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始于5800年前,中华民族共祖牛河梁女神像诞生于此时
文/万物君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最新研究成果。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项目组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也即古国时代。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距今约5800年-5200年,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第二阶段距今约5200年-4300年,以黄河下游的焦家遗址和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为代表;第三阶段距今约4300年-3800年,以黄河流域的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为代表。
本文将重点聊下牛河梁遗址的重大发现,以及红山文化的分期和绝对年代。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及建平县境内,由坐落在丘陵山岗上的多处相关联的遗址地点构成。1983年发掘调查时有16处,2010年文物普查时新发现27处,共计43处。占地50平方公里左右。
已编号的16处遗址点集中分布在海拔六百多米的山梁和谷地中。其中,第一遗址点、猪首山和第十三遗址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了牛河梁遗址的中轴线,其它各处遗址点均围绕这条中轴线分布。其中重要遗址有: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金字塔等。
1
考古人员把第一遗址点分成了四个建筑址。女神庙为1号建筑址;其北侧的山台建筑统称为2号建筑址;3号建筑址在女神庙东北80米左右,发现了很多陶筒形器残片,叫陶片窝;4号建筑址是东北一处近80平方米的大房屋基址。第一遗址点4个建筑址分布图
已编号的16处遗址点1983年秋天,1号建筑址女神庙被发现。它南北长25米,东西最宽处9米,窄处2米,再往南边,还有一个单独的小室,总面积约75平方米。因为面积比较小,有人甚至怀疑它不是神庙,而是储存室。然而那个时代,这样的房子已经足够大了,所以它只能是神庙。房屋结构很不规则,像是一个跪坐的人形。主体部分为七室相连的布局,由一主室和若干侧室、前后室组成。为土木结构,墙壁以原木为骨架,经过结扎禾草秸把、敷泥和表面压光处理,然后在上边彩绘以赭红色相间、黄白色交错的三角几何纹、勾连纹图案。就是在这个空间里,发现了轰动全国的女神头像。
有学者复原了女神庙的人像碎片,共计6尊女性个体,中间一尊尺寸最大,故女神庙具有围绕主神的多神崇拜内容。女神庙还有若干动物塑像,可识别的有熊和鹰。祭祀对象以女神为主,动物神应处于从属地位。这些动物不排除是氏族的保护神,当然也有可能是祖先神,毕竟在远古时代以动物为祖先的情况很常见。
女神庙出土泥塑猛禽残件——鹰爪
女神庙出土泥塑人手
女神庙出土泥塑猛禽残件——鹰翅关于女神的性质,一般认为是祖先偶像群,尺寸最大的女神应该是红山文化牛河梁时期的共同祖先。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最大的女神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2号建筑址是一片大面积的山台台基。按照此前的编号,由8个台基构成。在最新的发现中,9号台基也显露出来。原先认为女神庙与台基是两处独立建筑,现在证明女神庙建在台基之上,二者本是一体。考古人员推测,每个山台上都应有建筑,其中1号台基为最高点,可能建有比女神庙更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相比之下,女神庙所处的9号台基最低。
第一遗址点各个台基分布图在女神庙所处山台北侧的边缘地区,另有一处大面积红烧土堆积,曾发掘出土泥塑人像残件、陶器、各类建筑构件等,堆积性质与女神庙类似,发掘者怀疑此处即所谓的“上庙”。徐昭峰认为,对应女神庙的女性始祖,上庙供奉的应是红山文化的近世男性先祖。但也有人认为那里是烧制陶器的地方。
3号建筑址为陶片窝,表层为陶器碎片堆积。都是无底圆筒形陶器的碎片,大约有上百个圆筒形器的个体。关于无底圆筒形陶器的用途,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他们常见整齐地排列在积石冢的周围。
女神庙3号建筑址出土的无底陶筒4号建筑址出土了柱洞、火塘、一些石器和陶制的炊具碎片等,因此,因此这里可能是一个厨房。总之,最新的调查和发掘显示,4座建筑址不是各自独立的,而可能属于一个统一整体。其中,女神庙位于9号台基,它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神殿遗址。其它台基也可能有建筑。位置最高的1号台基,很可能有更大的神庙。所以,后续的挖掘值得期待。
2
牛河梁第二遗址点,位于第一遗址点南边偏西约1公里处。1983年初冬,第二地点开始发掘,积石冢和祭坛逐渐显露出来。第二地点总体范围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由六个单元组成:三号为圆形祭坛,祭坛西侧为一、二号冢,东侧为四、五号冢,北侧是六号冢,这样就构成了“五冢一坛”的形式。每座积石冢都有固定的冢界,自成独立单元。一冢多墓,以石板和石块砌筑石棺。有中心大墓,也有相对较小的墓。一号冢由很多墓组成,其中4号墓出土了玉猪龙;25号墓出土了玉斜口箍形器,很可能是用来束发的玉冕,也有学者称它为玉龟壳,但看起来不像;26号墓出土了双鸮首玉饰;21号墓是红山文化单个墓葬随葬玉器最多的一座墓葬,共随葬20件玉器。
1号冢全景鸟瞰
1号冢26号墓出土的双鸮首玉饰
一号冢4号墓出土了玉猪龙
斜口管状玉器,1号冢第25号墓出土
一号冢4号墓二号冢一号墓是第二地点的中心大墓,规格最高,四周砌筑石墙,内部四面砌有石阶,墓葬深造于基岩,石棺宽大且齐整。三重圆石坛处于冢群中间,最初也被命名为冢,后来因为其中不见墓葬且可能与祭天有关,被单独区分出来。考古学家认为三重圆石坛是红山人祭祀礼仪的最高等级场所之一。依旧是由石块堆砌而成,自内而外的三重原型,石块已经不完全了,考古学家根据残存的部分复原出当时的面貌,三重圆的直径分别为:内圈11米、中圈15.6米、外圈22米。
三重圆石坛
在祭坛燎祭其它遗址点也各有特色,例如第五遗址点有金字塔,其一号冢1号墓里有手握双龟的神秘老人,曾被认为是黄帝,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里手握双龟的神秘老人
3
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中晚期遗址。关于红山文化的分期,多位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张星德把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其年代分别与后冈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相当。朱延平把红山文化分为四期,时间为从老官台文化和半坡文化之间,经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到半坡四期。杨虎认为红山文化的兴隆洼F133遗存、西水泉类型和东山嘴类型各自代表红山文化早、中、晚三期,距今约6500- 5000年。索秀芬总结各种说法后,把红山文化划分为四期:第一期以兴隆洼遗址红山文化遗存一期( F133遗存)为代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开始占一定的比重。陶器有筒形罐、斜口器、钵、碗等。距今约6700年-6500年。第二期以白音长汗遗址一期和兴隆洼遗址红山文化遗存二期为代表。房址平面呈凸字形等,有瓢形坑灶。彩陶有红、黑两色,图案有短平行竖线、短平行斜线、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纹、细鳞纹等。距今约6500年-6000年。第三期以牛河梁遗址一期为代表。房址平面呈凸字形、刀把形、方形、圆形等,有深圆形、深方形和浅圆形坑灶。斜口器小底大口,器壁呈反弧形,喇叭状。距今约6000年-5500年。第四期以牛河梁遗址二期一段、二期二段和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一段、二期二段为代表。灶均为圆形浅坑。距今约5500年-5000年。总之,根据碳十四测年,红山文化处于公元前4700年-前3000年之间。历时1700年。其中,牛河梁遗址在分期上属于三、四期,在绝对年代上处于公元前3779-前2920年之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就说,“我们原来认定的牛河梁遗址,大概应该属于红山文化晚期,就是距今5500—5000年。它的繁荣时期可能在距今5300年。我们现在测年的结果显示,第一地点这个近十万平方米的台基建筑,修筑时间大概在距今5700年左右,等于把整个时间线向前提了。”毫无疑问,牛河梁大型台基的修筑,是阶层分化的产物,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正因为如此,考古学家才称,中华文明有5800年。
4
第一遗址点距今5700多年,女神像应该也制造于那个时候。苏秉琦认为,女神庙内的女神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果真如此吗?我们需要弄清红山文化和红山人的来源。索秀芬称,红山文化最初是在赵宝沟文化基础上吸收后冈一期文化的泥质陶因素而形成的,同时也承继了兴隆洼文化的某些因素。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富河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庙子沟文化,以及大司空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因素。张星德的论述更为详细,她称,大约距今6500年左右,后冈一期文化迅速强大起来,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开始北上,一支逆桑干河而上进入晋北、晋中和内蒙古中南部;另一支则越过燕山,驱赶并占领了赵宝沟文化居民的生存空间,导致后者退居到西拉木伦河以北。大约6000年前,仰韶文化史家类型和西阴类型(也即庙底沟类型)居民先后北向扩张,导致后冈一期文化居民节节败退。由于燕南逐渐为西阴类型占领,所以他们只能退守辽西地区。大约5700年前,由于西阴类型文化在燕南阻断了后冈移民与母族群的联系,最终导致后者在辽西延续了近千年的强势地位不再,辽西土著族群终于收回了他们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家园。于是,族群融合开始了。红山人追溯共同祖先,寻求建立新秩序,其结果就是,女神庙这样大型的祭祀性建筑出现了。就此而言,牛河梁女神庙是西辽河土著和黄河流域移民的共同祖先,自然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