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小尼姑思春,写下一首“云雨词”,成为了一段佳话
《玉簪记》是明代戏曲家高濂创作的传奇剧本,演绎的是一位年轻女尼身上所发生的风流韵事,它取材于《古今女史》中宋朝女贞庵尼姑陈妙常的故事。
-1-
陈妙常,出生于南宋高宗年间的一户官宦之家,只因她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便将她舍入空门,在女贞庵削发为尼。

陈妙常十分聪慧,每日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闲暇时喜欢读书、弹琴打发时间,她15岁时已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便是穿着素袍,也难掩她出众的美貌,像是仙女下凡,令人目眩神迷,不少风流才子为之侧目。
有一次,大词人张孝祥借宿于女贞庵中,夜晚听到有人弹琴,便循着琴声去找,看到了陈妙常在月下焚香弹琴,结果看得失了神,还作了首词向她表达心意。
却被陈妙常严辞拒绝了,张孝祥这才回过神来,想到陈妙常是不染世俗的出家人,自己实在太唐突了,连忙道歉离去。
-2-
后来,张孝祥跟同窗好友潘必正谈到了自己在女贞庵的这番经历,潘必正听得兴起,对女贞庵竟然有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尼感到好奇,便专程跑去了女贞庵。

潘必正第一眼见到陈妙常时,也是惊为天人,但他怕唐突了佳人,没有像张孝祥那么大胆地表白,而是在那里小住几日,跟陈妙常有了进一步的接触。
一次无意中,他看到了陈妙常的经卷中竟然夹着一首云雨词:
《西江月》陈妙常
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未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液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甚。
潘必正看了这首词,才明白陈妙常尽管身在佛门,却早已经厌倦了青灯古佛的生活,每晚只能顾影自怜。毕竟她不是看破红尘才出家的,她与世俗中的其他女子一样,心中也有着七情六欲。只是她被迫身处佛门,不得不克制情欲,但到了晚上,长夜漫漫,她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思凡”之心。
这首词让潘必正有些欣喜,又有些心疼,他也不再故作矜持,大胆地追求起陈妙常来,还填词放在了陈妙常的案头:
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
冠上星移北斗,案头经诵南华,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
陈妙常看后,责怪潘必正枉读圣贤书,竟然在佛门清净地填这样的艳词!潘必正直接吟起了陈妙常的那首云雨词,让陈妙常羞得脸红,但两人的距离却因为这个小秘密的公开,而拉近了一大步,潘必正也成功地俘获了她的芳心,两人在尼姑庵中谈起了恋爱。

后来潘必正离开女贞庵,浓情蜜意的两人,此时分离自然是万般不舍,但在庵中私会也不是长久之计。
潘必正回去后,便见了张孝祥,还将他与陈妙常庵中私会的事说了出来,想让张孝祥帮他出个主意。张孝祥听了两人的故事,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但还是愿意成其好事。
在张孝祥的帮助下,陈妙常还俗,与潘必成完婚,成就了一段佳话,后来他们的故事又被明代戏曲家高濂创作成了《玉簪记》流传后世。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