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 | 寒露节气古诗词,李峤《晚景怅然简二三子》
▲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朗读《晚景怅然简二三子》李峤〔唐代〕
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
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
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
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华。
译文
“我”作客楚地,看到晚秋的景物,不禁悲从中来。站在南朝旧梁台上,透过夕阳,眺望远方。梧桐叶渐渐开始凋零,山上的桂花却绽放得很迟。秋气引领迎接寒露节气的到来;秋光收拾向晚美丽的云霞。放声高歌,一曲《白水曲》,可惜无人倾听,只能空自对着清丽的绿池。
注释
梁台:南朝梁的禁城。望赊:望得远。白水: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后用作誓词,表示信守不移。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寒露节气诗。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题中“怅然”二字,贯穿全诗,使得晚秋之景,更加萧索、凄清、陡峭。“晚景”实指傍晚之景,也暗含诗人晚年之景。“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写得极其俊美,清新脱俗,充满诗情画意,俨然成为赞美大自然的歌手。气引寒露,光收晚霞,既自然又生动,带出寒露的天气情况与无限诗意。且以“晚霞”对“寒露”,极其工稳,露水清寒,晚霞绚烂,别有韵味。“楚客”,既是说自己作客楚地,又带出了屈原、宋玉等楚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亦应抵伤春,屈宋当年并楚臣。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诗人之惆怅,正是从此中来。
“秋悲动”,一到秋天悲伤就开始了。正如刘禹锡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梁台”,南朝梁的禁城。“望赊”,就是望远,“夕望赊”,就是夕阳下望着遥远的南朝梁的禁城。“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这两句纯写景,却写得别致俏丽。寒露节气,梧桐才刚刚开始凋零飘落,而山桂花也即将绽放了。山桂由于天气原因,要比山下的桂花来得晚。这两句表面上写景,其实也正想表达秋天还很美,要珍惜眼前不多的秋光。“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华。”诗人看到秋景尚在,不禁放声高歌,此时诗人心情已经由开始的惆怅转而为昂扬。然而,一看到清丽之景“绿池华”,而不见人,又忧伤起来,故而以一“空”字相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放声高歌而无人欣赏,何其寂寥哉?美好的秋景,无人一起欣赏,何其寂寞哉!这样一来,“惆怅”二字就又落到了实处。景色越美,人越孤独。这就是诗人“惆怅”的来源。
美好的秋天,即将过去,而惜秋者何其少哉?正如苏轼所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除了知音难觅之外,结合诗人三度为宰相,后年高被贬,望朝廷而不得,可知其亦有满腔抱负无从施展的惆怅。长歌的是满腹才华,可惜再也无人倾听,只能空自对着绿池长歌。纵览全诗,诗人寓身世之悲与季节之悲于一体,延续了屈宋悲秋的传统,意境开阔,感慨遂深,对仗工巧,格调高雅,沉稳深刻,含蓄蕴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为寒露节气中的名篇佳作。
作者:严勇,文学硕士。曾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发诗评百余篇。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随笔集《风韵泰州》。发表文章千余篇。现为报社编辑。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
新朋友遇到是缘分,▼点下下方“关注”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