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浓一首词,范仲淹惊艳开篇,催泪落笔,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时光,犹如白驹奔腾过隙缝,一眨眼间,秋天已然降临。
一片秋叶可成歌,感悟生命之美好;
一段诗词遍寻思,道出世事之沧桑。
秋风清,木叶落,蝉声绝,天地间一片萧瑟。
这个季节,酷暑未尽,但却已透露出叶落知秋的征兆。尽管绿叶依然婆娑,秋风轻轻吹拂,这时正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时光。
自古以来,每当秋季降临,无数文人墨客都会为之感怀吟咏。有些人因为大地的凋零而感到忧伤,有些人因时光的匆匆而感到慨叹。当然,也不乏像刘禹锡那样积极开朗的歌颂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则说秋胜春朝。”
然而,除了这些情感丰富的文人,还有那些守卫边关的勇士,当他们的使命与广袤秋野相交融,就会在范仲淹笔下展现出绚丽的光彩。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公元1040,那时的北宋可谓是一个爱好文弱的时代,战事频繁,尤其在面对擅长骑射的西夏时,表现得颇为脆弱。国家陷入危难之际,终于,朝廷不得不召回了备受期望的范仲淹,将重任托付给了他。
范仲淹,已经过了五十的年纪,但在国难当头之际,他毫不犹豫,亲自到前线,多次率领军队击退敌人。他不仅巩固了西北战线,更因此声名大噪。当时在西北边陲,常常传唱着一句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五十年的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内心仍然燃烧着年轻时的斗志和冲劲。
他紧握着缰绳,策马下山,扬鞭向着前方,向着那遥远的草原驰骋。风呼啸着从他耳边掠过,而范仲淹的内心涌动着豪迈之情。
在面对敌人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冲锋陷阵,捍卫着国家的疆土。然而,当四周无人的时候,他也会停下马,捡起一片秋叶,仔细地玩味着。
那片秋叶宛如他的赤子之心,纯净、简单,坚定无比。守望、守候、守护,这不仅仅是对边塞的誓言,更是对他内心的承诺,对家国的忠诚。
范仲淹的词如同烈火,将他那一腔热血化作了千古绝唱。时光匆匆流逝,但那颗赤子之心永远不会消失。
在那段时间里,镇守边疆的范仲淹深感多年的军旅生活,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秋词,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在词中的上片,他着重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句词语既开阔又高远,仿佛让人置身于广袤无垠之地。
在高空中,蓝色的天空如同一片碧云朵朵;而地面上,金黄的落叶飘零。无边的秋景连绵不绝,融入了江海之中,形成了一层带着些许寒意的蓝色烟雾。
这首词一开始就勾勒出一幅广袤而遥远的秋景画面,从天空延伸到大地,从近处伸展到远处。烟雾原本是无色的,但因融入了碧蓝的天空,变得略带青翠,不经意间呈现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视觉震撼。
紧接着,词人以借景抒情的手法,描述了山脉在斜阳的映照下,天空与江水相交融的壮丽景象。远处的山峰在夕阳的余晖中若隐若现,天空与江水连为一体。而那无边无际、不问人情的芳草则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这一幕,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离别之情。
自古以来,芳草常常被赋予离愁别绪的象征,它遍布山山水水,与故土遥相呼应,往往勾起游子们思乡之情。但芳草却似乎对这些情感视而不见,显得格外冷漠。
因此,词人只能借着词语,将内心的忧愁倾诉出来。他深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排遣:“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思念之情越发浓烈,夜晚总是难以入眠,好梦难觅。
于是,在每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他常常登高望向明亮的月光下,独自依靠栏杆,将杯中的苦酒一杯杯饮尽,化作滚滚的相思之泪:“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遥远的群山,仿佛梦幻的海市蜃楼,在天际若隐若现。脚下的沙土伸展到远方,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风吹过,草地起伏如涟漪一般,连绵不绝。
这片苍茫的草原似乎没有尽头,仿佛永无边际。离乡背井的游子,日夜盼望的只是抵达旅程的终点。然而,他明白道路是无止境的,只能不断向前。
夜深了,月色如水,洒在游子的帐篷上。他独自登上高台,倚栏杆凝视着故乡。肩上的重担就像琵琶的琴弦,弹奏出哀伤的旋律。明亮的月光高悬,似乎要将他的思念送到故乡的那一端。
嘴边的酒也无法冲淡内心的苦涩。漫漫的旅途中,他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因为终点就在地平线上,那里有故土,有等待着他归来的亲人。
苍茫的秋景展现在眼前,如此辽阔而浩瀚。这苍茫的景象既令人敬畏,也勾起了一丝愁绪。然而,四周的金色稻田在风中起伏,预示着丰收的欢乐。秋风轻抚,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行者不禁露出满足的微笑。
他明白,远方有人在期待他的归来。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他心中充满了勇气。在这美好的秋日,他决定不再忧虑,只感恩生命的美好。
秋风送着他前行,而希望的光芒在天边闪烁,引领着他前进的道路。
人生是多面的,顺应自然的律动与感受到的离愁别绪并不矛盾。这正是情感的多彩表达,塑造了我们丰富多样的人间烟火。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