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启示录035:看破和看淡生死才是最好的养生
导读
老子的朋友为老子吊丧,为什么会很草率?庄子用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说透过不断生灭的肉身,认识到内在没有生灭的真身,人就会从死亡恐惧中解脱?为什么说只有在真正看破生死的基础上看淡生死,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庄子·养生主》篇的最后一部分。01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02老聃死了,秦佚前去吊唁,只是嚎了那么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上前问到:“您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佚回答道:“是啊。”老聃的弟子们又问:“既然是朋友,像您那样子来吊唁,合适吗?”秦佚回答到:“可以呀,没问题呀。起初,我以为老子是一位得道的真人,是超然于物外的智人,现在看起来并不是。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到有老年人在哭他,就如同哭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年轻人在那儿哭他,就如同哭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们之所以会聚集在这里,一定会有本来不想说啥,却情不自禁地在那里诉说。也一定会有本来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的痛哭。其实,这是违背和逃避自然规律,滥用情感的表现。如此贪生厌死,是忘掉了与生俱来所受的禀赋。古代的人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逃避自然的刑罚。该它来的时候,老子顺时而生;该他离去的时候,老子又顺理而死。安于时运,随顺自然。普通人那些所谓的悲伤和欢乐,都不能进入到他的心中,古代的人把这种境界叫做自然的解脱倒悬之苦。那照明的火烛也好,取暖的柴火也好,都有被烧尽的时候,但是火种却可以传递到别的烛薪上面一直传下去,没有穷尽。032021年9月9日精读这段文字,写了两小段心得,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一小段心得的小标题是《真能看破生死,才能算是真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无论跟谁去学道,无论采用哪个法门,都必须透过生死、得失看到那个根本上无生无死、无得无失的生命本来。能够透过每天都在变化的肉身,看明白内在没有生灭变化的真身,才能够成为大彻大悟的真人,才能够从对死亡的恐惧中彻底的解放自己。就像庄子讲的那样,像一个人被头朝下倒悬在那里,突然被解开,重新可以头朝上站立,获得解脱一样。如果我们还有得失心,还贪生怕死,就是那个被头朝下吊在棚顶的人。但假如我们能够看懂生命的本质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生生和灭灭,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出生和死亡,只有形态上的改变。而且,有形的肉体内部有一个无形而又无生无死的真正自己,那么便会视生死于睡眠的醒和梦,便会把身体看成生命的房子和工具,不再贪恋,也不再恐惧。一句话,活得累是因为我们活得假,活得不自然。树木秋天会落叶,可是第二年春天会再发芽;人死了以后换个躯体会继续出生,所以出生不代表让人高兴,死亡也不一定是让人难过的坏事。老子的弟子们跟着老子学道,却没有学到道的精髓,没有看破,不能放下,还像普通人一样不真实,在伪装,自然也就得不到大自在。所以,秦轶才会表达自己的失望。真正看懂了,真的活明白了,就会平静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一切。安时处顺,一切随缘,无喜无忧,无爱无恨,无失无得,无生无死。04我当时写的第二段心得是《蜡烛可以燃尽,但火种不灭》。每个人生到世上都带来了一罐燃气,有人多一点,有人少一点,有人烧得很旺,有人火苗开得很小,省着烧,但最后都是要烧光的。表面上看,气儿烧光了,呼吸停止了,身体也报废了,但主宰我们身体和呼吸的那个最本质的存在,并不会消失。我们肉眼虽然看不到它,但它就是生命永恒的火种,他会找到下一个新的躯体,再带一罐燃气重新燃烧。看透这一层,就不再会惧怕死亡了。活着的时候,也自然而然不会因为贪嗔痴浪费生命的能量,元气自然消耗的就要少于普通人。于是,不用刻意养生,而得到了最好的养生效果。05我们把《养生主》最后的这个小故事读完,就会明白庄子的用意。你不是想养生吗?养生不就是怕死吗?这个世界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吗?死亡就真的是啥也没有了吗?不是的,我们内在的真身,我们的神识,是不生不灭的,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神识就如同火种,把今生的这个身体烧完了耗光了,那就换一个身体,继续燃烧,继续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形态而已。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死也不是彻底的消失。那我们还怕个什么呢?我们还养个什么呢?所以,最好的养生是能够洞察生死的本质,从而摆脱对生死的恐惧。这样的话,不就是那些修行人讲的了生脱死吗?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