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与范仲淹:一体两面
作者:郑丽莉
探春是《红楼梦》中极为出彩的一个角色,她有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却没有其自私狠毒;她有林黛玉的文才精华,却没有其伤春悲秋;她有薛宝钗的志存高远,却没有其“山中高士”般令人望而远之的清冷。探春睿智、勇敢、富有担当,与范仲淹一样,是一名实干家,而比较一下二者的经历,就会发现,探春其实是女版的范仲淹。
一、知身世,矢志向上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们都知道,探春是贾政的庶女,而范仲淹的童年更为坎坷。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是范父的小妾,在他2岁时,范父病亡。由于范父为官清廉,又官职小,俸禄微薄,孤儿寡母无以为生,终于,在范仲淹4岁这年,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给山东长山人朱文瀚,朱文瀚将范仲淹改名为朱说。
朱文瀚是一名好父亲,他并没有因为血缘的原因,轻视小朱说(即范仲淹)。朱家在当地也是小有资产的读书人家,朱文瀚一视同仁,将小朱说和自己的孩子一同送入学宫,接受教育。
继父与母亲的悉心关爱,让范仲淹在自己生命的前二十三年,一直认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直到二十三岁那年,范仲淹见自己的朱氏兄弟们生活浪费奢侈,忍不住屡屡规劝,一名朱氏兄弟被唠叨多了,有些不耐烦,冲了一句:“我们用我们朱家的钱,与你有什么关系?”范仲淹觉得这话奇怪,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自己的身世。自此,范仲淹决定负琴佩剑,外出求学,自立门户。
而《红楼梦》中的探春,自小便养在王夫人身边。虽然她的吃穿用度与嫡出的宁国府的堂妹惜春并无不同,贾母与王夫人也是给予贾府“三春”一样的教导,但想必,贾府的下人们也少不了闲话。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又时不时地出来“表白表白”,更是成为了这些下人们的谈资。府里的飞短流长,同为庶出的姐姐迎春又时不时地遭到下人的欺凌,让探春有了一颗争强的心,与范仲淹一样,她勤学女红与诗书,充实自己的力量,力图让出身不再成为自己的软肋。
二、寒窗苦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范仲淹进入学堂,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有时,他发困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因为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为此,他只在前一天晚上,量好米,煮好稠粥,待天明,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2块食用,这就是成语的“划粥断齑”的来由。
范仲淹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划粥断齑”的典故,也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有苍劲悲凉的“人不寐,将军白发佂夫泪”(《渔家傲.秋思》),有婉约柔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更有与白居易的《卖炭翁》齐名的《江上渔者》。
而探春,也渐渐令人惊艳。她女红了得,给宝玉做的鞋子,让贾政一见就难忘,贾政虽然是在批评这双鞋子太过精致,是“虚耗人力,作践绫罗”,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探春针线活的出众。她书法不错,在元春省亲时,专门让其誊写宝玉和姐妹们的诗词。至于文章,探春为了发起诗社写的信,就可以窥见其文才:这篇二百余字的书信,引经据典,文辞典雅,既有“棹雪而来”、“扫花以待”的魏晋风骨,更有“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的巾帼豪情。
贫寒的生活没有磨灭范仲淹兼济天下的志向,而深闺同样锁不住探春的抱负,在宋朝的国土和贾府的大观园,一场改革在悄悄酝酿。
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改革者
北宋到了仁宗朝庆历年间,虽然经济繁荣,然而社会危机也在蛰伏。
国内,因为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加上土地兼并,民生更加凋敝,“贫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对外,辽国和西夏各在北方、西北边陲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
庆历三年,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改革措施,同年,在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开始推行庆历新政。
而在一片花团锦簇下,贾府也面临着深层危机:生齿日繁,入不敷出。探春每每用心观察,也忧虑其中,她关心着家族的命运,在赖家吃酒时,独独探春关注到赖家的花园是承包出去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凤姐生病,与李纨、宝钗一起暂理大观园时,探春率先提出蠲免少爷的纸笔点心钱、小姐们的脂粉钱,避免重复支出。随后,更是提出把大观园的竹林、池塘等承包给婆子们,为大观园“开源”。
“古来圣贤皆寂寞”,改革总会触动旧有阶层的利益,最终,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不过一年,便宣告失败;而探春的大观园改革,也没能拯救家族,贾家还是出现了“抄检大观园”的衰音。
但是,谁能够否认范仲淹和探春呢?范仲淹在庆历四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与范仲淹一起流芳后世;而探春,也担得起曹公“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的评语,迎来“日边红杏倚云栽”的幸福的后半生……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