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庄子外篇《刻意》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844342

庄子外篇《刻意》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紫网2023-10-14 09:17:180

庄子外篇《刻意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本篇主要论述养生之道,养生贵在养神。一是养生要竖守恬淡、寂漠、虚空、无为,因为这是天地公正和道德修养的本质。二是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的修养原则。修养只有做到精神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能成为“真人”。

本篇根据表述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

【原文】

刻意尚行(1),离世异俗(2),高论怨诽(3),为亢而已矣(4);此山谷之士(5),非世之人(6),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7)。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8);此平世之士(9),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12)。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13);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14),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15),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6)。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17),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注释

①刻意尚行:磨砺心志崇尚修养。刻:磨砺。意:志。行:修行。

②离世异俗:超脱尘世不同流俗。

③高论:高谈阔论。 怨诽:埋怨、诽议。

④亢:高,清高。 ⑤山谷之士:指避居山谷的隐士。

⑥非世:非议时世。

⑦ 枯槁:枯萎憔悴。“枯”指“古木”,即“百年老树”。“槁”指“树木上头缺枝少叶”。 赴渊:投水。 ⑧修:修身。

⑨平世之士:指平定治理天下的人。 ⑩教诲之人:教诲世人的人。游居学者: ⑪出游或居家讲学的人。

⑫ 致功:致力于建立功业。 并兼:兼并敌国、开拓疆土。

⑬ 就:走向。引申为隐逸。 薮sǒu: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泊。或有草无水的沼泽。 ⑬处:居住。 闲旷:泛指清静旷野。闲处: 谓在家闲居。或僻静的处所。无为:无所作为。

⑭呴xǔ:张口慢慢出气。 熊经鸟申:像熊一样悬挂于树上,像鸟那样伸展翅膀,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经,挂于织机上的纵线,引申为悬挂。申,通“伸”。

⑮道引:即导引。为古代方士用以强身延寿的一种养生方法。

⑯ 寿考:高寿。考,老。

⑰高:谓行为高尚。 澹然:恬淡无心的样子。 无极:谓不滞于一偏。

【译文】

磨砺心志崇尚修养,超脱尘世不同流俗,高谈阔论,因怀才不遇而诽议世事无道,为表现自己清高罢了;这是避居山谷的隐士,非议时世的人,宁可枯萎憔悴以身殉志的人所喜好的。

宣扬仁爱、道义、忠贞、诚信和恭敬、节俭、辞让、谦逊,为的是修身罢了;这是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教诲世人的人,出游或居家讲学的人所喜好的。

宣扬大功,树立鸿名,注重君臣的礼仪,端正上下行为,为的是治理天下罢了;这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国君和强国的人,致力于建立功业开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隐居江湖泽地,闲居旷野,垂钓在僻静之处,无所事事罢了;这是隐居江湖的人、逃避时世的人,无所事事的人的爱好。

嘘唏呼吸,吐故纳新,像熊一样悬挂于树上,像鸟那样伸展翅膀为的是延年益寿罢了。这是运用导引之术养生的人,善于养身的人,想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所追求的。

不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讲仁义而自然修身,不求立功而治理天下,不隐居江湖而心境自然清闲,不通过导引之术活经络、气血而能益寿延年,什么都忘却了,什么东西都会有。心中恬淡安静而无拘无束,一切美好的事情就会到来。这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赏析】

本部分,首先列举了五种不同的修养行为。而后对以上五种不同的修养行为进行了彻底否定。认为这都是一种刻意行为,都是由于没有忘却外物而刻意追求的行为。庄子认为是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即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任何“刻意”行为都是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动,最终是要受到“天道”的惩罚。二是最后提出“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的修养主张。

二、

【原文】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1),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2)。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3),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4)。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5),其死也物化(6);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7)。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8)。去知与故(9),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10),其死休。不思虑,不豫谋(11)。光矣而不燿(12),信矣而不期(13)。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14)。虚无恬淡,乃合天德(15)。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16),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17),劳则竭。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18)。

【注释】

(1)惔:通“淡”。恬惔:淡泊名利,清静无为。

(2)平:公正。而:连词。相当于“和”质:本性。

(3)休休:悠闲安乐的样子。平易:指性情谦逊平和。

(4) 全:完备。(5)天行:遵循自然规律而行。

(6)物化:像万物一样自然变化。

(7)静:意为静止、不动。波:波动。

(8)先:先导。应:回应。追:逼迫。

(9)故:此处与诈同义。(10)浮:浮生,在世空虚无定。

(11)豫:通“预”。(12)光:光明,耀:炫耀。

(13)信:诚信。期:期求。

(14)神:心神。纯粹:纯净、无杂念。魂:精神。罢:通“疲”。

(15)乃:才,这才。

(16)一:专一。 于:即“与”。 忤wǔ:逆抵触。

(17)弊:疲弊,疲困。 精:精神,精力。

(18)郁yù:此处作动词用,为“积聚、凝滞”。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公正和道德修养的本质。

所以说,圣人悠闲安乐则性情谦逊平和。谦逊平和则恬惔,谦逊平和恬惔则忧患不能进入内心,邪气不能侵袭机体,因而他们的德行完备,精神不受损耗。

所以说,圣人一生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死也像万物一样自然变化而去;静止不动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又跟阳气一道波动。不做幸福的先导,也不成为祸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后回应,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却智巧与诈术,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活着在世空虚无定,死去就像休息。他们不思考,也不谋划。光明但不炫耀,诚信却不期求。他们睡觉不做梦,醒来无忧愁;他们心神无杂念,精神不疲惫。虚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乃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喜悦和愤怒乃是违反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德行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空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那么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

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郁积闭塞不流动也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体现。

【赏析】

本部分集中论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公正和道德修养的本质。

这一部分就是一篇论说文。首先提出“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论点,作为“立论”。以下则分别对“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进行了论证。最后,以水的本性为例总括说明“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是天德的自然本性,

三、

【原文】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1),柙而藏之(2),不敢用也,宝之至也(3)。精神四达并流(4),无所不极(5),上际于天(6),下蟠于地(7),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8)。

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9)。野语有之曰(10):“众人重利,廉土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11)。”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12),谓之真人。

【注释】

(1)干、越:即干溪、越山,都是出名剑的地方。这里代指名剑。

(2)柙xiá:通“匣”。(3)宝:珍贵。

(4)四达:通达四方。并:合并,一起。(5)极:至,到。

(6)际:到达,接近。(7) 蟠:遍及。

(8)育:培养、教导和训练。象:形状,样子。名:功业,名望。帝:天帝。

(9)精通:指身神凝合的妙契程度。天伦:天理。

(10)野语:乡野之语。即俗话。

(11)精:精神。(12)体:体察。

【译文】

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持守专一而不改变,恬淡而又无为,动则顺应自然规律而行,这就是养神的原则。

有吴越的人,把宝剑用匣子藏起来,不敢轻意使用,因为是最为珍贵的。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上达于天,下遍及大地,可以培养、教导、训练和转化万物,却见不到它的样子。它的功业、名望如同天帝。

纯粹素净的道,只要精神能够持守它,而不丧失,道与精神融合为一,精神与道这一完美精确的结合,合于自然之理。俗语说:“众人看重私利,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人崇尚志向,圣人重视精神。”所以,素,就是说精神与道结合不是混杂,纯,道没有亏损精神。

能够体察纯和素,就可叫他为“真人”。

【赏析】

第三部分,一是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的修养原则。二是阐述了精神的作用。即“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三是指出精神要与道相结合。只有做到精神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能成为“真人”。

本篇的主题思想是集中说明,修养要符合“天道”,不可有逆天而行的“刻意”行为。修养只有做到精神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能成为“真人”。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决定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道决定一切。精神也是由道决定的。所以,修养只有做到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符合“天道”。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