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这个“在深山老林里诞生”的天才,他的学问,“都是神仙教的”……
846691

这个“在深山老林里诞生”的天才,他的学问,“都是神仙教的”……

菊斋菊斋2024-02-07 14:13:000

这个天才,就是善文、善琴、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东汉大儒蔡邕。

唐末著名诗人温庭筠,某次路过蔡邕的坟墓,感慨良多,遂写下一首诗: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这首诗里说道,我听闻蔡邕竟也有了轮回转世之人,假如果真如此,希望他不要白白浪费才华,去做个烂大街的词人。

温庭筠是不会乱写的,他之所以猜测蔡邕有后身,是因为坊间传闻,蔡邕本身就是别人托生的。

东汉 蔡邕 熹平石经后记残石

蔡邕的前世,诸位应该也很熟悉,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衡。

据说,张衡死后月余,蔡邕便出生了,等他渐渐长大时,人们惊异地发现,蔡邕、张衡两人无论是相貌、才情都非常相似,因此才有了这个“都市传说”。

张衡的学问很大,但蔡邕掌握的知识,甚至比张衡还要丰富——律历、礼乐、刑法,他皆熟悉;辞章、数术、音律,他皆精通。就像是温庭筠说的,单纯做个诗人,反而真的委屈蔡邕了,不过考虑到建安诗人的江湖地位,我们又会发现,在那个时代,即便单纯去做一个出类拔萃的诗人,也非常不容易了。

这样一个全才,究竟经历了什么?在东汉末年的乱世,蔡邕最终又有怎样的结局?

李白曾有诗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两句颇值玩味,直接翻译过来大概是说:建安时代以后,文人写诗过于追求华丽,实在是叫人看不下去。

有的人因此认为李白看不起“建安文学”,其实刚好相反,他是极其推崇“建安文学”的。太白的真实意思是说,建安之后,诗人们爱用华美艳丽的辞藻,以致于这样的风格都烂大街了。

其实真正掌握建安文学“核心科技”的,只有区区十一人而已,即所谓的“三曹七子一蔡”。

明 佚名 七子度关图局部

其中的“一蔡”,指的便是蔡邕。他之所以能被单独拿出来,盖因为,蔡邕的资历最老。毕竟,等“七子”“三曹”驰骋文坛时,蔡邕早已是一代宗师了。换言之,最起码在年龄层面,他算得上建安文人的师辈。

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天才,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答案是——

在深山老林里诞生的。

蔡邕的爷爷曾经为西汉末代皇帝做过县令,后因不满新统治者的“黑暗统治”,带领全家逃进深山。从此之后,蔡家三代相对清贫地生活在一起,到了蔡邕这一辈,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然而,父辈并没有放松对子侄的教育,《后汉书》中曾说,蔡邕小时候博学,曾侍奉胡广等人。

胡广何许人也?史称胡广“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也即是说,胡广几乎把从古至今的学问学全了——胡广不可谓不博学,但与后来的蔡邕相比,恐怕还要略逊一筹。

蔡邕懂得比老师还多。后来,当再次有人问,他的学问从何而来时,有的文人索性说,都是神仙教的。

举几个例子。

譬如我们都知道的,中国的楷书鼻祖是钟繇,“书圣”王羲之的老师乃卫夫人,请问,这两位的书法是谁教的?据说,乃蔡文姬所授,而蔡文姬的老师可想而知是其父蔡邕,那蔡邕的书法谁人所授?古人云:“蔡邕受于神人。”

南宋 佚名 文姬归汉图

江湖传言,少年时期,蔡邕曾奔赴嵩山学习书法,机缘巧合,在某石室内,得到一部素书,此书“八角垂芒,篆写李斯并史籀用笔势”——意思是说,那本奇书八角放光,里面用篆文记载了李斯、史籀等名家的笔法,蔡邕偶然得之,高兴到大喊大叫,甚至忘记吃饭,苦心研读三年,终于,尽得书中精髓。

这太像武侠小说里的套路了,但拨开云雾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蔡邕的这位“神人”老师,也许就是生活本身。

书法圈有一个专业名词叫“飞白”,简言之,笔画之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传说,这种笔法正是蔡邕发明的。

在朝廷为官时,某次,蔡邕路过“鸿都门”——那里是大汉官方研究文学的专门学校,他凑巧看到,有工匠正在用蘸着白色涂料的扫帚刷写匾额。这个小小的举动启发了蔡邕,回家之后,他潜心试验、探索,终于发明出“飞白”。

蔡邕是全才的,但他之所以能在朝堂为官,并不是因为书法或者文章,却是因为另一项绝技。

这项绝技,是琴。

古人总是相信,君子所常御者,以琴最为亲密。

所以,琴自古便是最高雅的象征。在传说中,发明琴的,包括后来给琴加弦的,那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出类拔萃的贡献、最响当当的人物,譬如黄帝、神农、尧、舜、周文王、周武王……

据说,宋太宗也曾试图给琴加弦,因为德行不够,被诸臣以及琴师婉拒之。

《太平御览》里却说,有一个在功绩方面不可能比肩文王、武王的普通文人,竟也有资格给古琴加弦。这个人便是蔡邕。

假如德行与功绩不够,只能这样认为,蔡邕的弹琴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蔡邕起先也想和乃祖一样,做一个寻常的隐士,怎奈他弹琴的名声太过响亮,皇帝召其入京,这才渐渐走向仕途。

传 五代 周文矩 听琴图局部

关于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和造诣,坊间亦有很多精彩的传说。

蔡邕还在家乡陈留居住时,某次,邻居特意请他吃饭。酒酣耳热之际,忽然,门外有琴声悠悠传来。

醉醺醺的蔡邕,信步走到门边,仔细倾听,然后,诧异地自言自语地说:“用琴声来召唤我,但琴声里却流露出杀气,这究竟是为何?”

感觉受到冒犯,蔡邕索性回家了,邻居打听到事情原委后,特意又去问弹琴之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操琴者思索片刻,恍然大悟道:“当时弹琴的时候,我看到一只螳螂静悄悄爬向一鸣蝉。螳螂与蝉,一个在前,一个向后,我心里正在担心,杀心也就不小心流露出来,并不是心怀杀蔡邕之心。”

以上故事来自于《汉后书》,它即是今天“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的蓝本。

在另一本被淘汰的史书中,亦记载了另外一个关于蔡邕音乐天分的故事。

昔日,蔡邕曾经避难于吴地,到了那里,他对朋友说:“我很早之前到过会稽高迁亭,远远看见某地的竹子做成的椽子,从东边数第十六根,可以做成乐器。”

闻者惊奇,取而用之,那根竹子果然有神妙的音色。

笔者觉得,这一事例和参透“飞白”的故事差不多,史学家是在用夸张的方式,表达蔡邕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这种细腻,与诗词歌赋联系起来时,又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蔡邕家中庭院一角有一棵石榴树,某天,一只绿色的小小翠鸟,振翅飞翔,降落到了那里。

这个场景被蔡邕捕捉到,他因此作了一首《翠鸟》诗。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除了善于观察生活,蔡邕还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肠。毕竟,一个士大夫阶层,若总是以傲慢的眼光去看待身份低微的工匠,那是不可能创造出“飞白书”的。如今,看到这只翠鸟,蔡邕再次感伤起来,他想的是,翠鸟得经过怎样的艰辛,才能逃脱猎人的罗网,因此,才有了“幸脱虞人机”这这句,意思是说,有幸逃脱了猎人的箭矢,翠鸟方才落到君子的庭院,唯有得到善良之人的保护,它方才可以平安一生。

唐朝才子骆宾王评价此诗曰:“伯喈(蔡邕,字伯喈)翠鸟,意尽行间。”蔡邕写的是翠鸟,说的却是他自己。

东汉末年是个乱世,蔡邕这只鸟儿,岂能够奢望“得亲君子庭”?

公元189年左右,汉灵帝崩,董卓把持朝政,得知蔡邕的名气很大,遂下令召用他。

当时的蔡邕已年近花甲,借口生病不想出山,董卓派人给他捎去一句话:“我有能力轻易夷平九族,你若是一而再地傲慢,那就是活不长了。”

迫于压力,蔡邕不得已回到京师。

蔡邕善于观察人,他曾对弟弟说过:“董卓性刚难济,最终很难成功。”所以,作为董卓的部下,他所能做的,只有努力进言,匡正补益而已。董卓倒是很器重他,甚至每次下达重大的决定前,都要请蔡邕弹琴,借以协助自己的思绪。但董卓的器重未必是件好事,这让很多人坚信,蔡邕就是董卓一派的党羽。所以,当董卓失势时,对蔡邕的处理,变成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天下人仰慕他,甚至,都不叫他的名字,称其为“蔡君”;另一方面,对他的处理,能体现出与董卓等“反动势力”相抗衡的决心。

最后,压力给到了王允,王允最后说了一句话:

“无蔡邕独当,无十志何损?”

王允的意思是说,没有他蔡邕,我们就不能独当一面了?纵然我们写不出刑法、礼乐等十项基本的规章制度,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言毕,王允下令杀害了蔡邕。

相比于邪恶的董卓,王允算得上是“正面角色”,但就是这个正面角色,干出了连反派也不会干的邪恶的事情。

蔡邕所拥有的诗词歌赋、典章制度上的天才,不如废纸一张。他这只弱小的翠鸟,最终没有逃开猎人的魔爪。

好在,后世的文人,给了他一个更好的结局。

传说,某年某月,后世一个叫王瑗之的县令,碰到一个和蔡邕同名同姓的鬼。王瑗之便问鬼魂,真正的蔡邕,如今是怎样的命运。

鬼曰:“(蔡邕)在天上作仙人,甚是受福,甚快乐。”

这个故事当然是假的,但这亦是读书人给天才安排的最好归宿。

参考资料:

1,范晔:《后汉书》

2,李昉、扈蒙、徐铉等:《太平广记》

3,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

4,张巍:《蔡邕与张衡——建安文人的创作典范》▼

古琴史上,蔡邕曾创作古首古琴曲,称为《蔡氏五弄》,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蔡氏五弄》之外,传说《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是蔡邕所作。

喜欢古琴吗?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