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谜语的谜底
01
暖香坞众人制作的谜语,小说明确交代的共有二十一个。
李纨、李纹、李绮各二,湘云、探春各一,计八个,其中公布出来五个并全部交代了谜底。另有李纹李绮探春各有一个没有公布。
另外十三个,宝钗、宝玉、黛玉各一个,宝琴十个,全部没有交代谜底。
这十三个谜语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且不断追索。
02
如果在红楼梦书写者的圈子,或者达到作者预设的读者群体水平,应该基本判断出谜底到底是何物。
但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没有受过古代文人所接受的系统的传统文化熏陶,想按照作者的思路解开谜语,着实不太容易。
从湘云她们的谜语我们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红楼梦的谜语远不象我们今天的谜语那么简单容易。
既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熟悉和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才能够很好地解答出谜底来。
如此一来,这个难度就非常大了。
03
宝钗的谜语是: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宝钗这个谜语的谜底,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比如有松塔(果)、斗笠、木(佛)塔、通灵宝玉等等。
此前宝钗所说,谜语要符合贾母的意思,还须是“浅近的物儿”,因此在猜其谜底时,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限制。
同时,要解宝钗等三人的谜语,还要照顾到前面四个人谜语的含义。这一点应当参考第二十二回元宵谜语的设置。
04
该谜语的前两句,主要描写谜底之物的形态。
第一句“镂檀锲梓一层层”形容该物的形体,是经过镂刻而来,也指出该物的形态是分层的。
该句中的“檀”“梓”都是珍稀木料,镂檀锲梓则形容这个物件体现出来的精美和华贵。
第二句“岂系良工堆砌成”针对第一句而来,它的意思是谜底之物浑然天成,再优秀的工匠也无法完成。
更深一层意思,它强调的是这件东西的珍贵之处不在于手艺,而在于它的自然之美。
05
第三、四句则从其蕴含的意思对该物作刻画。
这两句描写谜底之物虽然经受过风吹雨打,但是并没有发出类似梵铃之声。
由此推测,该事物应当是一件暴露在外的东西,且其外形、动态与寺庙悬挂的铃铛相近。
这样一来,根据全诗谜面传递的信息,并结合宝钗所说的贾母要求,该谜语最合适的谜底当是松塔。
但这个谜底仍然不究竟。其问题在于,“松塔”这个谜底本身含义没有继续拓展的空间。
红楼梦谜语的谜底,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比如贾政所评价的那几个元宵灯谜,再如本次制谜李纨三姊妹与湘云的谜底,都隐含另外的意思。
06
宝钗的这个谜语还有一个关键内容在第三、四句中。这两句用了一个典故,即安史之乱后唐明皇逃往蜀地时闻铃声之事。
此事民间流传甚广,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及。白居易《长恨歌》中“夜雨闻铃肠断声”说的就是这件事。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梓潼上亭驿,唐明皇幸蜀闻铃之地,故名郎当驿,前辈诗词极多”。又,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载:
《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予考史及诸家说,……今剑州梓桐县地名上亭,有古今诗刻记明皇闻铃之地,庶几是也。……世传明皇宿上亭,雨中闻牛铎声,怅然而起,问黄幡绰:“铃作何语?”曰:“谓陛下特郎当。”特郎当,俗称不整治也。
黄幡绰回答唐明皇的话十分明白,指唐明皇后期国家管理不当,他的谥号玄宗也是对他先明后暗的确切评价。
红楼梦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有其特殊用意,并非仅为组织材料和写作方便。这个谜语自然也包含这样的意思。
07
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最主要的部分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比如马嵬坡之变等。这也利益于《长恨歌》的传播。
安史之乱的根源是胡人安禄山叛乱,搅乱唐朝整个国家,使国家陷入战火,导致世事飘摇。
与安史之乱相对应的是,满清入关也是胡人入侵中原地区,使明朝政权突然灭亡。
二者的区别在于,尽管唐明皇逃蜀,但唐朝毕竟平定了安史之乱,国祚又延。而大明被满清打垮后,虽然南明一直抗争,但再没有复国的可能。
因此,宝钗谜语中说“何曾闻得梵铃声”,即指满清入关与安史之乱的这一个重要区别,于大明而言,再没有后继之事。
这一点,与湘云等人的谜底含义在整体上相统一。
08
除上述谜底外,另外一个比较合适的谜底是雕版。这个谜底暗刺史书,或者暗刺红楼梦这本小说。
这个谜底与谜面相对应的部分是前两句,后两句则用其双关含义。其中“风雨”指国事飘摇。
但是从制谜本身的要求看,雕版这个谜底对后两句的呼应过于隐晦,不太紧密,缺少谜语那种较为直接和简单的对应关系。
这个谜底姑且作为上一个谜底的一种补充,有待智者找到这个更为确切的谜底。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