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天运》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天运》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本篇通过虚构的寓言故事阐述了道的运行以及人和道的关系。一是讲“天运”。即“天”自身的运动规律,或者称为“道”,而且不可违背。二是从“天运”角度讲,人应该从发展变化角度来认识万事万物的规律,顺应万物,绝不顾事物的发展变化,泥古不化、循规蹈矩,逆天而行。下面根据表述的内容分成七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
【原文】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1)?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2)?孰维纲是(3)?孰居无事推而行是(4)?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5)?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6)?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7)?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8),孰嘘吸是(9)?孰居无事而披拂是(10)?敢问何故?”巫咸祒曰(11):“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12),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13),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14)。”
【注释】
(1)运:运转。处:本义为中止;停止。
(2)所:指地方。主张:主宰。
(3)维纲:维系,维持。维,古代神话中的系地之绳。纲,网上的总绳。(4)居:处于。(5)意者:推测,猜想。 机缄:机关开闭。
(6)隆:高起,升起,指云兴起。 施:散布,指下雨。 是:此,指代云与雨。(7)淫乐:纵欲作乐。 劝:助成,助长。
(8)有:为“在”。 彷徨:指来回游动。(9)嘘:吐气。
(10)披拂:摇荡,扇动。
(11)巫咸: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唐尧时人,以作筮著称;尧帝敬之为神巫,并封为良相。 祒:通“招”,打手势叫人。
(12)天有六极五常:大自然存在着“六极”和“五常”;“六极”就是“六合”,指“上,下,东,西,南,北”;“五常”就是“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西方为金,东方为木,北方为水,南方为火,中间为土。
(13)九洛:指九州。
(14)治:治理。下土:指天下。戴:爱戴。 之:指帝王。上皇:指上天;天帝。
【译文】
天是在运行吗?地是静止不动吗?日月交替出没是在争夺地方吗?谁是主宰?是谁在维系着?是谁在若无其事地推动运行着?也许它们有机关而出于不得已呢?也许是运转而不能自己停下来呢?是云成为雨水呢?还是雨水成为云呢?是谁在行云布雨?是谁在若无其事纵欲作乐而使这样呢?风起于北方,一会儿西一会儿东,在天空中来回游动,是谁在呼吸造成的?还是谁在闲来无事煽动着?我斗胆地请教是什么缘故?”巫咸招手说:“来!我告诉你。天有上,下,东,西,南,北六气 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帝王顺应它便能治理好国家,违背它就会招来灾祸。九州的各种事务,治理的天下太平而道德完备,光辉照临人间,天下人拥戴他,这就是'天帝’。”
【赏析】
第一部分,就日、月、云、雨、风等自然现象大惑不解,请教巫咸。巫咸则用天地所具有的“六气”“五行”之道,说明这一切都是“天运”。即“天”自身的运动规律,或者称为“道”,而且不可违背,“顺之则治”、“逆之则凶”。即人应该认识万事万物的规律,顺应万物,否则就会招来灾祸。若把九州的各种事务,治理的天下太平而道德完备,光辉照临人间,就是天下人拥戴的帝王,就可称他为“天帝”。
二、
【原文】
商荡问仁于庄子(1)。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2),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3)。”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4),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5),孝固不足以言之(6)。此非过孝之言也(7),不及孝之言也(8)。夫南行者至于郢(9),北面而不见冥山(10),是何也?则去之远也(11)。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12);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13),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14)?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15)。故曰,至贵,国爵并焉(16);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17)。”
【注释】
(1)商:即宋。因宋为殷商后裔,故称。 大宰:又称太宰、冢宰,为辅佐天子之官。 荡:太宰的名。
(2)父子相亲:指虎狼父子相互亲爱。
(3)至仁:最高最完美的仁。(4)爱:主要指父母之爱。
(5)尚:高尚。(6)固:本来。(7)过:责备。
(8)不及:毫无关连。(9)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10)冥山:虚构的山名。(11)去:离开。 之:代指冥山。
(12)亲:双亲。(13)德遗:指德被丢弃,意为不符合德之事。
(14)岂直:难道只是;何止。太息:又名叹息,叹气。
(15)多:赞美,推崇。(16)并:除弃,摒弃。(17)渝:改变。
【译文】
宋国的太宰荡向庄子请教仁爱的问题。庄子说:“虎和狼也具有仁爱。”太宰荡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子说:“虎狼父子也相互亲爱,为什么不能叫做仁呢?”太宰荡又问:“请问什么是'至仁’。”庄子说:“至仁就是没有亲情。”太宰荡说:“我听说,没有亲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说至仁就是不孝,可以吗?”
庄子说:“不可以。至仁高尚,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这并不是说责备孝,而是说仁与孝相去甚远。向南方走的人到了楚国都城郢,面朝北方看不见冥山,这是为什么呢?距离冥山越发的远了。所以说,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以仁爱行孝难;用仁爱行孝容易,忘掉亲情难;忘掉亲情容易,使亲人忘掉我难;使亲人忘掉我容易,同时忘掉天下人难;忘掉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一并忘掉我难。不符合德的事尧舜不会去做,福利恩泽万世,天下人不知道他是谁,难道只是叹息而谈仁孝吗!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自我勉劢而糟践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值得推崇。对于至仁的人来说,至贵,如国爵,是可以摒除的;至富,如倾国之财,是可以抛弃的;至显,如美名嘉誉,是可以不要的。唯有坚守大道是不可以改变的。”
【赏析】
第二部分,写太宰荡向庄子请教“仁爱”的问题,太宰荡却由亲情到爱,由爱到孝,最后推论得出“至仁不孝”的结论。庄子则从“仁”与“孝”两个不同的概念说起,对太宰荡“至仁不孝”的论断进行了反驳。实际是从道的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进行了批判。庄子认为“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即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自我勉劢而糟践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值得推崇。最后得出结论:至仁的人,就是世间万物除了对道忠贞不渝外,其他都可以抛弃的人。
文中庄子说的“以敬孝易,以爱孝难”。说明“敬”与“爱”是有区别的。“敬”自古多用为严肃、肃敬、恭敬之义,是出于本能的外在反应;“爱”是本心,是发自心底的亲和之情的流露。所以“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以爱孝易,以忘亲难”。是说“忘亲”比“爱”更难以做到。因为“忘亲”则是把双亲看作是自己生命中必须的一部分,把双亲与自己融为一体,使双亲成为自己生命的共同体,这就以比“爱”更深入一步。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这句话主要是说“使亲忘我”。“使亲忘我”是说在我实现“忘亲”的情况下,要让双亲自然而然地与我融为一体,要让双亲把“我”看作是他们生命中必须的一部分,双亲与我共结生命的共同体,共享天伦之乐。这应是“忘亲易,使亲忘我难”的真实含义。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的含义应是指在我“忘亲”、“亲忘我”的情况下,天下人对我的看法、评判,无论是好还是坏,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做到自己的行为不能为外界的舆论所左右。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使天下兼忘我”即天下人把我与双亲的相处已看成是一种生活习惯,或是一种生活模式,久而久之,就忘却我与双亲之间的孝与不孝的问题。
以上论述,层层递进。把孝的境界步步提高,使孝达到忘亲、忘我、天下互忘之境。这也是孝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庄子从“道”的角度提出了他的仁、孝观。他认为,对于至仁的人来说“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而儒家提倡的“仁”则“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三、
【原文3-1】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1):“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2),吾始闻之惧(3),复闻之怠(4),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5),乃不自得(6)。”
【注释】
(1)北门成:虚构的人物。(2)帝:指黄帝。 张:设置,演奏。 咸池:古代乐曲名,“六舞”之一,用以祭祀地神,亦名《大咸》,相传为黄帝所作,唐尧增修。 洞庭之野:即洞达之所;指荒漠之野。
(3)惧:即惊惧。(4)怠:即松驰。
(5)荡荡默默:荡荡为浩大,空旷的样子;默默为不说话、不出声的样子,“荡荡默默”合称为心神不定的样子。
(6)不自得:不知所措的样子。
【译文】
北门成向黄帝问道:“你在荒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我起初听了感到惊惧,再听就逐步松驰下来,听到最后却又感到迷惑不解,心神不定,竟不知所措。”
【赏析】
这一节集中叙述北门成倾听黄帝演奏咸池之乐过程中的感情变化。对于为什么产生这种变化而大惑不解,由此,北门成求教于黄帝。这一节纯属一个引子。
【原文3-2】
帝曰:“汝殆其然哉(7)!吾奏之以人(8),徵之以天(9),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10)。夫至乐者(11),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12),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13),太和万物(14)。四时迭起(15),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16);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17),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18);所常无穷(19),而一不可待(20)。汝故惧也。
【注释】
(7)殆:大概;当然、必定。其然:如此。
(8)人:指人的感情。(9)征:本义为征召,引申为征求,征取等。
(10)建之以太清:意为曲调全部灌注于天道。太清:相对道而言的一种意境。(11)至乐:指最高雅的乐曲。
(12)五德:五德是先秦时期的伦理学关于德性的概念。阴阳家、儒家、兵家解释不同。阴阳家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德。儒家指温、良、恭、俭、让为五种德性。兵家认为智、信、仁、勇、严为将帅必具之德。此文中应指阴阳家之说。
(13)四时:指四季。(14)太和:一作“大和”,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阴阳,宇宙万物最高层次的和谐;次等和谐曰“中和”。太,至高至极。(15)迭起:更迭兴起。
(16)一盛一衰,文武伦经:指乐声的细微或洪大。代表着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杀之理,天道之常。(17)蛰虫:冬眠的虫子。
(18)偾fèn:仆倒,指乐声寂灭。(19)常:即变化为常。
(20)待:防备。
【译文】
黄帝说:“你当然会如此的!我因是循着人的感情来演奏乐曲,取法天然,表达礼义的情感,曲调全部灌注于天道。最高雅的乐曲,首先音色要顺应人的情感,旋律顺从天理,符合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德,应合自然,然后调理四季,跟天地万物和谐至极。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表达四季更迭而起,万物都遵循这一变化而生长;乐音的细微或洪大,犹如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杀之理,天道之常;忽而清新忽而浊重,表达出阴阳相互调和,流布光辉伴随的声响;犹如解除冬眠的虫子开始活动,我用雷霆使它们惊起。乐曲虽终但余音未止,乐声虽起寻不到起点;一起一落,一息一亢;变化无穷,而每一变化都不可预料。因此,你刚开始听到时会感到惊恐不安。
【赏析】
这一节主要是黄帝向北门成解释,为什么北门成开始听到黄帝演奏的《咸池》乐曲时而感到惊惧原因。主要是北门成仅仅是听到所奏乐曲的音色、节奏、旋律的变化,却不懂得其中所表达的感情。从认识论讲,北门成对乐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原文3-3】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21)。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22);在谷满谷,在阬满阬(23);涂郤守神(24),以物为量(25)。其声挥绰,其名高明(26)。是故鬼神守其幽(27),日月星辰行其纪(28)。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29)。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30),倚于槁梧而吟(31)。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32)!形充空虚,乃至委蛇(33)。汝委蛇,故怠。
【注释】
(21)烛:照。(22)齐一:富有规律。故常:特指旧法、旧典。
(23)阬:通“坑”。(24)涂:塞。 郤:同“隙”。指空隙。
(25)以物为量:以外物作为度量。即循其自然。
(26)挥绰:即悠扬有馀韵。名:指节奏。高明:高亢爽朗。
(27)幽:幽隐之所。(28)纪:轨道。
(29)流:指声音在空中散布。
(30)傥然:即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 四虚:四面空旷无际。(31)槁梧:干枯的梧桐树。 吟:叹息。
(32)吾:本义为“我”。因这是黄帝在对北门成说话,从前后语看,此处是指代北门成。故应译为“你”。
(33)乃至:甚至;以至于。委蛇wēi yí:同“逶迤”。本指曲折绵延。又引申徐行、顺应自得的样子。
【译文】
“我又用表达阴阳和谐的节奏与旋律来演奏一遍,犹如日月的光辉照亮整个乐曲。乐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富有规律,不拘泥于陈规;乐音充满山谷坑壕,填补心灵的空隙而使精神安定,循其自然。乐声悠扬有馀韵,节奏高亢爽朗。因此连鬼神也能守其幽隐之所,日月星辰也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我嘎然而止,而乐声余音缭绕,不能停息。你想思考它却不能理解,观望它却茫然不见,追赶它却得不到它。只得怅然地伫立在四周空旷无际的道路上,倚着一株枯桐树而叹息。目光和智慧不能见到想要见到的事物,竭尽气力不能得到追求的东西。你已经不可企及了!形体虽充实却内心空虚,以至于有顺应自得的样子。你感到顺应自得,因此惊恐不安的情绪就慢慢地松驰下来了。
【赏析】
这一节主要是黄帝讲述第二遍奏乐曲时,是用表达阴阳和谐的节奏与旋律来演奏,犹如日月的光辉照亮整个乐曲。整个乐曲悠扬有馀韵,节奏高亢爽朗,即使嘎然而止,仍余音缭绕,鬼神听到也能守其幽隐之所,日月星辰也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所以北门成听到惊恐不安的情绪也会慢慢松驰下来。
从欣赏音乐的角度讲,说明北门成已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形象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原文3-4】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34),调之以自然之命(35)。故若混逐丛生(36),林乐而无形(37);布挥而不曳(38),幽昏而无声(39)。动于无方(40),居于窈冥(41);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42);行流散徙(43),不主常声(44)。世疑之,稽于圣人(45)。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46)。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47),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48)。故有焱氏为之颂曰(49):'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50)。汝欲听之而无接焉(51),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52);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53);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惧也(54)。”
【注释】
(34)无怠:指节奏快速、激烈。
(35)自然之命:合于自然之道。
(36)混逐:各种动物相互追逐毫无秩序。 丛生:草木丛聚而生。
(37)林乐:风吹丛林自然形成的乐音。(38)布挥:传播和舞动。
(39)幽昏:幽静而暗淡。(40)方:指规律。
(41)窈冥yǎo míng:遥远的空中。
(42)实:果实。荣:(名)花的通称。(动)开花。
(43)行流:行云流水。散徙:飘散游徙。
(44)不主常声:声调经常变化,起伏跌宕。
(45)稽:考核,此指求问。(46)遂:顺从。
(47)五官皆备:意指从外表看与普通人一样。
(48)说:通“悦”,怡悦。
(49)焱氏:即神农氏。焱,也作“炎”。
(50)苞裹:包容,囊括。 六极:上、下、四方。此指整个宇宙。
(51)无接:无法用耳朵领受到。
(52)祟:谓若有鬼作祟。(53)遁:指恐惧消逝。
(54)载:乘。 俱:合。
【译文】
“我又用快速、激烈节奏演奏,使其合于自然之道。因而乐声象是各种动物相互追逐,草木丛聚而生毫无秩序,犹如风吹丛林自然形成的乐音却无有形迹;传播和舞动均无外力引曳,忽幽静而暗淡没有一点儿声响。忽起而动没有规律,滞留于遥远的空中;有时候以为它已消逝,有时候又认为正在兴起;有时候认为它已结果实,有时候又以为它在开花。乐曲旋律如行云流水,飘散游徙,声调起伏跌宕。世人迷惑不解,向圣人求问。所谓圣人,就是通晓万物的本性而顺从于自然规律。天机从不泄露,从外表看与普通人一样的人。这就称为享受天乐,犹如没有说话却心里喜悦。所以有焱氏颂扬它说:'用耳听不到声音,用眼看不见形迹,充满天地,包容了六极。’你想听却无法听到,所以你到最后终于迷惑不解。
“这部乐曲,初听时让人感到恐惧,觉得有鬼魅作祟;继而感到心情轻松,我接着又演奏了使人心境松缓的乐曲,于是觉得鬼魅逃遁消失,渐渐消除恐惧;乐声最后在迷惑不解中终结,因为迷惑不解如无知无识似的;无知无识的心态就可体会大道,体会到大道就可以借此与大道融合相通了。”
【赏析】
这一节主要是黄帝讲述再一次奏乐曲时,采用快速、激烈节奏,使其合于自然之道。因而乐声象是各种动物相互追逐,草木丛聚而生毫无秩序,犹如风吹丛林自然形成的乐音那样无形无迹。乐曲旋律如行云流水,飘散游徙,声调起伏跌宕,所以北门成听到后便使人迷惑不解。
第三部分,表面是写黄帝向北门成解释,为什么采取不同音色、节奏、旋律弹奏同一乐曲时,北门成听到后却有不同感受的原因,实际是以乐曲隐喻“道”。说明对道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有一个通过各个不同阶段逐步加深理解的过程。
四、
【原文4-1】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1):“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2)!”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3),盛以箧衍(4),巾以文繡(5),尸祝齐戒以将之(6)。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7),苏者取而爨之而已(8);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9)。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10),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11),削迹于卫(12),穷于商周(13),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14),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注释】
(1)师金:鲁国太师,名金。
(2)而:通“尔”,你。 穷:指不得志。
(3)刍狗:用茅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陈:陈列于神位之前。
(4)箧衍qiè yǎn:方形竹箱。
(5)巾:覆盖,包裹、戴等用的饰物。 文绣:刺有花纹的巾帛。
(6)尸祝:巫师。 齐:同“斋”。 将:指接送。
(7)行者:行人。 践:践踏。
(8)苏者:割草的人。 爨cuàn:焚烧。
(9)且:将会。数:屡次。
(10)先王: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儒家理想中的帝王。 刍狗:喻指先王所推行的那套政治主张。
(11)伐树于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与其弟子,曾经在宋国的大树下讲习礼法,宋国有人欲杀孔子,就拔掉了大树。孔子逃走。
(12)削迹于卫:指孔子及其弟子在卫国游说而被铲掉了所有的足迹,以辱孔子一事。(13)穷于商周:指孔子及其弟子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被弄得走投无路一事。
(14)围于陈蔡:孔子游说陈、蔡时,楚昭王派使者聘请孔子做官。陈蔡两国深怕孔子仕楚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出兵围困他。
【译文】
孔子向西边游说于卫国。颜渊问师金道:“你认为夫子此次卫国之行会怎么样?”师金说:“可惜呀,你的先生不会达到目的的!”颜渊说:“为什么呢?”
师金说:“祭祀时,用草扎成的刍狗还没有陈列于神位之前,装在竹箱里,盖上绣花布,祭祀主持人斋戒后才能迎送它,祭祀结束后,就丢在一边,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割草的人捡回去当柴用于烧火;谁想要再次取来用于祭祀且拿竹箱装着它,盖上绣花布,出游或居家都睡在它的脚下,他即使不做恶梦,也会每次眯起眼睛就觉得妖孽来了。如今你的先生,也是拿先王已经用过祭祀的刍狗,招集众多弟子出来游说,晚上一起睡在刍狗脚下。所以才遭遇了“伐树于宋”、“削迹于卫”和“穷于商周”等危难,那不是噩梦吗?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到围困,整整七天没能生火就食,让死生成了近邻,那日子不就是每次眯起眼睛就觉得妖孽来了吗?
【赏析】
以上是叙述孔子游说于卫国时,颜渊向师金询问孔子游说的结果会如何。师金明确告诉颜渊,孔子游说卫国不会达到目的。庄子在这里形象地说明,孔子游说于卫国的主张,犹如先王已经用过祭祀的刍狗一样,不仅是已被丢弃的废物,而且还带的晦气。所以,孔子在游说各国过程中,遭遇种种危难,是必然的事情。
这一故事在于说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各种思想、学说、理论也必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即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拣起丢弃的陈词滥调招摇过市。
【原文4-2】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15),则没世不行寻常(16)。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17),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18),应物而不穷者也。
【注释】
(15)可:适合。(16)没世:指终身;一辈子:寻常: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里比喻长或多。
(17)蕲qí:通“祈”,祈求。
(18)彼:指孔子。 无方之传:指象“推舟于陆”之事是不能传授的。意指做事不能泥古不化,要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时因地因事而变。
【译文】
“在水上运行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船,在陆地上行走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车,因为船适合在水上运行却强求在陆地上推着船走,那么终身也不能行走多远。古今的不同不就象是水面和陆地的差异吗?周朝和鲁国的差异不就象是船和车的不同吗?如今祈求把周朝初期的治国措施推行到鲁国,这就象是在陆地上推船而行,既徒劳而无功,自身也难免遭殃。他们不懂得象“推舟于陆”之事是不能传授的,要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时因地因事而变。
【赏析】
师金以“推舟于陆”做比喻,指出孔子游说于卫国,祈求把周朝初期的治国措施推行到鲁国,这就象是把船弄到陆地上推着而行,既徒劳而无功,自身也难免遭殃。从而说明,一是周朝初期的治国措施不适宜鲁国的国情;二是说明孔子不懂得要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时因地因事而变的道理。
【原文4-3】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19)?引之则俯(20),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21)。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22),不矜于同而矜于治(23)。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24)!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25),彼必龁齧挽裂(26),尽去而后慊(27)。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28),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29)。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注释】
(19)桔槔:一种根据杠杆原理制作的汲水器具。俗称“翹翹杆”。独:难道。
(20)引:用手往下牵引绳子,使所系的水桶垂向井里。俯:指横木系水桶的一端在绳子牵引下向下倾斜。(21)罪:惩罚。指受制。
(22)三皇五帝:他们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或伟大,被后人尊之为“皇”或“帝”。
三皇指的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3)矜 jīn:崇尚。(24)柤zhā:即山楂。
(25)猨狙:猴子。 服:指礼服。
(26)龁hé:啃。 啮niè:咬。 挽裂:拼命撕裂。
(27)慊qiè:满足,满意。
(28)西施:古代美女。 矉pín:通“颦”,皱眉头。
(29)挈:携带,带领。 走:逃离。
【译文】“况且,你难道没有看见用吊杆汲水的情景吗?拉下它的一端便俯身临近水面,放开它就高高仰起。是人在牵引吊杆,并非吊杆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人不受制。因此说,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不崇尚它相同的形式而是崇尚它都能治理好天下。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就像山楂、梨、橘、柚四种果子一样,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
“所以,礼义法度,是顺应时代而变化的东西。如捕捉到的猴子给它穿上周公的礼服,它必定会嘴咬抓撕,直到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观察古今的差异,就象猴子不同于周公。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是美,回去后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富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可惜呀,你的先生一定不会达到目的的!!”
【赏析】
这一段写师金通过引用“吊杆汲水”、“给猴子穿衣”、“丑女效颦”的故事,集中说明如何看待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的问题。
“吊杆汲水”这一比喻,说明不在于推广吊杆这一汲水工具,而在于学习创造汲水工具的创新思维方式。正如文中讲的“不矜于同而矜于治”。其寓意是指责孔子泥古不化,只知套用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却不知道应时而变的道理。
“给猴子穿衣”这一比喻,说明衣服是好的,但要要选择好穿着对象。衣服再好,对猴子来说是不适宜的。其寓意是指责孔子在推行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过程中,不能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知道因地因事而变的道理。
“丑女效颦”这一比喻,说明本性就是美的事物。即便有点瑕疵也掩盖不住其本性美。若本来就丑再故做姿态,只能是弄巧成拙。其寓意是指责孔子对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的认识,没有把握其精神实质,所以,只知道它能治理好天下,却不知道为什么能治理好天下。
第四部分,集中说明,古法不是不可效法,而是必须充分把握其本质,因时、因地、因事而变,将其发扬光大,绝不能泥古不化。
五、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1)。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2)?”曰:“吾求之于度数(3),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4),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5),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6),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7),中无主而不止(8),外无正而不行(9)。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10)。名,公器也(11),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12),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13)。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14),托宿于义(15),以游逍遥之虚(16),食于苟简之田(17),立于不贷之圃(18)。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19)。古者谓是采真之游(20)。
“以富为是者(21),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22),不能让名;亲权者(23),不能与人柄(24)。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鑑,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25)。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26),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27)。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28)。”
【注释】
(1)行年:指当时年龄。沛:现今江苏沛县。
(2)恶:通"乌",表疑问。怎么。
(3)度数:指计量的标准。此天文数学。象天地四时、日月星辰之度数。(4)阴阳:指同一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变化规律。
(5)使:假使。献:贡献。 (6)进:奉送。(7)佗:通“他”。
(8)中:指内心。止:存留在心中。(9)正:合乎法度或规律。
(10)隐:藏匿;隐蔽。指不存留在心中。
(11)公器:天下人所共用的器具。喻指人人争夺的对象。
(12)蘧qú庐:即供传递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途中暂宿之所。
(13)止:居住。觏gòu:遇见;看见。(14)假道:借路。
(15)托宿:寄寓。(16)虚:也作“墟”,境界。
(17)苟简:指草率而简略。(18)贷:施予。圃:指园地。
(19) 出:付出。指损耗。(20)采真:即探求本真。
(21)是:正确。(22)显:显赫、显贵。(23)亲权:迷恋于权势。
(24)与:让给。 柄:权柄。(25)戮民:谓受刑戮的人。
(26)正:治理。(27)大变:自然变化。 湮yān:堵塞。(28)天门:即天道之门。
【译文】
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领悟大道,于是往南到沛地拜见老聃。老聃说:“你来了?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你恐怕已经领悟了大道吧?”孔子说:“还未能得到。”老子说:“你是怎样寻求大道的呢?”孔子说:“我在天文数学方面寻求大道,用了五年的功夫还未得到。”老子说:“你后来又怎样寻求大道呢?”孔子说:“我又从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寻求,十二年了还是未能得到。”
老子说:“是这样的。假使道可以用来行贡,那么人们没有谁不贡献给君王的;假使道可以用来奉送,那么人们没有谁不奉送给自己的双亲的;假使道可以传告他人,那么人们没有谁不告诉自己的兄弟的;假使道可以给予他人,那么人们没有谁不给予自己的子孙的。然而人们不能做到这一点,没有别的原因,内心无主见因而大道不能留住,外界不合乎法度大道也不能推行。从内心发出的东西,倘若外界不能接受,圣人就不会传教;从外部进入内心的东西,倘若心中难以断定,圣人就不会存留在心中。名声,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东西,不可贪多猎取。仁义,是前代帝王的馆舍,可以住上一宿而不可以久居,否则就会招来责难。
“古代道德修养高的人,只是借路于仁,暂住宿于义,而逍遥游乐于自由自在的境地,饮食的地方是简陋的田野,立身于自给的园圃。逍遥自在,便是无为;草率简单,易于养生;从不施予,就无损耗。古代把这种情况叫做探求本真的遨游。
“看重财富,就不会让利于人。看重显赫,就不会让名于人。迷恋于权势,就不会放权于人。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舍弃又会悲哀,心中对上述东西都不予鉴别,眼睛只盯住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是受着上天的刑戮。怨恨、恩惠、索取、施与、劝谏、教化、生养、杀戮,这八个方面,是治理天下的工具,只有遵循自然的变化而无所阻塞的人才能够运用它。所以说,治理天下的人,必须是自身正直的人。心里认为不是这样,天道之门永远不可能打开。”
【赏析】第五部分,是借老聃对孔子的谈话说明如何才能得到“道”。老聃指出,“道”不像是物品一样随意送人的。它的取得是有条件的。其中,关键在于自身修养。并以古代道德修养高的人的行为说明,一个人得“道”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自身不正的人永远不可能得到“道”。若只看重财富、看重显赫的名声地位、迷恋于权势的人只会受着上天的刑戮。即使治理天下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六、
【原文6-1】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1),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2),则通昔不寐矣(3)。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4),乱莫大焉(5)。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6),吾子亦放风而动(7),总德而立矣(8),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9)?夫鹄不日浴而白(10),乌不日黔而黑(11)。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12),名誉之观(13),不足以为广(14)。泉涸(15),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16),相濡以沫(17),不若相忘于江湖(18)。”
【注释】
(1)播:播扬。 穅:同“糠”。 眯:细物落入眼中。
(2)虻méng:即牛虻。 噆zàn:咬,叮。
(3)通昔:通宵。昔,同“夕”。
(4)憯cǎn然:,残暴的样子。(5)乱:危害,祸害。
(6)吾子:犹“您”。 天下:指天下人。 朴:淳厚质朴。
(7)放:依顺。(8)总:秉持。 立:指立身处世。
(9)杰然:用力的样子。 负:击。 建鼓:大鼓。建通“健”。
(10)鹄:又作“鹤”。 日浴:天天洗澡。
(11)黔:黑色。这里指染黑。(12)辩:通“辨”,辨别。
(13)观:外观装饰。(14)广:大。此处意为重视。
(15)涸:失去水而干枯。(16)呴xǔ:慢慢呼气。
(17)濡:润泽。(18)相:此处指选择。
【译文】
孔子拜见老聃讨论仁义。老聃说:“播扬的糠屑进入眼睛,就会天地四方分辨不清;蚊虻叮咬皮肤,就会通宵不能入睡。仁义的残暴却令我愤恨于心,它的祸害太大了。你要想让天下人不丧失淳厚质朴的本性,就该依顺自然规律行事,秉持德性而立身处世,为什么非要劳心费力地宣扬仁义,像是敲着锣鼓寻找逃亡之人似的呢?白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渍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乌鸦的黑和天鹅的白都是它们的本性,没必要辨别谁优谁劣;名声和荣誉是外观装饰,不值得重视。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互依偎在陆地上,相互哈气让对方感到湿漉,互相用吐唾沫润泽对方,倒不如在过去江湖里的生活那样相互忘却。”
【赏析】
这一段一是老子对孔子倡导的仁义进行了痛斥。说孔子倡导的仁义像糠屑进入眼睛一样使人天地四方分辨不清;又像蚊虻叮咬人的皮肤一样,使人通宵不能入睡;让天下人丧失淳厚质朴的本性。所以,仁义的祸害太大了,令老子愤恨于心。二是,老子要求孔子放弃仁义,依顺自然规律行事,秉持德性而立身处世,不要像泉水干涸后的鱼一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互忘却到江湖里去自由自在的生活。
【原文6-2】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19)?”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20),乘云气而养乎阴阳(21)。予口张而不能嗋(22),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23),发动如天地者乎(24)?赐亦可得而观乎(25)?”遂以孔子声见老聃(26)。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27),微曰:“予年运而往矣(28);子将何以戒我乎(29)?”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30)!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31),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32),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33),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34)。舜之治天,使民心竞(35),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36),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37),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38),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39),而今乎妇女(40),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41),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42)。其知憯于蛎虿之尾(43),鲜规之兽(44),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45)。
【注释】
(19)规:劝告,建议。(20)章:绚丽的花纹。意为文采斑烂。
(21)阴阳:指天地。道指天为阳,地为阴。(22)嗋xié:合上嘴。
(23)“尸居”两句:静止时像尸体一样不动而行动时又像龙一样飞腾。后转化为成语“尸居龙见”。无语时像深渊那样沉寂而说话时又像雷一样震响。(24)发动如天地:谓动如天,静如地。
(25)赐:子贡名。其复姓端木,字子贡。(26)声:声望。名义。
(27)倨堂:傲踞于堂上。倨,通“踞”,伸开脚而坐。
(28)年运而往:意谓好时候已经过去。指行年高迈。
(29戒:通“诫”。即“告诫”。
(30)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少进:稍微向前走些。
(31)用力:指用人力治水。 用兵:指用兵伐桀。
(32)一:指单纯。(33)心亲:偏爱双亲。
(34)亲杀其杀:双亲被杀他就把杀手杀死。(35)心竞:心存竞争。
(36)不至乎孩而始谁:句意为,没长大的幼儿就开始懂事。
(37)人有心而兵有顺:人有心:指人工于心计。兵有顺:即以用兵为训。“而”为“连词”。顺:通“训”。即教导。
(38)种:种类;类别。(39)伦:人伦。
(40)今乎妇女:句意为,时至今日妇女惨遭蹂躏。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地位是很高的,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中国妇女的地位逐步下降。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春秋战国时代史载,卫宣公和其继母私通,所生子长大后迎娶齐女,宣公见齐女貌美,竟劫夺来据为己有。在诸侯国君中,这种事都屡见不鲜,已无人伦天理可言。
(41)知:通“智”。
(42)悖: 掩蔽。睽:违背,背离。堕:毁坏。施:运行。
(43)憯cǎn:本义:悲痛,伤心。引申“惨毒”。蛎虿lìchài:一种尾端有剧毒的虫,长尾叫虿,短尾叫蝎。
(44)鲜规之兽:很少能让人见到的野兽,鲜:少。规:.通“窥”。窥察。(45)蹵蹵cù然:即“蹴蹴然”,心神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子拜见老聃回来,整整三天不讲话。弟子问道:“先生见到老聃,对他作了什么劝告?”孔子说:“我直到如今才在老聃那儿见到了真正的龙!龙,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整体,分散开来文采斑烂,乘驾云气而养息于天地之间。我张着口久久不能合拢,我又哪能对老聃作出劝告呢!”子贡说:“这样说,人原来有静止时像尸体一样不动而行动时又像龙一样飞腾,无语时像深渊那样沉寂而说话时又像雷一样震响,犹如天地运转一样的吗?我也能见他一面吗?”于是,子贡借助孔子的名义前去拜见老子。
老子正伸开脚坐在堂上应对,轻声地应答说:“我年岁老迈,你将用什么来告诫我呢?”子贡说:“古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各不相同,然而却都有好的名声,唯独先生您不认为他们是圣人,这是为什么呢?”
老聃说:“年轻人,你稍稍近前些!你凭什么说他们各自有所不同?”子贡回答:“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禹用力治水而汤用兵征伐,文王顺从商纣不敢有所背逆,武王背逆商纣而不顺服,所以说各不相同。”
老聃说:“年轻人,你再稍微靠前些!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事。黄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厚单纯。有人死了双亲不哭泣,别人也不非议。尧治理天下,使民偏爱双亲,有谁的双亲被杀他就把杀手杀死,别人也不会非议。虞舜治理天下,使民心存竞争,怀孕的妇女十个月生下孩子,希望五个月就张口学话,没长大的幼儿就开始懂事。于是就出现夭折短命的现象。禹治理天下,使民心又大变,人工于心计而且以用兵作为教导方式,杀死盗贼不算杀人,人们各自认为不同于其他人并结成团伙而肆意天下,所以天下人惊恐不安,儒家、墨家相继而起。他们初始还讲人伦天理,时至今日妇女惨遭蹂躏,还有什么可言呢!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义上叫做治理,实际上是招致最大的祸乱。三皇的心智,对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明,对下而言背离了山川的灵气,就中而言毁坏了四时的运行。他们的心智比蝎子之尾还惨毒,就连很少能让人见到的野兽,都不能安身立命的状况,却自以为是圣人,不认为可耻,这不是无耻吗?”子贡听了心神不安地站在那儿。
【赏析】
这一段,表面上看是老子向子贡解释,为什么古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各不相同,实际是对三皇五帝之治进行了批判和痛斥。老子认为自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以来,每况愈下,一个不如一个,名义上叫做治理,实际上是招致最大的祸乱,其毒害胜于蛇蝎之尾,自以为是圣人,真不知道羞耻。
第六部分,总起来看,仍是庄子借用老子对孔子宣扬仁义和三皇五帝治理天下批判,提倡顺应天运,无为而治的主张。
七、
【原文】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1):以奸者七十二君(2),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3),一君无所鉤用(4)。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5)!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6),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7),眸子不运而风化(8);虫,雄鸣于上风(9),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10),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11)。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12);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13),鱼傅沫(14),细要者化(15),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16)!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17)!”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注释】
(1)孰:通“熟”。 故: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2)奸:古代读音gān,亦通“干”。这里为“求取”之意。 七十二君:泛指各国国君。
(3)周、召:即周公旦、召公奭,皆为周初功臣。迹:此处指功绩;业绩。(4)钩用:采纳。
(5)此句中的两个“迹”字意义不同。前一个是痕迹的意思。后一个是指孔子说的“业绩”。(6)迹:此处指足迹,脚印。
(7)鶂yì:通“鷁”,水鸟,形状似鹭鹚。
(8)眸子:眼珠。 风化:旧指某些虫鸟不经直接交配而生育。
(9)上风:风向的上方。(10)类:有的种类。(11)雍:闭塞。
(12)自:表示事情的发生符合情理,相当于“自然”。
(13)乌:乌鸦。 鹊:喜鹊。 孺:谓孵化而生子。(14)傅沫:以泡沫相濡而受孕。(15)细要:指蜂。
(16)化:指运行变化的造物者。为人:为友。(17)化:此指感化。
【译文】
孔子对老聃说:“我研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自认为很久了,熟悉了旧时的各种典章制度;力求推荐给各国国君,其中论述了先王治世之道,并阐明周公、召公的功绩,可是一个国君也没有采纳。这是为什么啊!是人难以说服,还是大道难以阐明呢?”
老子说:“幸好不曾遇到你要找的治世国君!六经,只是先王做过的事迹,怎么是他们的功绩!如今你所说的东西,就是脚印;脚印是脚踩出来的,脚印难道是脚吗!白鶂相互而视,眼珠子一动也不动而孕;昆虫,雄的在风向的上方鸣叫,雌的在风向的下方相应而孕;有的种类雌雄同体,不用交配而孕。物的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闭塞。假如得道,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可行;如果失道,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行。”
孔子三月闭门不出,再次拜见老聃说:“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生子,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人生下了弟弟,哥哥会感到失去了父母的宠爱而啼哭。长久以来,我不是与自然造化者为友,不与自然造化者为友,我怎么能教化他人呢!”老子听了后说:“说得对。孔丘得道了!”
【赏析】第七部分,首先写孔子研修六部经书很久了,自认为已经得道,力求把它推荐给各国国君,可是一个国君也没有采纳,对此迷惑不解而求教老子。老子听说后,却为他而感到庆幸。为什么?从第六部分老聃对三皇五帝之治进行的批判可知,老子认为,三皇五帝的那一套不仅是过时的,关键是压抑人性的学说,否则对天下人来说,是大灾难,对孔子本人来说,是大耻辱!因此孔子“不遇治世之君”而天下人避免了这个大灾难、孔子本人也避免了大耻辱,确实是一种幸运。后面又引用各种动物不同的繁殖方式,诠释了道家自然无为的观点。
【本篇总括】
本篇通过虚构的寓言故事阐述了道的运行以及人和道的关系。
第一部分,通过日、月、云、雨、风等自然现象,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即都有自己的“道”,而且不可违背。“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第二部分,通过太宰荡向庄子请教“仁爱”的问题,庄子对儒家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进行了批判。最后得出结论:世间万物除了对道忠贞不渝外,其他都可以抛弃。
第三部分,表面是写黄帝对音乐的谈论,实际是以乐曲隐喻“道”。通过对乐曲的认识,说明对道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有一个通过各个不同阶段逐步加深理解的过程。
第四部分,集中说明,古法不是不可效法,而是必须充分把握其本质,因时、因地、因事而变,将其发扬光大,绝不能泥古不化。
第五部分,是借老聃对孔子的谈话,说明一个人得“道”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同时说明,看重财富、显赫名声地位、迷恋于权势和自身不正的人永远不可能得到“道”。
第六、七部分,总起来看,仍是庄子借用老子对孔子宣扬仁义和三皇五帝治理天下批判,提倡顺应天运,无为而治的主张。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