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日历 | 陈与义《雨》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一场秋雨一场凉,绵绵秋雨,十日而不绝,稳妥地送走了夏神祝融。
秋雨淅沥,燕子即将南归,一去就是一年。一场雨打,梧桐叶落,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秋雨送凉送爽,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但是家徒四壁,很多理想尚未成功,多有违背心意。
在繁华富庶的京城临安,群居着众多达官贵人,他们居高位却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他乡的过客呢?独立于秋风之中,任无情的秋风吹动“我”的衣角。
注释
潇潇:小雨的样子。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秋雨诗。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就在于从侧面写秋雨,在燕子南飞、梧桐飘叶、自身沦落中,秋雨变得与众不同,打上了苍茫辽远的况味。“萧萧”,是象声词。也有网络版本作“潇潇”。一般有风无雨用“萧萧”,有雨或有风有雨用“潇潇”,根据意思似乎应该用“潇潇”。但其实,“萧萧”也可以代表雨声,只是“萧萧”雨继承了“萧萧”一词凄冷的色彩,而“潇潇”雨则不带情感色彩。且翻阅《简斋集·卷九》,可见原作是“萧萧”,故这里采用原版本。“十日雨”,说秋雨频次之高,也直接点出“雨”的主题。“稳送”,妥妥地送别。“祝融”,号赤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吕氏春秋·孟夏纪》记载祝融是夏神、炎帝的辅佐神。“祝融归”,夏神祝融归去了。首联是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绵绵秋雨,十日而不绝,稳妥地送走了夏神祝融。这是从正面来描写“秋雨之绵长”。只有“萧萧十日雨”这一句,直接正面点“雨”,其余诸句都是从侧面点“雨”。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颔联是说,秋雨淅沥,燕子即将南归,一去就是一年。一场雨打,梧桐叶落,已与昨晚的不同了。这两句与秋雨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萧萧十日雨,且是秋雨,所以燕子才知道秋天来了,它们要开始南迁了,这一去就是一年,所以这个燕子南归的现象是秋雨造成的。同样,也因为萧萧十日雨,且是秋雨,梧桐叶子才开始纷纷凋落,所以昨天的梧桐树与今天的梧桐树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叶子少了。这两种现象都是秋雨造成的。且燕子南飞,梧桐夜落,都是一种凄凉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不是很乐观。具体是什么样的秋思,惹得诗人眼中原本送凉、舒爽的秋雨变得幽怨、凄清呢?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笔下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情境。这个谜底要留到颈联来解开。“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颈联是说,秋雨送凉送爽,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但是家徒四壁,很多理想尚未成功,多有违背心意。有人说,一凉恩到骨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一凉吹到骨、一凉冷到骨、一凉思到骨诸如此类吧!其实正是因为诗人用了这个“恩”字,才成为全诗最精彩处。这个“恩”字,一则可以让人想到风雨送凉,值得感恩,是自然之恩情。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应该是诗人对于皇恩的渴望。没有一个有理想的文人不希望得到重用,而心甘情愿只做一个文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可以作为文人的普遍心声。值得注意的是,陈与义曾于绍兴七年(1137)正月,被授参知政事,成为朝廷重臣,且又是爱国诗人,所以更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也很容易理解,他这里用“一凉恩到骨”正是他独特身份的体现,这里的“恩”,也指朝廷之恩。
“四壁事多违”,“四壁”,家徒四壁,对“一凉”。“事多违”对“恩到骨”,秋凉的恩情已到骨子里了,可现实世界事情却多有违背。这又涉及诗人的理想世界了。当时北宋刚刚被灭亡不久,诗人最迫切的理想自然是收复失地。可是,不但自己过得穷困潦倒,就连上阵杀敌,北伐中原的理想也多有为违背,这个秋天的理想在一个“违”字中破灭了。这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原因。“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尾联是说,在繁华富庶的京城临安,群居着众多达官贵人,他们居高位却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他乡的过客呢?独立于秋风之中,任无情的秋风吹动“我”的衣角。“西风吹客衣”,诗人一种穷困潦倒,失意忧愤,报国无门的落拓形象也跃然纸上了。作为“诗俊”的陈与义,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诗歌豪放不羁,俊俏挺拔,这与诗人的报国理想是密不可分的。纵览全诗,善用笔法、浅语入诗(萧萧十日雨),重意境(凄清、惆怅),重白描(燕子、梧桐、四壁),思绪深沉,情感炙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虚实相生,是为咏秋雨诗中的绝妙佳作。 遇见是缘,
点亮在看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