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就这四个字!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847739

就这四个字!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菊斋菊斋2024-02-26 17:09:320

千年前,南朝梁的一场文学集会上,两位赫赫有名的文人吴均与何逊被梁武帝赋予了八个字的批评:“吴均不均,何逊不逊。”此语一出,吴均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吴均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其家庭清贫,但吴均却十分好学。青年时期,他便以文采见长,当时的文坛盟主沈约在见到他的诗文后大加赞赏,由此,吴均之名始被人知晓。南朝梁武帝时期,吴均入官场,先是在吴兴太守柳恽手下任主簿,因他文采斐然,柳恽常与他一起赋诗。柳恽曾作《赠吴均诗三首》,借征戍来描绘吴均身上的游侠气:

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

形为戎马倦,思逐征旗远。

边城秋霰来,寒乡春风晚。

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

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

这游侠气从何而来?或许与吴均的从军经历有关。天监四年(505)十月,吴均从军,行于寿阳,写下《登寿阳八公山诗》来记录军旅生活:

远涧自倾曲,石溆复戋戋。

含珠岸恒翠,怀玉浪多圆。

疏峰时吐月,密树不开天。

瑶绳尽玄秘,金检上奇篇。

是有琴高者,陵波去水仙。

宋 佚名 山水局部

可以见出,此时吴均的创作中已着重描摹山川之美,笔下风物清丽却又带着古朴之气,因此被世人追慕。只是,吴均说到底还是以文才见长。他的军旅生活,不过是寒士想要进阶的不得已之举。天监六年(507),吴均卸下戎装,靠昔日欣赏他的柳恽介绍,进入建安王萧伟幕府中任记事。

如同汉时司马相如见幸于汉武帝一般,文学之士的最高目标就是被帝王认可。吴均算得上生逢其时,他所处梁武帝之世,帝王喜文,因而广招文学之士。吴均的文名最终传到了梁武帝耳中。果不其然,梁武帝在欣赏过吴均的作品后,对他十分满意,进而任他为待诏。

这段时间,吴均官场得意,其志向也有了更深刻的转变。吴均不单单想做一个文人,他更想效仿太史公与班固,为国家撰史。于是他上表,请求撰写南朝齐的历史,向武帝借《齐起居注》和《群臣行状》等书。但梁武帝本就是靠篡位得来的皇权,自然担心臣子将他篡位之事记入史册,于是他拒绝了吴均修史的请求。然而,梁武帝小看了吴均的执着。这位耿介的文人在遭到君主拒绝后仍然坚持着撰写了一套《齐春秋》,直言南朝齐的史事,其中就包括了梁武帝作为齐国辅政大臣最终篡位建国之事。这件事触碰到了梁武帝的逆鳞,他细细读完吴均撰写的史书,并列出了数十条与史实不符的情况,派中书舍人刘之遴来诘问吴均。此时,吴均终于感受到了帝王的盛怒,于是面对诘问,他一言不发,不敢辩驳。

清 华岩 玉山雅集图

因为这件事,梁武帝逐渐厌弃了吴均。所以才有了之后“吴均不均”的评价。

《太平广记》载,梁武帝曾举办过一场赋诗活动,是时吴均也在场。梁武帝先作五字叠韵诗一句:“后牖有榴柳。”然后命在座的大臣并作。

其时——

刘孝绰作:“梁王长康强。”

沈约作:“偏眠船舷边。”

庾肩吾作:“载匕每碍埭。”

徐摛作:“六斛熟鹿肉。”

何逊借用曹瞒故事作:“暯苏姑枯卢。”

唯有吴均沉默许久,未能接出诗句。按照吴均的文学才能,续接一句五言诗并非难事。但此时,他却选择了沉默。或许,吴均明白因私自撰史之事,梁武帝已厌弃了他。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导致君王的震怒。所以,在此场景下,他选择沉默,以此来保全自身。但这一沉默仍然招致了梁武帝的怒火。他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吴均不均,何逊不逊,宜付廷尉。”只是对不上来诗,帝王却要因此问罪,这里若没有别的恩怨,恐怕不至于此。

梁武帝喜欢搞文学创作,此前也经常举办宫廷赋诗活动。之前的活动中也出现过臣子对不上诗的情况,比如刘孝绰的从弟刘孺。一次宴会中,他没能对上诗,但梁武帝非但没有怪罪,反倒为他题诗一首道:

张率东南美,刘孺洛阳才。

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梁武帝此人,自矜文采,若看到有文人对不上诗,其虚荣心便能得到更大的满足。因此,他身边的文人沈约在与他比试文采时常故意输给他。吴均或许也是出于这点考虑,想通过对不上诗这一方式来降低梁武帝对他的敌意。然而,这一次梁武帝没有对他心软。

失意之时,他只能沉溺于山水,借目中之景,抒胸中之郁气。于是才有了《与朱元思书》,于是才有了那位充满清怨气的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路途的山川景色让人沉醉,可沉醉之余,他无法忘记自己见弃于君主的不平之气。是以他才道出那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然而汲汲于世务者,如何能全然放下用世之心?末尾处,他言“有时见日”。古来唯有君王可比于日,“有时”见日,不正言明其不得见日之现实?

明 许光祚 兰亭图并书序卷局部

此后,他也曾看见过太阳。

私撰史书事后,梁武帝又启用了他,命他撰写《通史》,从三皇五代写起,直到南朝齐之世。帝王心思总是难揣摩,梁武帝为何又命吴均修史,我们已无法知晓。但这件事给予了吴均新的希望,他再度开启他的修史大业,日夜笔耕不辍,终于写完了本纪与世家部分。然还未完成列传,他便与世长辞。

说到底,吴均一生的转折,即是这册史书。若不执着于修史,或许他便没有那么多的郁气,也不会被帝王见弃。只是,他没有重来的机会。

普通元年(520),梁武帝仍然过着他富贵安闲的帝王生活,而吴均的人生,到此而终。

作者:霜见十九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