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了,民国为什么还要替他还债?列强为什么要退还赔款?
读史读到伤心处时,总是不忍卒读,掩卷而去。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历史,天朝崩溃,列强环伺,就像《三体》中所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则一样,近代的中国就像一个暴露在黑暗森林中的弱者,任由其他猎人宰割。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都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的累累白骨上的。在众多的条约中,《辛丑条约》的赔款一项,不仅数额空前巨大,随后发生的系列反转也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大清亡了,债还在
当人类刚刚跨入了文明的20世纪,却发生了人类史上最为野蛮的事件——1900年8月14日,英、法、 德、俄、美、日、意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慈禧太后裹挟光绪帝仓促西逃。号称“老弱病残”组合的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李鸿章年老,奕劻生病)走向了幕前,奉命与八国联军展开和谈。
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
当时尚在西安的清廷已被吓破了胆,只求八国联军早日退军,竟向外国侵略者做出了“敝国竭力图治 ,永保亚东太平之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等承诺,甚至在赔款金额尚未议定之前,就已经谕令各省各地“将一切可省之费极力裁节……更当剔除中饱,涓滴归公”,以期为将来的赔款做准备。
卑躬奴颜之态,不言自明。
而八国联军那边与李鸿章等人的斡旋尚在继续,列强看似铁板一块,其实内部的利益纠纷纷繁复杂,所以在如何制定条约上分歧较大,尤其是在赔款、割地等项上。就割地而言,美国等国极力反对再向清政府割地,他们怕这样会加速清王朝的灭亡,并且让俄国的势力过度膨胀。
在赔款方面,英、美等国认为赔款的数额不应该超出清政府的承受力,因此美国最初提议让清政府赔款1.5亿两白银,但德国和俄国并不这么想,他们都想从这次战争中“大捞一笔”,相比之下,日本的态度显得较为矛盾,它既想从中获取一大笔财物,但又怕庚子赔款影响到《马关条约》中的赔款。
八国联军
最后各国成立了一个赔款委员会,并且委托当时的赫德等人对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进行了评估。1901年5月7日,赔款委员会公布了最终的赔款金额为4.86亿两白银,考虑到清政府的实际承受能力,最终定额为4.5亿两白银。条约中还规定从1902年起清政府开始赔付,分39年还清,但是加上每年应该支付的利息,清政府一共要支付9.8亿两白银。因为战争发生在庚子年,所以这笔钱又称为“庚子赔款”。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了侵华战争的虽然只有8个国家,但最终分庚子赔款这杯羹的却有11个国家。
庚子赔款数额之巨,旷古空前。列强原本的计划是让清政府分39年还清,但是令列强没想到的是,清政府这个庞然大物最多就撑了十年就轰然倒塌。按理说,清政府既然灭亡了,那么由它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也应该随之带入坟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就拒绝承认过往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但是建立在清政府废墟上的中华民国,为了求得列强的支持,承认了过往的那些不平等条约,这笔还没有还完的赔款自然而然就落在了中华民国的肩上。
那么中华民国有没有替清政府填上这个窟窿呢?事实上,中华民国也没有还清这笔巨款。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我们对各个国家的赔款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结果。
二、列强为何“发善心”?
首先我们来说说那些放弃了这笔赔款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像一颗炸弹一样打乱了整个世界。欧洲战场打的热火朝天,英、法、俄等协约国为了打击德国在远东的势力,极力鼓动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段祺瑞政府趁机向各国提出了延付庚子赔款的要求。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宣布正式参战,于当年就停付了对德国的赔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由奥匈帝国分裂而来)作为战败国,相继放弃了这笔赔款。俄国放弃这笔赔款的过程较为曲折,先后经历了缓付、停付,最终由苏俄自动放弃了这笔赔款。当俄国国内爆发十月革命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开始考虑停止赔付这笔赔款,1924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条约,苏俄表示自动放弃这笔赔款。
首先开返还赔款之风的是美国。1904年12月上旬,当时清朝尚未灭亡,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就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在交涉过程中海约翰流露出对这笔赔款数额过大的不满。梁诚敏锐地嗅到了这里面的政治转向,开始在美国国内活动了起来,希冀能够争取美国减免庚子赔款。
但真正对美国返还庚子赔款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还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7年,他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关于退还庚子赔款的议案,这个议案最终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批准。随后美国相继在1908年和1924年退还了所有的庚子赔款,大约价值2400多万美元。
罗斯福
为什么昔日如狼似虎的列强会突然之间大发善心?这事还得从义和团运动说起。义和团运动表现出来的严重排外情绪让美国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战争不可谓不多,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这头雄狮暂时收敛了尖牙,但是正像义和团运动一样,强烈的耻辱感和危机感让雄狮的尖牙露了出来。美国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在不久之后就转变了对华政策。
恰好在1905年前后,因为美国的排华行为,中国内部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抵制美货运动,美国的形象在中国一落千丈,美国在中国的市场面临着堵塞的危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提升美国人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扩大美国的在华影响和在华势力以及推行“门户开放”运动,美国政府决定返还庚子赔款。
美国政府的目的,还可以从它对赔款用途的规定来看出。美国在返还赔款的时候,特意规定庚子赔款只能用于中国国内的教育事业。表面上看起来对中国是百利而无一害,但是美国同时又规定这笔赔款主要用于中国留美学生学费和开设清华学堂,而当时的清华学堂,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留美预备学校”。
总而言之,美国人只想把这笔钱花在供中国人在美国留学。当时的美国政客这样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的年轻人,哪一个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就会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得最大的收获”,通过庚子赔款留学行动可以“推动两国间贸易的发展和培养为美国服务的中国领袖”。
看清楚了,拿中国人的钱,为美国培养能够服务美国的中国领袖。
美国人的算盘,打的不可谓不好。义和团运动给美国的经验就是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通过美国教育在这些留美学生心中种下亲美的种子。等这些留学生回国相继成为各个行业的翘楚之后,强烈的亲美情绪就会将整个中国带向美国的怀抱。这样一来,美国的在华影响力就会无限膨胀,中国的市场也将永远对美国开放。
除此之外,当时日本在东亚势力的急剧膨胀也引起了美国的恐慌,中国每年有大量的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美国害怕中国最终会倒向日本。不得不说,美国人下的这步棋目光不仅长远,而且毒辣,很好地适应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势。
美国的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英、法等国,英国起初并不愿退还庚子赔款,但是当英国看到了美国因为退还了庚子赔款而获得的好处,再加之当时国际上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帝国主义势力衰微,中国和英国国内都有强烈的要求退还赔款的舆论。1922年,英国政府也正式决定退还庚子赔款。
同年,法国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紧跟其后,相继退还了当年的庚子赔款。
在当初的十一国里面,唯有日本没有退还赔款。日本的原意本是想模仿美国退还赔款,用以吸引更多的中国留日生,但是当时的国人识破了日本的狼子野心,遂拒绝了当时日本提出的诸多项目,因此日本的退还赔款计划随之搁置。
极度讽刺的是,就算是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居然还在对日本赔款,这笔赔款一直持续到了1938年。而日本,将这笔钱用在了侵华战争上,每一颗打死中国军民的子弹,都可能是用这笔钱铸造的。
三、钱花在哪了?
美国大约退还庚子赔款有2400多万美元,英国是美国的1.7倍。这样一笔巨款究竟流向了何处呢?
每一个国家在退还庚子赔款时基本上都会规定使用这笔退款的条件和途径。之前已经提到了,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于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中国国内也掀起了一股留美热潮,在这之前,中国的留学生主要流向了日本,但留美热潮兴起之后,形势骤变,光1909年-1925年,留美学生就达到了1031人。
中国留日学生
中国留学生到美国之后大多进入了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等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诸如胡适、梅贻琦、赵元任、竺可桢等闻名遐迩的大师都曾受惠过这笔赔款。
美国还利用这笔钱在中国设立了清华学堂,本来是作为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的预科,后来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清华大学。
影视剧中的梅贻琦
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的庚子赔款用途与美国大同小异,绝大部分都花在了教育文化事业上,也有花在慈善事业和铁路等建设上的。
英国为了妥善处理这笔赔款,特意在中国设立了中英庚款委员会,1931年,由15人组成的中英庚款董事会正式成立。英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除了用于教育事业,更多的还是花在了保护中国文化和科研事业上。在南京沦陷前,就是靠着这笔赔款才得以派人将大批故宫文物运往大后方,而敦煌经卷也是靠着这笔赔款影印出版的。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国内财政紧张,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都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而这笔退款则在很大程度上纾解了一些学校和机构的困境,例如西南联大就曾经受到过清华庚子赔款基金的资助。
就科研机构和个人而言,在中英庚款的支持下,中国蚕桑研究所、北碚地理研究所相继建立,而由梁思成主持的营造学社,在抗战时期曾对我国西南地区展开过数次调查,其背后也是受到了中英庚款的支持,童第周、费孝通、邓广铭等学者也都受到过这笔赔款的科研资助。
文史君说
打着任何幌子的侵略都是不正当的行为,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欧美国家侵略不义,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但是在客观上而言,中国的近代化确实与欧美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庚子赔款而言,它的存在,既是中国苦难与耻辱的象征,但在后期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做出了推波助澜的功效。美国、英国原本想要通过文化的形式影响留学生,培养亲美、亲英的未来中国领袖,但他们太低估中国人心中对于祖国的热爱。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无数的海外游子,诸如钱学森、邓稼先、竺可桢等优秀科学家相继回国。语言可变,服装可易,心中的中国根却斩不断。
参考文献
宓汝成:《庚子赔款的债务化及其清偿、“退还”和总清算》,《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
袁成毅:《中国对日庚子赔款述略》,《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涂俊才:《庚子赔款与中国教育》,《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刘稚旖:《法国退还庚子赔款始末》,2006年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小伟:《英国庚子赔款退还及使用情况研究》,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希朋:《英国“退还”庚子赔款始末浅析》,2013年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新安:《<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退还始末(下)》,《百科知识》2020年第34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