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忻州“陈巡按”考
846961

忻州“陈巡按”考

壹哋砡眯壹哋砡眯2024-02-12 09:10:100

作者:陈献瑞 陈翀

陈功,字惟志,号崇斋,忻州陈氏十世,顿村人氏,明隆庆五年进士,任巡按御史职,后因罹“罪”而死。关于其生卒年限、生平事迹的文字记载极简,但飞鸿印雪,终能辨出些蛛丝马迹。谨以此文抛砖引玉,以期为提升忻州历史文化底蕴及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略尽绵薄之力。

一、文献记载

截至目前,能查找到关于陈功生平事迹的书籍共三种,碑石一件。

清乾隆《忻州直隶州志》两处,其中《贤良》录其小传:“陈功,字惟志,忻州人,隆庆辛未进士。祇躬冰立,执法霜严,历案详谳惟明。激扬不谬,馈遗勿取,举荐谢金不纳。过家有里人进镪、以事托者,叱绝之。身后厥子称贷叠见,几不保故物焉。”《科第·进士》记其功名:“陈功,历行人南京京畿道御史”。

《明史》一处,在“卷八十五、志第六十一、河渠三”中记有:“明年(万历四年)春,督漕侍郎张翀以筑清水潭堤工,钜不克就,欲令粮船暂由圈子田以行。巡按御史陈功不可。”

《明神宗实录》七处,从万历四年五月起至万历二十一年九月止。一在卷五十、万历四年五月癸巳条:“巡漕御史陈功报本年粮舡……未逾限报闻”;二在“卷五二、万历四年七月庚申条:“户部覆御史陈功条奏漕政五事之三…… 上并然之”;三在卷一百四、万历八年九月庚辰条:“户部疏称:山东抚按何起鸣、陈功所奏……其余照依民地例纳”;四在卷一百一十六、万历九年九月乙亥条:“山东抚按何起鸣、陈功奏奉……都着吏部纪录”;五在卷之一百二十、万历十年正月己巳条:“革神枢营游击陈汝德任,以山东巡按陈功论其前任不职故也”;六在卷之一百二十六、万历十年七月壬申条:“吏部覆吏科给事中尹瑾等,河南道御史陈功等,各以朝觐考察条陈六事……所议俱准行”;七在卷之一百四十六、万历十二年二月辛酉条:“从陕西巡按御史陈功请免金州水灾钱粮,于概州均摊抵补复”。

碑一处,现存忻府区逯家庄公孙忠烈祠,阳刻为明万历帝敕封周南山为奉政大夫的制诏,阴刻即为陈功所撰,署名为“赐进士及第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郡人陈功”,时间为明万历二十四年清明(见张六金《明代廉吏陈巡按》)。

二、出身官职

关于陈功的出身与所任官职,共有三种版本或叫法。一是官方的。如《清史》中的“巡按御史”;《明神宗实录》中的“巡漕御史陈功”、“御史陈功”、“山东巡按陈功”、“河南道御史陈功”、“陕西巡按御史陈功”等;清乾隆《忻州直隶州志》中的“隆庆辛未进士”、“历行人南京京畿道御史”;《明陕西地方省府州县行政官职》中的“巡抚陕西都御史陈功”。二是家族的,顿村《陈氏家谱》中的“赐进士出身钦命巡按京畿道监察御史”。三是民间的,如周南山碑上的“赐进士及第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郡人陈功”,以及民间口传的“陈巡按”与“八府巡按”。对此,需分项逐一分析。

㈠关于进士出身。陈功应为隆庆五年辛未科第三甲进士。该科共录士396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3名,第二甲赐进士出身77名,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316名。陈功名列第三甲第10名,应是“”赐同进士出身,“周南山碑”与《陈氏家谱》的记载均不准确。

㈡关于“历行人”、“文林郎”。“历”是经历,行人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周礼》:“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韦昭注:“行人,掌宾客之官。”《汉书》颜师古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 。明代专门设有行人司,设行人,正九品,必须以进士充任,掌传旨、册封等事。建文中罢,成祖复旧制。

“文林郎”是散官,乃朝廷给予官员的一种级别。始于隋朝,从九品上。唐代为从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为第三十五阶,后废除。金、元时皆用为文散官名称,金为正八品上,元为正七品。明、清时都用来授正七品文官。

㈢关于“京畿道”。唐朝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后泛指国都及其所直辖的周边地区。唐有京畿道,宋有京畿路。明朝将全国划分为湖广、贵州、浙江等十三道,没有单独的“京畿道”,但有“京畿”地区。《明史·卷四十》:“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书省,以京畿应天诸府直隶京师。”永乐迁都后废北平布政司,将其所辖州府改为中央直辖,称“北直隶”,原南京所辖州府改“直隶”为“南直隶”。南京作为“留都”,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因此,明代的北京、南京都是“京畿” 地区。

㈣关于“京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古代官职之一。战国时期即有御史官。秦代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 署御史府,掌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派“监御史”常驻郡县,监察郡内各项工作。汉承秦制。晋代在御史中丞下设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之权。唐代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专执掌外出巡察。宋元继之。明代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上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正七品,分区监察地方,与专门稽察六部百司的“六科给事中”合称为“科道”(《明史?职官志》)。

既然明代北京、南京均属“京畿”地区,也必然在监察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明史?职官二》:“十三道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在外巡按,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万历末,南京增设一人”。关于“京畿道监察御史”一职之称谓,在关于明朝的资料中并不鲜见。如《维基百科》练国事条:“起用为京畿道监察御史”,“明置京畿道御史署于此”(《京师坊巷志稿》)。另有:“杨才,字叔成,广西人,官至南京京畿道御史(《书诀》)、“京畿道监察御史宋仕”(《平原县志》)、“京畿道御史徐兆魁”(《国榷》卷八十一)、《京畿道御史公马纪传》等。陈功“南京京畿道御史”的职务当予认定。

㈣关于“巡按”、“八府巡按”。明代监察御史“办差”时,根据道里远近、事务繁简分为大中小三等。御史初任试职时,先办“小差”。试职期满经考核合格实授后,必须先任中差(专差),然后才能钦点大差(巡按)。专差就是以事专察,共分清军、提督学校、巡盐、巡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监军十种。御史出“大差”时,称为“巡按御史”或“某某道监察御史”,简称为“巡按”,性质一样。

“八府巡按”是民间的一种叫法,“八”泛指多数,形容权柄大的意思,非确切数的称呼。明永乐元年之后,在全国分设13个布政使司(相当于省),下辖141个府(相当于地级市),192个州(相当于小地级市和大县级市),1013个县。御史“巡按”是分省巡察,而且必须“遍历应巡各县,不得敷衍”,其管辖的不只八个府。因为巡按御史品级虽低,但权力极大,“其职凡吏政、刑名、钱谷、治安、档案、学校、农桑、水利、风俗民隐无所不察。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称呼陈功为八府巡按未尝不可。

综上所述,陈功于隆庆五年辛未科中进士之后,先在行人司任行人一职,后转到监察院任监察御史,期间出过“大差”,先后任北京、南京、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巡按御史”,有“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之责。他最高担任过“巡抚陕西都御史”,统筹陕西都指挥使司(军事)、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陈功的称谓应该是:“赐同进士出身钦命巡按御史”。

三、生平评价

陈功生卒年限未见文字记载,但可推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段,即一生身历三朝:嘉靖、隆庆、万历。

陈功于隆庆五年金榜提名,隆庆(1567-1572年)是明穆宗朱载垕年号,共使用了6年,所以,其出生时间应在嘉靖朝(1507-1567年)。从现存文字资料看,最后一次出现在“明万历(1573年-1620)二十四年清明(1597年)”。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共使用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陈功罹“罪”而死之年,应在万历年间。

陈功身犯何罪,一字未留,案情难晓。只传说是吞金自杀,若果真如此,则可证其刚直拒辱的骨气秉性。棺木被“铁链栓锁后悬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朝廷对“罪臣”的一种惩罚。笔者幼年随长辈到樊野村东陈氏先茔祭祖时,见过其墓,墓堆、石碑与其他先祖墓形相同。上世纪未,笔者巧遇过一位50年代摊坟时挖掘过陈巡按墓的村民。据称:墓室为砖砌,内壁有画(什么内容说不清),蛇很多,只找到一枚蝶、花相套的金扣子,这也许就是吞金自杀之“金”。除此别无它物,我再三请他回忆有无铁链之类或铁锈渣未,他一口肯定说“绝对没有”。是当年殡葬时“偷梁换柱”生蹊跷?或是另有它由造迷惑,还是假造舆论逃追责?但总不至于族中后人节外生枝自泼污水吧。总不可能仅仅经过三百来年,铁质锁链竟然了无余痕吧?此谜待解。

对陈功其人,虽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已至少可以推断出以下两点:

首先,陈功是一位能吏。明代御史权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其选授是极为严格慎重的。太祖时,多从新科进士或秀才中选任。永乐八年后,御史必从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并通达治体者中选任。陈功既能被选任为御史“巡按”多地,且在《明史》、《明神宗实录》中均有关于其言行的记载,充分说明其能力是受到朝廷认可的,具有代天子“巡狩”一方之素质。虽今所见其政绩史料寥寥,然已可窥知他是才高智足、恪尽职守的能吏。

再则,陈功是一位廉吏。从《忻州直隶州志》短短七十字小传中,表明了他所具有的四种品格,一是立身坚定,秉公执法,“祇躬冰立,执法霜严,历案详谳惟明”, 经手各案审定皆广查详审,结案精准公正;二是言行磊落,“激扬不谬,馈遗勿取,举荐谢金不纳”,慧眼识珠,举贤良而不图回报,正所谓公而忘私,坚拒贿诱;三是不徇私情,“过家有里人进镪,以事托者,叱绝之。”杜绝歪风,却邪扶正;四是清正廉洁,身无长物,“身后厥子称贷叠见,几不保故物焉”。孝子葬父,高垒债台。清廉陈功,死后增彩。清廉品质跃然世间,于今于后均是应该效仿的楷模,应予宣扬标榜。

四、陈氏宗祠与包公祠及其它

忻州城北门内马道底,元代以来,不仅有陈氏宅院,且设宗祠(2003年护城楼南面广场被拆占)一处,至十世出陈功族人翻修后,亦称为“陈巡按祠”。据说陈功犯罪亦与该祠的台阶数超规相关,后更名为包公祠,但宗祠的实质却始终未变。至1948年忻州解放前后,陈氏族人每年正月初三必到宗祠祭祖,也从未认为宗祠非陈氏权属。该祠经管人也一直为陈氏族人。笔者至今仍记得祠内西厅供奉着祖宗云谱,还有两尊塑像(据说原为陈功夫妇,只改涂黑脸后称包公),南北两侧分列仪仗(传说,族人娶亲可暂时借用),以及祠门外所立“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警示石。只更祠名而实质不变,或与当时忻州民众及地方官敬重陈功而变相保存;或视陈功若包公而顺水推舟,既祭包青天,亦祀陈清官,以此法瞒上护贤而冒险犯禁;或另有它因,此为悬谜?

陈氏家族中原存陈功夫妇画像,可惜毁于文革期间。顿村族人至今仍保存着陈功父母——陈大发夫妇的画像。陈大发父以子贵,被敕封为“云南道监察御史”。画像中,夫身着獬豸官服,妇头戴华美凤冠。獬豸是明代御史朝服补子的样式,是“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时必须穿的“正装”。

另,《忻州直隶州志》有记:忻州城内南北大街之学道街口南有 “清朝柱史”(对助力朝政清明御史的赞辞)牌坊为陈功立,丁字街口北有“台宪追荣”坊是为陈大发建,此两座牌坊均被阎锡山军队拆毁。笔者记得在东街临近南北大街处,也曾有一座为陈贞髦(傅山之母、陈功侄女)所建的牌坊,但未见州志记载,或是“鲲奋春溟”,或是“鹗横秋江”, 不知是否。

陈功与同时代的忻州名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提及的,他是傅山(1607-1684)之母陈贞髦的伯父,与傅山祖父傅霖(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进士,河南、湖广佥事,广宁参议,后罢官归乡)、傅震(嘉靖辛酉科举人,耀州知州)、傅霈(万历丁丑科进士,御史直隶漕河,四川巡按)弟兄三人,以及傅山的岳父张泮(万历丙戌科进士,光禄寺卿,临终仅余银十一两,殡葬不能俱)属同乡、同代学人,且同朝为官,秉性相同,互攀姻亲。他们都清正廉明,结局也相似,同条共贯,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相交至亲。

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大,忻州的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而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在提升文化品位上下大功夫,在挖掘文化底蕴上做大文章。元遗山、傅青主已名扬四海,“明朝包公”陈功以及历代于乡增荣的名贤大家、清官廉吏、安邦武夫、奇侠隐翁……都需要加以系统的收集整理,从而厘清其的生平事迹,挖掘其民间传说,传承其益世风骨,益教于今人后辈,这对忻州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陈献瑞)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