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北宋灭亡为何如此蹊跷?现在终于知道了,史书都没敢告诉你
844760

北宋灭亡为何如此蹊跷?现在终于知道了,史书都没敢告诉你

紫网2023-10-14 15:11:030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一辈子要强的宋哲宗驾崩,鉴于宋哲宗无子,宰相章惇主张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为帝,或者立长弟申王赵佖为帝。

但宋神宗的皇后向太后以自己无子为由,且赵佖有目疾,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为帝。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有点蹊跷

赵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自幼喜欢琴棋书画和蹴鞠,对于这么一个风流的王爷,章惇以“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表示反对。

但在向太后的坚持下,端王赵佶终于继位,是为宋徽宗。

01

新帝即位,朝政大权却被向太后把持,虽然向太后声称只听政半年就还政于徽宗,但半年后的向太后依旧任凭自己的意志影响了朝政,这让宋徽宗一直没有实权。

宋徽宗

比如宋徽宗即位之初,政事上主张调和新旧党争,纠正宋哲宗时期的激进的新党政策,还大力启用旧党人士。

当时宰执班底一致认为要将新党的蔡京外放,但向太后没有询问宋徽宗意见的情况下强行留任,宰执的曾布等大臣为此数次与向太后当面争辩都无果。

帝王和宰执联手发出的命令被向太后无视和驳回,这是一件非常打脸的事情,但宋徽宗却表现过人的城府,那就是忍,毕竟距离向太后约定还政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他认为两个月后就是自己说了算。

可惜还政的向太后还是抓着权力不放,此时的宋徽宗表现非常孝顺的样子,虽然自己脸都被打肿了,但却一个劲的调和向太后和宰执大臣之间的矛盾。

眼见向太后还把握着权力不放,言官陈瓘看不下去了,写了一封封言辞很犀利的弹劾奏章,向太后看到奏章后触动很大,一度哭泣不食。

宋徽宗怎么做的呢?反其道行之,决议重罚陈瓘,将其外贬为扬州粮料院。

这一举动直接激怒了整个台谏,大量言官开始深挖向氏家族的黑材料,不断弹劾向太后揽权,但“大孝子”宋徽宗决定继续调和,矛盾却继续扩大。

向太后终于顶不住舆论压力,彻底还政,宋徽宗也见好就收,亲政后一如既往的善待向太后和向氏一族,至此宋徽宗彻底掌权。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作品

所以说宋徽宗并不是一个热爱艺术不爱皇权的皇帝,他对政事是非常热衷的,至于轻佻,在他身上的表现就是喜欢耍小聪明,过于理想主义化和莽撞。

相对于构建稳定的政治秩序,宋徽宗更倾向于通过政治手腕来解决问题,这种小聪明一方面很实用,不用付出很大的成本又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但只能在某种既定规则的框架内生效,一旦形势突变就会进退失据,这也伴随了宋徽宗的一生。

02

即位次年,向太后去世,宋徽宗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寓意继续调和愈演愈烈的新旧党争,可惜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宋徽宗被迫放弃一贯的和稀泥做法,决定延续神宗、哲宗的思想,启用新党。

1102年,宋徽宗改元“崇宁”,寓意尊崇熙宁变法,支持新党人士蔡京和童贯等人继续变法,并且采取了非常严厉地政治惩罚,迅速结束了自宋神宗以来三十多年的党争,之后开始推行新政。

蔡京

宋徽宗的新政其实不少,但值得说道和有影响的有以下几个。

首先就是崇宁兴学,宋徽宗废除了科举和恩荫,代替选拔人才的就是宋朝设立的官学。

官学类似于今天的大学,设置于州县,县里考核合格后去州郡上,州郡考核合格后去京城太学上。

而且官学设立多种学科,并不是单纯的读四书五经,还包含了书学、画学、算学、医药等内容,同时优待学生,发放补助,赐给钱,相当于扶持没钱读书的寒门子弟,得到了不少寒族的支持。

崇宁兴学思想过于超前,其思想核心就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有现代高等教育的雏形,还打破了士大夫的教育垄断。

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又下诏罢科举,取士悉归学校升贡,让官学成为士子最主要的入仕途径,打破士族教育和官职的垄断,也提高了选官的质量。

之后宋徽宗又下诏废除恩荫,打破了官员子弟通过恩荫制入仕的途径,靠着这两项政策,宋徽宗直接断了不少文官集团仕途财路,自然也遭到无数人的抹黑,自宋徽宗崇宁兴学以来就从未停止过。

其次就是搞钱,宋徽宗时代常年北伐和按着西夏打,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宋徽宗自然变着法子搞钱,老百姓的油水不多,榨多了还会起义,只能把手伸向士大夫阶层。

榷茶法

先是将矿产资源类似金矿银矿全部收归国有,后又将茶叶的贩卖收归了国有,推行榷茶法盐钞法,垄断这些经济命脉,其次就是在浙江设立官办的织造局与官窑,除了给皇家提供精美的物品之外,更多的目的是官方向海外贸易,增加国库收入。

北宋官窑水仙盆

当然这些对于士大夫官僚阶层影响不大,令他们伤筋动骨的是宋徽宗推行公田法,所谓公田法就是彻查全国的地契,按照地契规定地主的实际土地,然后将超出地契的土地收为公田,交给国家。

这简直要了地主士大夫阶层的老命,他们占田无数,却按照地契交税,本来坐着收租日子很舒服,现在却白白地交给朝廷,自然心有不甘。

而公田法也被掌握笔杆子的士大夫们黑的体无完肤,声称朝廷随意夺取小民土地,导致民不聊生,但实际上普通老百姓的土地远远不如这些士大夫们。

通过这些手段,宋徽宗把能挣钱的行当都揽到自己怀里,加上宋徽宗只是钱财上索取,政治上对文人官僚、地主豪门的宽纵无比宽容,给了上层阶级无限的放纵空间和享乐机会,北宋也因此迎来了一次经济繁荣的时代,号称“丰亨豫大”。

03

听着上面的话,是不是觉得我在给宋徽宗洗白?当然不是。

宋徽宗是一个轻佻的君王,本身是一个过于仁慈,过于理想主义和莽撞的人,而且贪图享乐,奢侈无度,且过份地信任蔡京和童贯,却不知道蔡京是一个政治投机的人,当初就是在新党和旧党之间反复跳。

任由蔡京掌权却不制衡,让蔡京等人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蒙上欺下,诏书不经过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直接请徽宗亲书后即颁行。

方腊起义是北宋后期诸多起义之一

说实话宋徽宗太会耍小聪明了,太会投机了,之前靠小聪明掌权自认为看懂人心,而蔡京和童贯也是投机分子,知道宋徽宗缺钱,死命地给宋徽宗想方设法的捞钱,还的确有效果。

当然怎么搞钱的呢?比如公田法,本意是好的,但执行中,一些人将民间好田诬为荒田,然后强行占地。

又比如盐钞法,垄断盐业利润的同时规定盐商必须向朝廷交钱购买一种叫盐钞的代金券,靠这张代金券去指定地点买盐,你以为这就完了?

蔡京推行后不断印刷新的代金券取代旧的代金券,通过旧换新会促使旧盐钞贬值产生巨大的利润差,朝廷是富了,盐商们都破产了,这些宋徽宗根本不知道,他还觉得自己很聪明,毕竟钱更多了。

宋徽宗只要钱

而海上之盟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在后世看来宋徽宗联金灭辽就是一个败笔,但当时想想,北宋与辽国仇深似海,几代皇帝最大的想法就是克服燕云十六州,能成就千古伟业,现在唾手可得,谁能不动心?

宣和五年(1123年),是宋徽宗最高光的时刻。

西边破青塘羌,收取湟州、廓州、鄯州,打开了青海道,又用坞堡层层推进全面攻破横山防线,令西夏腹地彻底暴露,外加府州折家军,已经对西夏三面包围,西夏濒临崩溃,最多二十年,西夏必定灭国,而宋徽宗不过40岁,这一天完全等得起。

北边借着女真人的势头,成功收复了收回燕云十六州,此时的大宋疆域,比唐末小不了多少,只缺西夏那一块而已。

宋徽宗的疆域是整个宋朝最大的

如果这一年宋徽宗驾崩,他的史书评价绝对不会低,在北宋帝王中评价会仅次于宋太祖赵匡胤,但他犯一个很多历史人物都会犯的错误——没有早点死,最典型的就是唐玄宗。

04

随着宋徽宗的艺术玩的越来越高,要的钱也越来越多,还要打仗,还要安置流民,之前搞的钱又快没了,没办法,继续搜刮吧。

老百姓和富户已经刮不出油水了,宋徽宗又把目光投向了士大夫官僚阶层,这就是免夫钱。

宣和六年(1124年)六月,宋徽宗下诏:

“诏以收复燕云以来,京东、两河之民困于调度,令京西、淮、浙、江、湖、四川、闽、广并纳免夫钱,期以两月纳足,违者从军法。”

这条诏令限期南方各省缴纳新的赋税,限期两个月,看措辞是相当严厉的,但这些人已经没有多少钱了,钱不够,十天后,宋徽宗再次下诏:

“秋七月戊子,遣许亢宗贺金国嗣位。丁酉,诏:应系御笔断罪,不许旨尚书省陈诉改正。壬寅,诏宗室、后妃戚里、宰执之家概敷免夫钱。”

北宋士大夫是历朝历代过的最舒服的一群人士大夫

要求宋朝宗室、宰执、朝臣们都必须缴纳免夫钱,谁也不能免,这下子宋徽宗彻底得罪了老百姓、南方士绅、朝廷百官和皇亲国戚,老百姓被搜刮顶多是起义,文官士大夫得罪了不仅要笔杆子上声讨,还会丢失皇位。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一起灭辽的六万金军突然兵分两路南下,十二月初九,负责守卫燕京的七万宋军在燕山府守将郭药师带领下直接投降金军,七万宋军投降只有一半的敌人,闻所未闻。

不仅如此,这批投降的宋军都没有经过整编,直接被金军放在身后,自己直接南下,一点都不怕南北夹击。

金军第一次南下只花了二十多天时间

宣和八年(1126年)正月初七,金军兵临城下,他们行军多快呢?从燕京到汴京,八百公里只花了28天,金军俘虏赵宋皇室北上几天呢?三个月

对比打了一辈子仗的朱棣,决定闪击朱允炆的时候,轻车熟路的他还花了六个月时间,毕竟一路上是要打仗的,更别说金军这个异族了。

而且古代行军可不比现在,金军对大宋疆域不熟,怎么走都不知道,且路上一丝抵挡都没有,背后还带着降军,哪怕抵挡一会,都不至于这么快。

另外北宋为了抵御辽国,在黄河以北地区人为的改造地形,让黄河改道,不断挖河和种树,目的就是最大限制住骑兵,没有熟悉地人带路,金兵不可能这么快过去,而且古代地图都是皇家和枢密院珍藏,普通人都没有。

在古代没有导航的情况,金兵如此快速地一路不要补给和搜刮,直接如此干脆地包围汴京,答案就很明显了,就是北宋内部的里应外合,想要逼迫宋徽宗。

在金兵还在进军的时候,宋徽宗一反常态地宣布禅位给儿子赵桓,之前说了,宋徽宗对权力是非常迷恋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

宋钦宗

但他却在44岁这年宣布禅位,敌人还在百公里之外,这点令人迷惑,如果换个思路,宋徽宗是被逼迫的呢?

以张邦昌、李邦彦、耿南仲为首的人控制宋徽宗,逼迫其禅位,然后以宋钦宗的名义下诏,把这次政变包装成了禅让。

不仅如此,宋钦宗即位后,罢免蔡京等人,又下诏让淮西、浙江募兵进京,要知道当时汴京禁军很多,为何还要从淮西、浙江募兵?当然是为了让自己的人控制汴京城防,防止宋徽宗和西北军接触

而听闻金军南下,正在准备打西夏的童贯只能安排种师道带着一部分西北军快速往回赶回京勤王。

但汴京已经变天,他这点人根本没用,又在有心人的谋划下,西北军先克扣粮饷后安排与金军决战,暗地里提供情报,精锐的西北军就这样被葬送了,再也无人阻止金军南下了。

然后将宋徽宗的心腹蔡京、童贯、王黼等人一个个流放或者灭族,让宋徽宗彻底失去掌权的机会。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和宋徽宗摊牌,将宋徽宗设立的一些政策和机构全部取消,然后瓜分了朝廷掌握的几百万亩的土地,恢复前朝旧事。

伪楚和伪齐

但新的问题来了,宋钦宗的爸爸是宋徽宗,人家父子再不亲都比这些外人亲,万一宋徽宗哪天复辟呢?自己这些人在劫难逃,干脆改朝换代吧。

05

靖康元年(1127年),掌权的文官们解散了各地勤王的军队,然后勾结金军再次南下,并且安排神棍郭京做法迷惑开封守军,直接打开开封的城门,作为都城,汴京高4丈(12米),护城河宽400米深12米,几万金兵想要快速攻克是非常难的。

金军自围困汴京以来,前前后后被打退四次,在外城呆了整整四个月,如此坚固的城池,金军一时半会无法攻克,而北宋只要坚持勤王的进队到了就可以了。

但各地勤王的军队都在唐恪、耿南仲的命令下裹足不前,唯有南道总管张叔夜与两个儿子伯奋、仲熊违抗这一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万三千人勤王。

而在汴京老百姓极力反抗的情况下,胜负未分的时候就朝廷却一心求和,甚至将赵宋皇室全部送给金人,一劳永逸地解决自己问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记载:敌以其事付京城四壁巡检、温州观察使范琼……请上皇与宁德皇后同诣军前恳告,上皇未应。琼以言逼之,遂御犊车出宫。

《靖康纪闻》记载:是日,范琼领兵往来内前,宣谕百姓:赵氏已失国,军前见议立异姓,今晚皇后、太子尽出,不许邀阻。

宋徽宗是被武将范琼逼迫出宫去金营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宋徽宗早已是傀儡,只能听天由命。

宋徽宗和宋钦宗

文官废掉徽钦二帝后拥立张邦昌登基,改国号为大楚,改朝换代,可惜他们的政变没有基础,无功无德就想改朝换代,想的太简单了,群情激奋下,张邦昌只能以孟皇后的名义控制朝政。

但他们还有后手,这就是赵构,赵构的母亲韦贤妃宫女出身,宋徽宗根本不重视他们,一旦张邦昌控制不住局面,然后就安排赵构称帝,他们把持朝政,而赵构最终被带回了浙江,在临安江南士人的老巢立。

南宋之前,除了吴越这个小国定都杭州,大部分偏安江南的政权都定都南京,但赵构并没有,反而被文官裹挟到杭州建都,是不是有点反常?

赵构有一个儿子,却突然死亡,而且赵构居然没有生育能力了,是不是有点反常?

赵构本打算任用岳飞收回故土借此掌权,却下令停止大好的局面,是不是现在解释得通了?毕竟二帝回来是要算他们账的,而且秦桧以前可是一个热血青年,到金国三年后彻底成为文官和金国的代言人,之后更是实际控制南宋政权。

赵构为何选择宋太祖后裔继位而不是还有不少旁支的宋太宗后代,是不是文官为了黑宋徽宗而准备?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并无历史依据,大家当个乐子看看就好了。

但北宋的灭亡的确蹊跷,灭亡前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根本不像一个正常帝王能做出来的决策,更别说掌权二十多年的宋徽宗了,尤其是金人长驱直入非常非常不合常理,日后的蒙古人都很难办到这点,如果不是有信任的人内外勾结,金军不可能如此迅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