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他这样写了,也这样做了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那年秋天,年迈的张籍一人客居洛阳。秋风无形又无情,吹得红叶片片摇落,吹起诗人鬓角的白发。
他干瘦的手臂提笔,想要写封家书询问家中老小身体是否无恙。又害怕自己即使知道了家中窘迫却也无计可施,只好又放下了笔。
年近半百还独自漂泊在外的诗人啊,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将自己心中浓浓的乡思都说尽?捎信的人马上就要上路了,张籍又急匆匆地再打开信看看,惟恐自己少写了一句话,就不能将这思念送到家中。
这首我们耳闻能祥的《秋思》写出了宦游在外的张籍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但我们不知道的是,《秋思》只是张籍漂泊人生中的一个小小剪影,这位孤独的诗人一生都在行走,称得上是“耳濡目染古今绝学,亲眼目睹天下悲喜”。
壹
公元766年左右,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一个男孩出生了,他被起名为张籍。
韩愈曾写过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题目中的“张十八员外”指的正是在家族里同辈兄弟中排行第十八的张籍,家中贫寒,又子嗣众多,对于想要读书的张籍来说,命运只给了他一条可以走的路,那就是离开家,去外面求学。就这样,年仅十一岁的小张籍孤身一人来到了魏州学诗。魏州的这十年,张籍寒窗苦读,结识了同样家中贫寒、同样孤身在外求学的王建。张籍与王建都极其擅长写乐府诗,诗中反映了中唐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所以后世也称他们二人为“张王乐府”。
读了整整十年书,张籍觉得自己学有所成,便前往京城,想要谋个一官半职。可命运仿佛就是不想给张籍一个安稳的生活。
明明拥有一身才华,却因地位低下,无人愿意引荐,所以兜兜转转几年,张籍的功名还是没个着落。
好在张籍在多年的贫苦生活中,学会了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打压。于是,他选择四处漂泊,用脚去丈量世界,用眼去看民间百态。
他来到江南,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就写下“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他看到来河边放牛的牧童,就写下“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他看到战争频发,使得百姓徭役加重生活苦不堪言,就写下了“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即使自己遭遇了社会的不公,郁郁难得志,但是张籍依然能够用自己慈悲的双眼去看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们的生活百态。贰
也许是张籍的乐观和勤奋为他带来了好运,在他三十岁那年,他碰到了他一生中的贵人,孟郊。
同样在官场上屡屡受挫的孟郊,十分赏识这位有学识又性情潇洒的年轻人,就将张籍引荐给了文坛领袖韩愈。
韩愈为人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时,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都愿意真诚相待。他对于张籍的才华十分认可,不仅劝张籍不要灰心,还收了张籍为徒,亲自传授自己的学识给张籍。
第二年,韩愈作为汴州进士的考官,举荐了张籍,加上张籍自己的实力,他终于成功地考上了进士,这一年张籍三十三岁。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成果了!终于可以为官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一切都好像在朝着美好的方向进展,但好运不知何时又偷偷离开了,张籍接下去要面对的并不是前途似锦的为官之路,而是母亲病丧的消息,自此时起,张籍在家守孝三年。
三年又三年,整整过去了六年,皇帝才终于想起来张籍这个小人物,将他调补太常寺太祝。这是一个九品小官,薪水微薄,每天烧烧香,写写诗,而已,这样悠闲又枯燥的生活张籍又过了十年。这十年期间他还患上了眼疾,双眼几近失明,被人称为“穷瞎张太祝”。此时的张籍已经四十多岁了,般样穷困潦倒、看不到希望的日子消耗掉了他所有对于仕途的憧憬,他在诗中这样描写自己:年长身多病,独宜作冷官。
从来闲坐惯,渐觉出门难。
树影新犹薄,池光晚尚寒。
遥闻有花发,骑马暂行看。
——张籍《早春闲游》从前那个热爱四方游历的年轻张籍已经不见了,现在的他体弱多病,常年不出家门,即使听闻远处有早春的花儿开了,也只是骑马去短暂地看一眼,早已失去了欣赏美景的兴致。在这样的生活中,对于张籍来说不幸中的万幸就是与白居易的相识,能够与同道中人一起探讨自己最爱的诗歌,那是他为数不多的快乐。白居易也在诗中写道“独有咏诗张太祝,十年不该改旧官衔”,为好友张籍的遭遇感到惋惜。叁
“命运弄人”这个词,在张籍的身上展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五十多岁那年,好运好像突然光顾了张籍。也许是韩愈的多次举荐,也许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皇帝突然决定重用张籍。
元和十一年(817年),张籍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
长庆元年(821年),张籍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828年),张籍迁国子司业,官职从四品。一路高升的张籍,很快引起了当时在朝廷只手遮天的李师道的注意。李师道凭借着家族势力的雄厚,在山东当军阀,在朝廷当宰相,称得上是割据一方,家财万贯。
他看中了张籍的才华,信心满满地派专人携带古籍、重金去邀请张籍去往山东帮他做事,开出的薪水也比张籍在国子监领的高上好几倍,待遇可以说是一等一的好。可对于人生跌宕起伏的张籍来说,他早已养成了如履薄冰、宠辱不惊的性子。他深知李师道为人心狠狠辣,骄横跋扈,并不是可以相处的人。但又害怕直接拒绝会遭来他的记恨,于是张籍了写了一首诗委婉地拒绝他: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这首诗乍一看好似在诉说男女之情,写的是已婚的女子委婉又坚定的拒绝了一位慕己者,表明了自己要与丈夫共生死的决心。实则张籍写这首诗,正是向李师道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不愿意离开朝廷,去帮他做事,哪怕做出这样的选择将会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一刻,那个青年时期的张籍好像又出现了,即使岁月使他的脊背不再挺拔,使他的双眼不再明亮,但他依然还是曾经那个不畏强权、一身正气的少年。事实证明,他也确实做出了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在他拒绝李师道的三年之后,李师道就因掀起叛乱而被斩杀。而张籍则正好相反,终于过了几年安稳舒心的日子,在朝廷上一展身手,从此名扬天下。这大概就是上天给予这位勇敢者最好的馈赠。肆
据冯贽《云仙散录》记载,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
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听了哈哈大笑。张籍渴望能够像杜甫一样能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色彩,能够负担起国家和民族命运,使诗歌深入地走向现实生活,走向人民。这样不为常人所理解的举动背后,是张籍不畏苦难,行走一生后的唯一夙愿。
作者:迷球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