麻图据奉元,李思齐、张思道等与为犄角,日窥伺欲东向。
从秦汉一直到明朝的史书,都把三秦之地当成陕西的俗称,这是历史文化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有这种说法,但随着时代及观念的变化,也有把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为三秦的,意义相差不多,人人都知道三秦指的是陕西的那一片土地。
三秦之地-陕西省
2、三晋之地:山西
《战国策 赵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
《史记 周本纪》: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三晋最初指的是韩国、赵国、魏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就是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原本是晋国的大夫,晋国自晋文公开始创建了三军六卿制,每军设置正卿与副卿各一名。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晋国六卿之间争权夺利,有很多大夫的家族在斗争中逐渐消逝,留下来的只有韩、赵、魏、智四家,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瓜分并灭亡了晋国,这便是三家分晋。
由于三家都来自晋国内部,因此韩、赵、魏被称为三晋,史书中习惯以三晋来代指韩国、赵国、魏国,其中韩国领地主要在河南省南部一带,赵国领地主要在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一带,魏国领地主要在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南部一带。
三晋大地-山西省
晋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最早的国君是唐叔虞,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公旦的兄弟,他被周成王封在了唐地,也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的翼城县,这就是晋国的都城,之后晋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这就是曲沃代翼。
曲沃是晋国公族曲沃桓叔的封地,后来曲沃桓叔的后代与晋昭侯的后代发生了战争,曲沃桓叔的后代曲沃武公灭亡了晋昭侯的后代晋侯缗,身在曲沃的小宗代替了晋国国君一脉,曲沃武公被周天子封为诸侯。
曲沃就是如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无论是曲沃还是翼城都在今山西临汾,晋国之后开始对外扩张,其核心地域仍然在山西,后来尽管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但三晋的名称却被用来形容山西,因为山西是晋国的核心,而韩、赵、魏三家大夫最初也都在山西,后来才不断向外发展,但三晋的名称却流传下来,并成为山西省的俗称。
韩、赵、魏合称三晋
3、三湘之地:湖南
《徐霞客游记》:峰连大岭芙蓉秀,水接三湘苦竹深。
《宋书》:方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河而检云、岱。
《隋书》:患在汝 阴死三湘,横尸一旦无人藏...... 巴陵南有地名三湘,即景奔败之所。
《明史》:东有阳明洞。西有三湘水。北有乌江,有陆广河。
三湘这个名词很早就出现在史书上,最初指的是“潇湘”、“蒸湘”、“沅湘”。
潇湘指的是潇水与湘水,湘水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流经湖南永州时与潇水会合,因此称潇湘。
蒸湘指的是蒸水与湘水,湘水流至湖南衡阳时与蒸水会合,因此称蒸湘。
沅湘指的是沅水与湘水,湘水流至湖南沅州时与沅水会合,因此称为沅湘。
湘水流域与湖南省
湘水贯穿了整个湖南省,从广西兴安县流出,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到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整个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整个湖南省面积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湘水流域面积就接近一半,可以说湖南人是喝着湘江水长大的,湘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湖南非常重要,湘水与潇水、蒸水、沅水一起构成了湖南省的四大水系。
历史上文人在做诗时,喜欢把湖南称为三湘,比如魏晋时期陶渊明的《赠长沙公》有诗句: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唐代王维的《汉江临范》中有诗句: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李白的《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有诗句: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
这里的三湘大多是文化和地理上的泛指,此时还没有湖南这个词,只能以三湘大地来代替湖南,因此就这样流传下来。
三湘大地-湖南省
三湘还有湘潭、湘阴、湘乡的说法,这是近现代的一种说法,把湖南三个带湘字的地名凑成一起便成了三湘,并不是一种严谨的说法。
三湘还有一种说法,指的是楚国的三个郡,分别是洞庭郡(湘中)、黔中郡(湘西)和苍梧郡(湘南),湖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的领土,这三个郡也是楚国设置的,基本上相当于湖南的大部分地区了,把这三个郡分别按方位组成一起,大致形成了湖南省的范围,这也算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最合理的说法还是第一种,也就是潇湘、蒸湘、沅湘,也就是三湘四水的合称,即湘水、潇水、蒸水、沅水,这种说法影响最为深远。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