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读书心得孟子启示录042:成大事必须要同时有宽度和有深度
844625

孟子启示录042:成大事必须要同时有宽度和有深度

紫网2023-10-14 13:19:000

导读

本来主动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说了客气话,孟子为什么装病不去了?在齐王面前,孟子为什么显得架子特别大?他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为什么想干的事情越大,老板就越需要有宽度,同时身边必须有一个有深度的人?为什么思想有深度的人容易心气高,特别挑老板?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今天,我们一起精读《孟子·公孙丑下》篇的第二章,这一章文字相对比较长,而且也非常有趣,我们分四个段落进行朗读和翻译。01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02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巧的是,正好赶上齐王派了人过来传话说:“我本来应该亲自去看望你,可是受了风寒,不能吹风,明天早上我将上早朝,不知道能否在朝堂上与您相见呢?”孟子回答说:“真不巧,我也不幸染上了病,不能够到朝堂上去。”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对他说:“昨天,你刚刚以生病为托词拒绝了齐王,今天就出门去吊丧,恐怕是不太合适吧。”孟子说道:“昨天生病,今天好了,怎么就不能去吊丧了呢?”03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04齐王派人来询问孟子的病情,而且还有医生一道前来。孟子的堂兄弟孟仲子回答他们:“昨天大王来人召请,但先生染了风寒,没有办法到朝堂上去,今天病情好了一点,就赶紧到朝堂上去了,我也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然后,又立刻派几个人到路上去拦孟子,告诉孟子千万不要回家,赶紧到朝堂上去。孟子迫不得已,只能到景丑家去留宿。05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06景丑对孟子说:“在家有父子关系,出门在外则有君臣关系,这是最大的人伦。父子之间重在讲慈爱,君臣之间重在恭敬,我现在只看到了大王对先生您的尊重,却没有看到您对大王的尊敬。”孟子说道:“呀!你这是说的什么话?齐国人根本就没有用仁义之道向大王进言的,难道认为仁义是不好的吗?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在想,这样的国君哪里配得上谈论仁义呢?这才是对国君最大的而且是没有比这更大的不敬了。而我呢?如果不是尧舜之道,是不敢拿来在大王面前陈述的,所以,齐国人当中没有谁比我对齐王更加尊敬了。”07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08景丑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礼经》上可是说:父亲召唤,没来得及答应就要起身。君主下令召见,来不及等马车驾好,自己就要动身。先生您本来就准备去朝见齐王的,听到大王的召见,反而又不去了,这样做应该和礼经上的要求不合吧。”孟子说道:“原来你讲的是这个问题啊!曾子说过,晋楚两国的富有是没有谁能比的。他们可以凭借他们的富有,而我也可以依靠我的仁德。他们依仗他们的爵位,我依靠我的道义。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们而感到遗憾这些话要是不合乎道义,曾子会这么说吗?这应该是有些道理的吧!普天之下最尊贵的东西有三种:爵位是一个,年龄是一个,德行又是一个。在朝廷上,先要论爵位。而在乡里,则先要论年龄。至于去辅佐君主、去致仕,统帅百姓谋生,最重要的应该是德行。怎么能够拥有了爵位这样一项,就去轻慢另外两项同样受人尊敬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说,真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们不能够随意召唤的臣子。真的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就会亲自登门拜访。他们尊重德行,乐于施仁政,行正道,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足以与他一起有所作为。正因为这样,成汤面对伊尹,是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因此根本就没怎么费力气做到了称王天下。而齐桓公面对管仲的时候,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所以也没怎么费力气就称霸诸侯了。现如今,天下各国的领土面积差别并不大,各自的德行也都差不多,没有哪一个能够明显超过其他国家。其实,这根本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喜欢用最听自己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给他们以教导的人为臣。成汤对于伊尹,齐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用传唤的方式。管仲这样的人尚且不可以随意传唤,更何况不屑于去做管仲那样的人的人呢?09我们把这一段文字读完了,也翻译完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和景丑有一样的感觉。觉得齐王对孟老夫子算是很客气了。孟子他的反应为什么会这么剧烈呢?孟子到齐国,肯定是想推销自己的仁政主张,要不然也不会一开篇,就讲“孟子将朝王”这五个字。巧就巧在齐王偏偏这个时候派人来传话,希望第二天能召见孟子。召见也没有问题,关键是齐王偏偏让人带话说,本来自己想亲自上门拜访孟老夫子的,只不过是临时感冒了,来不了,所以才请孟子第二天朝堂上见面。孟子老人家一定是立马就看出来齐王的不真与不诚,客气话是说出来了,那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干脆,你有病,我身体也不舒服;你今天不方便来见我,我明天也不方便去见你。本来这个事儿可以翻篇了,再找个适当的机会,两个人再见面也就没什么了。偏偏孟子第二天非要出去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又偏偏这个时候齐王派了人来,甚至还派了个医生来看望孟子。这个时候一旦穿帮,大家就都不好看了。孟子只能躲到景丑家里,于是才有了他与景丑的这段对话。10站在今天,站在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孟子的反应绝对是有点过度。齐王不来,咱们自己就主动去呗,反正自己早就准备主动去了。齐老板伪装客气,那咱们就让他装呗,咱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往心里去不就完了吗?人家那可是一国之君,那可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你一个从外国来的学者,至于架子这么大吗?如果齐老板装病算是无礼,那你这个大学者装病撒谎,岂不是更无礼吗?自己也是无礼的,怎么有资格去怨对方无礼呢?人家景丑搬出《礼经》上的话来质疑孟子,不能说没有道理呀,这些都属于人之常情。但孟子之所以两千年以来一直被我们这个民族尊为圣人,他一定有与我们常人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咱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孟子个人的自我定位上,关心一下他来齐国想要实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11齐国的国力强大又有抱负,正在广揽天下英才,想要称霸天下。而孟子本人希望能辅佐一位明君,像成汤、像周武王一样,能够安定天下,称王天下,能够拯救战火中的黎民百姓。孟子给自己的定位明显是伊尹、姜太公这样的贤相,他连帮齐桓公称霸的管仲都不放在眼里,可见他本人的心气是很高的,他想在天下找到周文王、周武王和成汤那样的圣君。我猜他来齐国之前应该是抱很大希望的,可是齐王装病假客气,犹如一瓢冷水泼了下来。自己曾寄很大希望的齐国老板也不过如此,待人连最起码的真诚都不足,可见智慧和胸怀是要打个大问号的。还没有见面就装病,就假客气,别说有成汤、周文王的水准,怕是连齐桓公的格局都大大不如。我还猜孟子一定从当初的满怀希望一下子就跌落到了无比的失望。这样,我们就更能理解他当时为什么反应这么过度了。12读完了孟子和景丑两个人的这篇对话,对我个人有一些启发。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兴旺,都需要有宽度和有深度的人配合。大领导要有抱负,要有胸怀,要有魄力,这是宽度。但有宽度的人会有一个致命的不足,宽度够了,往往就会缺少深度。看问题十有八九看不远,看不透,思路会不周全。这个时候智慧高,有思想,淡薄名利的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这也就很好理解了,有了姜太公,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的能量就大不一样。有了诸葛亮,刘备的能量也会成倍放大。有了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才会更加伟大。这也就很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说“用师者王,用徒者亡”了。大领导善于借用比自己更智慧的人的力量,就更容易做大做强,并且能够做长久。而总是使用和听取不如自己,但非常听话,善于巴结自己的人的话,慢慢就会把已经有的成果全部丢掉,甚至彻底灭亡。13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深度和宽度、感性和理性两种力量最好同时存在,并且等量互补。实现平衡才是最理想的,否则容易失衡,产生更大的问题。所以,今天的老板们最好能有一到几个这样的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又相对淡薄名利,能请这样的人做自己的决策顾问,就可以增加自己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就会少走弯路,少摔跟头。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样的人一是很稀有很难找,二是也可能和孟子一样心气比较高,特别看重大老板的格局和人品,特别重视对方是不是真心的尊重自己。14另外,读了孟子的这个反应,我们最好提醒自己,待人接物的时候最好简单一点,真诚一点,假装的客套和热情十有八九会暴露自己的虚伪。我活到了五十岁才真正明白一件事,人们强调真善美这三个字,为什么会把真排在第一位?就算一个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也不会喜欢别人虚伪,更何况有智慧和有修养的人呢?简单一点儿,真诚一点儿,彼此都不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