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太监中的天花板
846396

太监中的天花板

新用户36578gXR新用户36578gXR2024-02-02 14:07:180

01

魏忠贤原本是一个混混,年幼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虽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日子纯属是过一天算一天。

看魏忠贤未进宫之前的经历,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有些相似,虽然没什么能力,但因为常年生活在市井之间,懂得了察言观色,精通于阿谀奉承,这样才能让自己生存下来。

赌博最终让魏忠贤无路可走,他想到了净身当太监。从今天回看历史,很多人会认为当太监显然是一个很坏的选择,但在明朝,当太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非净身就能当上太监。因为生活困难的人太多,很多人私自净身,想要进宫当太监,这样至少不会饿死。由于私自净身的人太多,明朝不得不多次发文禁止。

以罪自宫者,枷项一月,杖一百。《明宪宗实录》

魏忠贤运气不错,认识宫中的一太监,所以自我阉割之后,得以进了宫。

进宫之后,他在太监孙暹手下办事,因为魏忠贤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巴结上司,被孙暹安排在甲字库当差。所谓甲字库,就是宫内贮藏布匹、颜料等物的仓库,这些物资都是浙江等省每年向国家输送的。很显然,这个差事油水不少,魏忠贤也得以捞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不久,魏忠贤又巴结上了魏朝,这个魏朝是大太监王安的下属。能说会道的魏忠贤很快就和魏朝拜了把子,魏朝也多次向王安推荐魏忠贤。魏朝有个对食叫客巴巴,所谓对食,就是宫中女子和太监结成名义夫妻,而这个客巴巴是朱由校(未来的天启帝)的乳母。魏朝既要侍奉王安,又要侍奉朱由校,无暇顾及客氏,魏忠贤便乘虚而入,和客巴巴勾搭上了。魏朝发现之后,与魏忠贤起了矛盾,朱由校就让客巴巴自己选择,客巴巴选择了魏忠贤,魏忠贤也就取代了魏朝的位置。

02

天启帝即位之后,客巴巴作为天启帝的乳母,身份日益显贵,这给魏忠贤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魏忠贤很快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在客巴巴的帮助下,扳倒了大太监王安。

秉笔太监是干什么的呢?

当时官员给皇帝的上疏到了之后,先由内阁成员们查阅,内阁成员读过之后,就拟好一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这就是“票拟”。内阁送上来需要审批的文书很多,皇帝需要在翻阅之后用红笔进行批示,这被称之为“批红”。

内阁送上来的文书太多了,皇帝也忙不过来。所以,皇帝逐渐就开始让一些太监来帮忙,让太监们按照皇帝的口述或者内阁的票拟进行“批红”,这些太监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秉笔太监也不只有一人,而是由数人组成。很显然,秉笔太监的权力很大。因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核心方式。“批红”完成之后,还需要掌印太监进行审核。掌印太监掌管着印玺,秉笔太监的“批红”,他是要查验的,如果没问题,他才会使用印章。

当时的掌印太监王体乾职位本在魏忠贤之上,但见魏忠贤权势如此之大,所以强烈要求自己居于魏忠贤之下,成为魏忠贤的心腹。

魏忠贤只掌握司礼监还不够,他又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东厂和锦衣卫都属于皇帝掌握的特权监察机构,只对皇帝负责,可以任意拘捕、审查官员,甚至皇亲国戚。

03

朝中的文官们对于魏忠贤权势扩张十分警惕,不断有人上疏天启帝进行劝谏,但天启帝全部予以无视。

这种劝谏是一波接着一波,并不会因为天启帝袒护魏忠贤而结束。

文官们自有其逻辑,作为大明的官员,他们的责任之一就是提醒皇帝走上正道,远离奸险之徒。

我们会有一个疑问,都知道魏忠贤是一个小人,为什么天启帝会那么的袒护他呢?天启帝不过20岁左右一个年轻人,文官们上疏动不动就文绉绉地讲一大堆大道理,天启帝本就读书不多,哪里爱听。而魏忠贤和客巴巴长期在他身边伺候着他,照顾他,你说他爱听谁的?

文官集团与魏忠贤矛盾的彻底激化,来自于杨涟的弹劾。杨涟在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24条大罪,任何一条成立,魏忠贤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当时文官们的普遍意见是:魏忠贤这次在劫难逃。

魏忠贤收到奏疏,也是吓了一身冷汗,赶紧跑到天启帝面前一阵痛哭,声泪俱下。而天启皇帝周边的一些小太监们都纷纷给魏忠贤说好话,诉说着魏忠贤的劳苦功高,客氏也适时跟天启帝讲魏忠贤是被冤枉的。天启帝整个被魏忠贤的势力所包围起来。他能够感受到的就是,身边所有人都在给魏忠贤说好话。

第二天,杨涟受到了天启帝在诏书中的严厉训斥。

杨涟等人满心期待等着天启帝上朝之后,在朝堂上当面给天启帝汇报魏忠贤等人的罪行。但魏忠贤哪能给他这个机会,一连三天以各种理由让天启帝罢朝。

杨涟想用一封奏疏扳倒魏忠贤,未免太过天真,他甚至连天启帝的面都没有见到,又怎么能成功呢?而

即便他见到天启帝,他的话天启帝能相信吗?

杨涟上疏之后,那些东林官员们纷纷声援,都上疏支持杨涟,但天启帝都已经听不进去了。

当我们回看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杨涟为了扳倒魏忠贤,在奏疏中多有夸张之处,其中很多确实是魏忠贤的罪状,但有一部分也并非魏忠贤可以完成的,是皇帝和朝廷的决策,这就引起了天启帝的反感。天启帝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文官真是坏透了,尽是些胡说八道之言。

朝臣和太监的斗争,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就是太监与皇帝的情感纽带。魏忠贤比天启帝大40多岁,对其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常伴其左右,有求必应,天启逐渐对魏忠贤产生了信任和依赖,这种信任和依赖是大量时间堆积起来的,杨涟等人与皇帝相处的时间才多久,皇帝能不能叫出每个大臣的名字都成问题。

朝臣想要用国法和祖训来扳倒魏忠贤,而魏忠贤用情感纽带来影响皇帝,国法、祖训与感情纽带的对决,很显然是感情纽带威力更大。

04

杨涟的结局是被下狱,死于狱中,这意味着文官集团的大溃败,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吏部侍郎陈于廷以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前后数十人被魏忠贤或免职,或杀。而文官集团开始分裂,一部分人则选择归顺于魏忠贤,徐兆魁、王绍徽、乔应甲、徐绍吉、阮大铖、崔呈秀等一大批官员开始对魏忠贤马首是瞻。

魏忠贤虽然胜利,但他要把现有的一切做成铁案,遂有了下《三朝要典》。

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初十,给事中霍维华上疏数千字,抨击刘一璟、韩炉、孙慎行、张问达、周嘉谟、王之采、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等人,全盘推翻“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结论,以达到维护魏忠贤的目的,为魏忠贤所做的一切提供理论依据。

很显然,《三朝要典》的想法是投靠魏忠贤的文官集团所炮制出来的,只有他们才有这个能力来做这个事。

魏忠贤在此之后,开始接受各级官员的个人崇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他在官职上已经到顶了,需要其他一些地方提升地位。很多谄媚的官员开始为其修建生祠,这些生祠有些修在凤阳祖陵,有些修在孔庙附近。甚至有人建议把魏忠贤的雕像放进孔庙,和孔子一起接受学子们的祭拜,幸亏有人说,那这样皇帝拜孔子的时候,那是不是也在拜魏忠贤,这个方案才作罢。

05

魏忠贤获取政权的时间并不长,天启帝一共在位7年,魏忠贤真正掌握朝政不过3年时间,在崇祯帝继位之后,魏忠贤迅速垮台。

魏忠贤不是权势滔天,跟随者众多吗,为何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这一切都灰飞烟灭呢?

在明朝,文官集团对于皇权的认同远超以前各个朝代,这是历朝历代加强中央集权之后的结果。魏忠贤虽然权势滔天,但他毕竟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所以,皇帝要治理他的时候,他根本翻不起一点点浪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