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一个文艺沙龙怎么成了权力中心?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平常我们看一些清朝的帝王古装戏,里面经常提到一个地方——南书房。尤其是康熙皇帝,特别喜欢在南书房里接见群臣,处理政务。
表面上看,南书房就是皇帝读书之处,但实际上,康熙年间许多的军政大事都是在这里做出决策,而这个书房,代表的也是一种政治话语权的转移,康熙皇帝通过这里不动声色地收拢了权力,而且通过这里笼络了汉族知识分子,那这个南书房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亲王逼宫雍正帝,要求恢复八王议政的桥段
讲南书房,就得追溯到满清入关之前,努尔哈赤自己儿子众多,当时为了平衡诸子的权力,努尔哈赤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满洲勋贵们制约统治者权力最重要的工具,即使个性强悍如皇太极,也得跟四大贝勒一起商量朝政。
等到年幼的顺治皇帝即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非常大,清初很多重大的政治决策,比如圈地,剃发令,等等等等,都是出自这里,而非皇帝之手。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即位的康熙年纪尚幼,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权势熏天,这里头最典型的就是鳌拜。
◇ 鳌拜画像
康熙皇帝虽然用智慧扳倒了鳌拜,实现了亲政,但从制度设置上,满洲勋贵还是可以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制约皇权,而且这又是祖制,康熙也没办法给废掉,为了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康熙皇帝只能另想办法,最起码给自己找帮手。
没过多久,康熙皇帝就找到了帮手,这就是汉族知识分子。顺治年间朝廷屡次打击之下,这些知识分子活的战战兢兢,这也加剧了满汉矛盾。康熙皇帝看到了这一点,决定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翰林院的英才们,一方面借由他们来培养忠于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缓和满汉矛盾。
康熙这个想法如果付诸实施,在当时其实很不容易,翰林们都是汉人,一个满洲皇帝遇到什么事不去找满洲勋贵商量,反而找汉人去决定,满洲勋贵们一定不会答应。所以对外,康熙皇帝只是说自己喜欢读书,而内侍的满洲人没有懂这些的,那就得从翰林院找那么两三个学问好的,常侍左右,用今天的话讲叫做学伴。
皇帝这个要求当然一点都没问题,接下来康熙皇帝表示得找个地方读书切磋学问,那就找乾清宫西南角的一个屋子吧,这间屋子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被称为南书房。
◇ 南书房位置
康熙十六年,南书房设立之后,最早入职南书房的翰林是张英和高士奇,两位智商情商都很高,满洲勋贵和汉族知识分子对他们也是服气的,张英更是名噪一时的桐城派古文领袖。
一开始,这二位的确是陪康熙读书。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他们一开始叛乱势头非常猛,满清贵族对于如此的局势,进退失据,眼看着叛军拿下了西南的大片土地,甚至有人主张放弃北京退到关外去算了。这时候,南书房的张英和高士奇反而劝康熙皇帝坚决不跟叛军妥协,把斗争进行到底。他们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给康熙出了很多主意,当时康熙发布的命令,基本都是经过二人之手,从南书房发布的。有时候事出紧急,康熙只能想出个大概意思,张英和高士奇两人就能把这些迅速的写成官方的书面文字,极大地提高了康熙的工作效率。
◇ 高士奇(1645年~1703年),字澹人,号瓶庐。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人。康熙十年(1671年)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职詹事府录事,不久升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
等到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的时候,张英和高士奇已经成了大大的功臣,而康熙皇帝也通过这次危机,不动声色地把南书房变成了自己的秘书处,从而在事实上架空了满洲勋贵们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从而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
在此之后,康熙陆续邀请更多有才华的汉人知识分子来到南书房,甚至包括因为文字狱吃牢饭的,比如桐城派的方苞,本来是要下狱问斩的,但康熙皇帝听到南书房文人的推荐,赦免了方苞死罪,甚至让他进入了南书房。
按照大清的律法,方苞虽然逃过一死,但毕竟犯过重罪,自己和子孙都不可以做官,但这南书房名义上是康熙私人学习的场所,只要有学问,任何人都可以当皇帝老师,所以方苞进入这里也是没有问题的一个犯过罪的人都能被康熙当作老师和智囊,这样的皇帝值得信赖,更重要的是,这让多少人心目中的“帝王师”情节又熊熊燃烧,而康熙皇帝不仅有南书房,还在南巡的时候祭拜孔子和朱元璋,这更加让文人们刮目相看,所以越到后来,在文化人的圈子里,满汉矛盾也就越弱,到康熙后期,这样的矛盾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授检讨,随后入值南书房,进入大清帝国的权力中枢。
到了康熙皇帝统治中后期,南书房成了朝政权力的中心,而在其中当差的汉族知识分子也成了维护康熙权力最卖力的一群人,就算是后来有文字狱,大家也还是称赞康熙皇帝圣明,皇帝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解决了满汉矛盾,而文人也满足了自己当帝王师的梦想,康熙皇帝通过一间小小的南书房,就赢了不知道多少次。
不过,即使这样,南书房赋予皇帝的权力,那也得到到汉人知识分子的拥戴才行,康熙之后的雍正皇帝觉得这很不够,要想大权独揽还得再进一步,于是他成立了军机处,亲自任命大臣,并把军机处的一切事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这个举动,雍正的集权比康熙是大大增强了,而此时的南书房,也慢慢失去了皇帝机要秘书的职责,真正变成了皇帝和文人墨客附庸风雅,吟诗作对的地方,直到1898年在戊戌变法中被撤销。
◇ 军机处内景
即使如此,能够得到亲近皇帝的机会,也还是很多文人的荣耀,比如王国维,就曾经在1923年被末代皇帝溥仪任命为“南书房行走”,那会儿南书房这个机构早就没了,甚至大清都没了,这个职位只是一个荣誉头衔,但王国维以此为荣,他自杀之后,好友给做墓志铭,开头的官职就是“诰授奉政大夫赏食五品俸南书房行走”,这也算给南书房的历史画了一个悲剧性的句号。
◇ 王国维墓志铭
现在看,南书房本质上就是皇帝拉拢知识分子,为皇权服务的一个场所。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隋炀帝重视科举,很大的原因就是希望拔擢寒门来对抗关陇贵族。当然,每一次这样的对抗过后,皇权自然是集中了一些,而一些知识分子也的确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换个角度看,古代的知识分子除了依附皇权,加强皇权,就再没有其他的出路,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