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亡房”指的是什么,俗语“房屋坐空亡,家败人也亡”有理吗?
<<·——前言——·>>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这是李白当年被流放,途经黄鹤楼所写的诗句,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其实不只是李白,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家乡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依赖。
李白
尤其是我们农村人。
“房屋坐空亡,家败人也亡”。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这个老话,但它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什么叫“房屋没了,家也败了?”
“空亡房”指的究竟是什么?
这句俗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就现在来看,它还有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其中奥秘!
<<·——老话中的“空亡”指什么,何为“空亡房”?——·>>
说起这个,或许我们就需要谈谈一门神奇的学问——风水学。
“空亡”,顾名思义就是空空,没有的意思,而在风水学说中,它是一种术语称谓。
其中它又分“大空亡”和“小空亡”。
至于什么是“大、小空亡”?且听我细细道来。
很久以前,由于没有科技支撑,所以人们很难辨别方位。
彼时大家想到一种办法,那就是借助太阳,通过“立竿见影”的方式来辨别方向。
“立竿见影”
最终,他们将其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然后,古人又根据方位角再分出“四偶方”,也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等方位。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人将以上方位与我国最早的推算之术“八卦”融合,形成坎卦,位居正北方;震卦,位居东方;巽卦,位居东南方;乾卦,位居西北方等等。
每个方位角度数为45,正好是360度,整一圈。而褂与褂之间的交汇处,就是“大空亡”。
虽然知道一些方位,但为了更准确把握它,人们便又将每个方位划分为3个小方位。
这些小方位为15度,分别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
就此,八大方位变为24个小方位。
人们将24小方位称作“二十四山”,而山与山交汇处就是“小空亡”。
24山
至于“空亡房”,指的就是在“大空亡”和“小空亡”线上建造的房子。
古人认为,如果将房子建造在“空亡”线上,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大空亡”线。
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
<<·——“房屋坐空亡,家败人也亡”的深刻含义——·>>
众所周知,我们位于北半球,所以通常情况下阳光是从南照射过来。
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我国房屋建造大多是坐北朝南。
而在风水学中,坐北朝南的房子一共分为三类。
一类是子山午向(正南正北朝向);一类则是坐壬朝丙;还有一类是坐癸朝丁。
这三种虽然都属坐北朝南,但也有些许不同。
在古代,子山午向一般被官家占用,而坐壬朝丙,坐癸朝丁则为百姓所用。
但无论是官家房屋走向,还是民间房屋,古人都认为,它们接收了八卦中的“离位”火气。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在小空亡线上接收到的气很少,所以,有了“小空亡”对房子影响不大的说法。
而“大空亡”则不是这样,毕竟它是褂与褂之间的交界处,而每一褂又代表不同的气息。
古人觉得,房子建在“大空亡”线上,意味着该房屋就要接收两种不同的气流,这很有可能导致屋里的气不顺。
老话说,“气顺,人顺;气不顺,则人不顺”,人不顺代表着什么?
或许我们的财运和健康都将受到影响,所以才有“房屋坐空亡,家败人也亡”的说法。不仅如此,那些古人还觉得,如果遇到这类情况,房屋就需拆除重建了。
当然,每个地区风俗各有不同,我说的这些也只是参考罢了。
相信一些人看到这里,会觉得这都是迷信,并不科学。
那么,“房屋坐空亡,家败人也亡”这句话究竟是否有理呢?
<<·——是否有道理?——·>>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一些专家也曾给出说法。
有人说,风水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历史,它是集合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学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理论。
并且很少人知道,在一些国人想要放弃它时,一位外国人却在2006年计划将其申遗,好在被我们古建筑学家成功阻止。
古建筑学家
了解到外国人的想法,我们还能说,风水是迷信吗?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风水”在古代被称作“堪舆”,“地理”。
因此,我们说它是中国传统地理也不为过。风水学是通过实践所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文化结晶。
不仅如此,就连一位科学界权威,英国学者也说过:“古代风水是准科学,是中国传统古代的景观建筑学,它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
当然,他们说的是传统风水。
对于“房屋坐空亡,家败人也亡”,我觉得应该采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它。
世间万物是复杂的,影响人和住房的因素也有很多,我们不能仅凭“空亡”来判断房屋未来的走势。在我看来,这句话过于绝对了。
但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老话没有一定的道理。
记得有句俗语:“宜居立向,慎避空亡”?虽然它比较含蓄,却也在提醒我们,在选房屋位置时,适当规避“空亡”。
诗人刘禹锡也曾写道:“画时应遇空亡日,卖处难逢识别人。”此话是指“空亡日”那天运势变差了,卖画的时候,很难卖给有缘人。
不得不说,虽然这些俗话都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也是古人凝聚的智慧结晶。
总之对待它们,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不盲目追捧,也不一味否定,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