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读书心得《放下心中的尺子》⑤《庄子·德充符》:才全而德不形
845057

《放下心中的尺子》⑤《庄子·德充符》:才全而德不形

紫网2023-10-15 09:16:360

《德充符》里超越形骸的精神,是庄子越过颜值而去探讨人性上的平等。

——林光华《放下心中的尺子》

《放下心中的尺子》

——⑤《庄子 · 德充符》

相关文章: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齐物论》:到底什么是齐物?

《庄子·养生主》:庖丁的刀和刀郎的刀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梁东说庄子·人间世》

读《维特根斯坦传》

最近歌坛有个很火的事情,引发了全民几十亿次关于审美的大讨论。

而庄子在两千多年前所著的《德充符》就用极端夸张的“审丑”,来鲜明地展现什么是“美”,什么是“德”。

我们熟知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那两句著名的“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和“放浪形骸之外”,其实都出自《德充符》。

1

什么是“德充符”?

这期继续学习《庄子 · 内篇》系列的第五篇。

《逍遥游》讲如何追求绝对的心灵的自由。

《齐物论》讲人和天地万物如何齐一。

《养生主》讲人要顺应自然,达到“安时而处顺”的生命状态。

《人间世》是讲处世之道。

《德充符》则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源观念和一体性观念。

庄子主要讲述了几个肢体残缺、容貌丑陋的人,他们虽然外在形象有缺陷,但内在的德行却充实饱满,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德充符》里有这样几则小故事:一个是孔子被刖者王骀所折服,第二个是申徒嘉使郑国的大夫子产感到羞愧,第三个是孔子见叔山无趾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丑陋,第四个是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文中还提到支离无脤、大瘿等等一类“奇丑”的人为国君所喜爱的故事。

庄子认为,这些人的形象虽然不完美,但他们的德行却能够“全德证论”,也就是保全品性,做到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然。

老子《道德经》中说,道是万物的本源或者说归宿,“德,是万物之于道者”

因此,《庄子》中的“德”,就是按照“道”的方式来行事,《德充符》的“充”就是充分和完全,“符”,就是符合、验证。

“德充符”三个字的意思是:德行充实于内,物欲充实于外,从而使内外相符合也就是说,一个人表现出完美的德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2

“忘形“与“忘情”

道家的“德”,不是道德的“德”,它和儒家的“德”是完全不一样的。

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

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

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

做到忘形与忘情了,才能除成为静止的水,映照自己,也映照别人。

这里庄子有个很有名的句子:

《德充符》开篇虚构的第一个畸人王骀,就是那静止的水,只有端正品行的人,才能成为众人的表率。这和上一章《人间世》中那句“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一脉相承。

我的肤浅理解:“忘形”是要忽略外在的东西而重视内在的精神世界,和佛家“不著相”的“相”有点接近,但也有所不同(佛中的“相”更强调是“空”的对立面,是描述事物无常的性状),而忘情,并不是“无情”,庄子所说的情,是自然而生的情,所以是不添加、不强求的“情”,而惠子的情则是有意追逐的,经常为外物所左右的。

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减少依赖。

当你洞察到生命背后的本质,体会到万物和谐,了解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的道理,即使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但也能被自己所驾驭,做到“应物而无累于物,物物而不物于物”。

3

才全而德不形

在“忘形”和“忘情”的基础上继续升华,庄子又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德”。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庄子·德充符》

才全就是能在纷纷扰扰中保全自己的德性,保持心气的和顺,就是你的才质保存得完备,才性完美,人与天通着气,无论经历了什么,都没有被改变。

德不形中的“德”,是和顺的修养,德不流于外在有形的表现,与万物自然相合而不离。德不在于外在,所以《德充符》中的人物都是形残丑陋的,庄子把形完全解构了,是为了把人的精神、德行的光芒更好地释放出来。

4

道家的“德” 和儒家的“德”

道家中的德,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状态,是一种淳朴的天性,能保持内在自然状态的人,就是“有德之人”,最高境界,就是“才全而德不形”,既“才全”,却又让人感觉不到“德”的存在和痕迹,这是一种大智慧,跟“无为而无所不为”很类似。

“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要刻意为之,要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与天下万物融为一体,达到“无我”和“忘我”的境界,更强调的是先天的本性。

儒家思想中的“德”,更强调的是礼义廉耻和个人修养的行为规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德行”,比如“温良恭俭让”这五德,更强调是后天的教化与培养。

5

庄子、禅与维特根斯坦

《老子》讲“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庄子说“大道不言”。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必须以沉默待之”。

禅宗的经典《金刚经》也是一样,全书32品,都在讲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就是不说生什么心,里面举了很多例子,只告诉你什么不对,只是挡住你的不正确,至于正确的是个什么东西,需要自己去寻找,所以南怀瑾说《金刚经》是遮法,遮住了错误的,你自己去觉正念的悟

其实《庄子》也是一样,书中这些寓言故事的内容不是在直接论证和说明庄子的观点,而是通过各种故事、寓言和驳斥,指向一个不可说的神秘概念,即“道”(也可能是庄子觉得仅凭语言文字说不清楚这个“道”,所以干脆不说)。

《庄子》中明确提到的很多观点,都是庄子最终想要反对的。而庄子所要表达的观点,在文字之外。明末清初大学者船山先生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的说法是:“读者遇庄子于言象之外”。

你看,这就是先哲们的逻辑学智慧,如果你只言片语说不清楚,那就不要试图去对一个事物本身下定义,不如先对其对立面界定边界。不妄下定义,既显谦虚,又逻辑严密。(可以仔细观察身边说话水平很高的人,是不是这样)。

6

得意忘形 vs. 失意忘形

《庄子》的精神,我们在人生得意之时也许不太容易获得共鸣。

但当我们每次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打开《庄子》,也许都会获得新的启发。

人们常说“得意忘形”、“为情所困”,其实人在失意的时候,更应该“忘形”、“忘情”,方得鉴于止水。

这是庄子留给我们的智慧。

三个石头

2023.8.11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