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向着井冈山前进
(一)
10月3日,脱胎换骨的工农革命军从三湾出发。
出发前,毛泽东向部队宣布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
这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最初版本。
部队当天便抵达了宁冈县古城。
当晚,毛泽东便在古城书院主持召开扩大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前委委员、营以上干部、宁冈县委成员以及袁文才部的代表陈慕平。会议历时两天,史称“古城会议”。
(会议会址:联奎书院)
会议的主题很明确,工农革命军如何在井冈山“安家”?
能否顺利立足井冈山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地方武装。
有读者可能会奇怪了,前文不是说了袁、王部队是我党的地方武装吗?这还用郑重开会商量如何去对待他们吗?同属我党阵营,这难道不是一次胜利的同志会师吗?
这就需要介绍一下袁文才、王佐二人的斗争史了。
袁文才是宁冈本地人,接受过中学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早年参加过“绿林”的马刀队反抗地主的压迫。1926年,正逢大革命高潮时期,袁文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
王佐是江西遂川人,早年当过裁缝,种过地,同袁文才是把兄弟,因不堪地主土豪压迫而上山,后来受大革命影响,将所部改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
两人在井冈山上各自带领了上百人的武装,相互呼应,将斗争矛头指向地主老财,对贫苦农民多有爱护,所以在当地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1927年7月,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中共永新县县委联合永新、永福、宁冈、莲花四县农民武装力量,发动“永新暴动”。
袁文才、王佐带领的宁冈县农民武装正是其中的主力军,暴动队伍攻克永新县城,组成赣西农民自卫军,王佐、袁文才被任命为自卫军的副总指挥。
在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赣西农民自卫军被击溃,袁文才、王佐带领一批农民武装和几十名党员退回井冈山,为党保留下许多革命的火种。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袁、王二人有过“绿林”经历,也受到过大革命的影响,是劫富济贫的“好汉”,是当地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代表性人物,这是二人身上革命的一面。
不过,正因为曾经的绿林经历,让袁、王二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带有绿林色彩,他们看到工农革命军的到来,第一反应是担心自己会被“火并山寨”。
这种绿林思想在袁文才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毛委员: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接大鹏。贵军驰骋革命,请另择坦途。”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虽然袁、王参加过大革命,袁文才本人还是党员,但他们身上的绿林色彩比较严重,并不认为自己是党领导下的军队。
在袁、王等本土武装的猜忌下,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显然并不是那么顺理成章。
(二)
关于对袁、王部队应采取什么方针的问题,在古城会议上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参会的同志后来回忆到:
“对他们到底持什么态度?
当时不少人主张用武力消灭他们,毛泽东同志却不同意。
他说:谈何容易,你们太狭隘了,度量太小了。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着呢,历史上有哪个朝代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的?我们要团结改造他们,把三山五岳联合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就拿我们没有办法。
何况,他们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很深,虽然有地方主义、'绿林’习气等缺点,但是可以教育改造的。我们不能采取旧军阀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办法。
现在的形势逼迫他们要革命,要靠近我们,因此,此时绝不可以动武,应该主动搞好关系,积极争取他们革命,并通过他们团结井冈山的广大群众。”
当我读到这段材料时,心里自然浮现出一个词——“格局”。
何谓“格局”?
以一隅谋全局,看的是现在,想的是未来。
透过袁、王部队这一二百人,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山五岳的朋友”,如何对待袁、王部队,这是一个政策问题,决定着未来的方针政策和人心得失,所以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党领导下的军队。
当然,还有必须要考虑的现实因素。
袁、王部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扎根井冈山区多年,在当地有着相当的社会基础,得到许多群众的拥护。此外,他们虽然存在一些弱点,但身上也有革命的一面。
这些因素一起促成古城会议的最后结果——对袁、王部队实行团结和改造。
(三)
团结的方针已经定下,那么又该怎么样去说服和争取这两支部队呢?
毛泽东经过思考之后,决定先从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袁文才入手,再通过他去做王佐的工作。
古城会议结束后,袁文才的代表陈慕平返程,将毛泽东想与袁文才面谈的消息带给袁文才,地点定在了宁冈大仓村。
绿林”好汉“通常是好面子又多猜疑,袁文才不能不去,又担心是鸿门宴,于是提前在大仓村埋伏了二十多人枪。
没想到毛泽东只带了几个人来,甚至毛泽东本人都没有带枪。这一举动,让袁文才感受到了毛泽东会谈的诚意。更让袁文才没想到的是,毛泽东在会谈结束后当场宣布要送给他们一百支枪。
袁文才吃惊之余,也非常感动,向毛泽东表示一定竭力帮助工农革命军解决各种困难,随即回赠工农革命军六百银元,并且同意工农革命军在茅坪村建立后方医院和留守处,答应上山做王佐的工作。
袁文才作出如此大的让步是有原因的。
此前在与袁文才代表接触的过程中,毛泽东知道了绿林武装最看重枪,人可以少,枪不能少,袁部有一百五六十人,只有六十支枪。而此时的工农革命军,因为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所以是枪比人多。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便决定送给袁部一百支枪,以便投石问路。
在10月6日的大仓会面中,工农革命军取得了袁文才的信任,开启了双方的初步合作。
(四)
当然,猜疑不是一次见面会谈就能全部化解的。
袁文才只是接收了工农革命军的伤员和留守人员,但不愿意让工农革命军的主力上山;王佐的态度尚不明朗。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还需要一些时间。
(小井医院旧址)
因此,毛泽东决定革命军先在井冈山周围诸县盘旋打游击,熟悉周围情况,探听其他起义军的消息,把部队医院和留守处设在袁文才处。
不久之后,应袁文才、王佐的要求,毛泽东派党员干部进驻袁、王部队中,帮助他们进行军事和政治上的训练(练兵)。就这样,双方部队的关系一天天密切起来。
(宁冈大陇村 改造袁文才部队的地方)
很快,工农革命军主力上山的契机到来,虽然代价有些大。
10月中旬,湘军来袭,工农革命军决定分两路撤退,到井冈山上再会合,毛泽东率一部人马沿湘赣边界开始进行游击,于10月22日进入遂川县境内。
10月23日清晨,正在宿营的工农革命军突遭遂川县地主武装“靖卫团”的袭击,部队被打散,毛泽东带领部分人员撤退,一直跑到井冈山南麓,狼狈万分。
罗荣桓当时正跟在毛泽东身边,后来他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大家又饥又饿,无精打采,稀稀落落地散坐在地上。几个战士带着钱从老百姓家里找来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毛泽东和大家一起用手抓饭吃。
饭后,毛泽东站起来,朝着中间空地迈几步,双脚并拢,身体笔直,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连长喊口令!’
这种坚强、镇定、大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指战员,他们一个个提着枪站起来,列队向排头看齐。”
又一次濒临崩溃而不散,虽然这支部队战斗力依然孱弱,但已经诞生出坚韧的军魂。
毛泽东带领一部分队伍继续向井冈山转移,王佐派人接应他们上山。
上山之前,毛泽东给部队进行动员,宣布了部队的三项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
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部队上山到达大井村,因纪律严明的表现,受到王佐所部的热情欢迎。
11月初,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上的茅坪村,开始创建以宁冈为大本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至此,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千里,历经万难,终于把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插到了井冈山上。
【胖母说】
毛泽东此时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但到底能不能成功还需要继续探索……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