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中秋月
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的中秋节日。说到中秋,不能不提月亮,据说在一年十二个月中,中秋的月亮是最大、最明,最圆的。因此,自古就有众多的文人骚客以月为题,写下了许多赞月、叹月的华丽诗章。中秋之后,季节由凉爽逐渐变为寒冷,草木也由繁茂到衰败、枯萎,所以古人咏月多表现悲凉之意,或是离愁别绪。中秋时节,圆月盈满,诗人们三五成群,饮酒赏月,尤其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寄情,也就有了“人是老乡亲,月是故乡明“的思恋之情,也就有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恋之情,也就有了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游子感叹,更有了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绝唱。而这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是来自苏东坡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苏东坡的这首词,原本是要借咏月来表达对一母同胞的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是借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来抒发自己遭遇仕途不公时的豁达心态,从而把这种复杂的兄弟之情以及人生的感怀,借中秋明月抒写出来。但苏东坡的中秋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却为后人带来了诸多的沉思与联想。倘若诗人只是借月咏叹兄弟之情便也罢了,但“不应有恨”的觉醒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悟,则把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拉伸出对人生的思考,这就显得难能可贵,尤其是对“此事古难全”的自然感叹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祝愿,我们丝毫看不出苏东坡在政治仕途失意,亲生兄弟又生别离的双重压力下的悲凉与凄惨,相反,却是“不应有恨”的劝勉与“千里共婵娟”的圆满与美好。这其中,既有道家“清净无为”的超俗元素在里面,也有佛家的“放下既是解脱”的禅意在里面。中秋对月,官场失意,兄弟别离,似乎应该有抑郁惆怅之感在心里,但我们诵读这首词时,却感觉不到这样失意的不幸与别离的愁绪,却是一个有志向,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无论身处何境何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叩问。这种对人生思考的命题,本应该是哲学的范畴,但苏东坡却借中秋咏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来展示中秋月夜月色的美好,人心的美好,兄弟之情的美好,官场失意的美好,让我们体会到的不是空泛的教导,而是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丰富的感情色彩。
这种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将人世间情与理的矛盾,用以理遣情的方式,以美好洒脱的语言,劝勉自己和世间所有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人活着,就不要脱离现实,不要妄想超脱,而应积极面对,自己消化掉自己的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而以健康向上的美好理念,来为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寻找到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那方净土。这是诗人月色与酒色里的诗意,也是诗人对欲望与现实的咏叹,这也是自我思想的解放和自我思考的觉悟。诗人把这种人生感悟,借咏月表达出来,使这首诗词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这首词才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称赞的咏月名作,千古绝唱。
的确,中秋明月的圆满,寄托了人世间的千般愁绪,万般风情。人间烟火,别离常态,但莫过于兄弟之情最难割舍。因为这是骨肉之情,但有割舍,撕心裂肺,而现实的残酷便是骨肉分离,又恰在自己政治仕途失意之时,怎么办?如果一味沉浸于这种痛苦之中,人生怎么会有前方?只能是面对现实,接受它的同时,自己的心结更需自己来解。凡事自己想明白,才是真正的明白,就像这世间的自然万物,有荣有枯,有盛有衰,有生有死,就如这中秋的月亮,有晴有阴,有圆有缺,兄弟情也好,官场的得意与失意也好,有分别就有团聚,相聚是团圆,是喜悦,是和合的圆满;分别是离愁的别绪,是圆缺的遗憾,人生怎么可能永远是中秋明月般的圆满与美好呢?想想自己的仕途不也是一样的吗?在朝廷做官时可以很威风、很得意,认为自己可以一展雄风,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可结果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被贬到远离朝堂的地方做了地方官。恰又在中秋时节,不能与骨肉兄弟团圆相聚,联想起来真的是万千思绪悲从心生,愁从眉起。可转念一想,自古以来这世间也都是风雨无常,而这轮天上的中秋月不也是有阴晴圆缺的时候吗?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苏东坡明白了自身经历的荣辱和世间万物的盛衰,竟是如此的相象,诗人便在这一瞬间顿大彻大悟,让自己明白了人的命运与自然万物的命运都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因此才能相向而生,因此才能和谐共生。于是也就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也就有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洒脱。原来人与自然是一样的啊,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有欢乐就有悲伤,有分别就有团聚。这种自然规律是人类无法掌控的。认识了这个规律便会明白,人们唯一能掌控的便是自己的内在情绪,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也就解开了为人之亲为兄之情的无奈之结,内心也便坦然了,所有的愁绪也都消化于无形。内心因有这样的知觉知悟而释然一切,也就真的在自己想开之后把一切都放下,也就可以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激情之问,也就有了饮酒咏月时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洒脱,也就有了“不应有恨”的醒悟,也就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式的觉悟,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和向往。
诗人的这种觉悟,表现在对自己政治仕途命运的认可:内心虽然有恨,但同样也明白,自己无论在什么地方做官,只要内心坦然有担当,有信念,有理想,有抱负,一样可以建功立业。这种自我解脱式的劝勉,可以理解为诗人觉醒后的觉悟,也是觉悟后的一种升华。这无疑让这首《中秋月·水调歌头》所蕴含的哲理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呈现,这就是诗人内心真正境界的体现,也是诗人超越平凡的与众不同。诗人的这种内心世界所呈现的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所带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人们可以从诗人的诗句中找到属于自己人生态度的标准与答案。苏东坡的中秋望月一问,又自言自答,让我们不仅仅是沉浸于诗歌的美好和圆满,更有人生灵魂的拷问与求证。究竟人生何求?我相信每一位喜欢苏东坡《中秋月·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朋友,都会在中秋夜的月圆之时,于诗歌中于人生中找到自己那枚心意的月亮。(作者 仓 超)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