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目 录
846692

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目 录

澴川黄饮冰澴川黄饮冰2024-02-07 14:13:040

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第一篇 天地人皇

第一章 华夏历史的开启——人类智能化、人皇出世与走出“混沌”时代

一、人猿与古猿揖别——古猿直立成人猿亦或人猿从古猿中分离出来的时间可以早到距今1800万年

二、人智初开与人皇出世——猿人出现亦或人智初开的时间可以早到距今300万年到250万年之间

三、人类演化的逻辑是智能化

第二章 末次冰期对华夏现代型智人的锤炼和华夏陶器文明与种植文明的诞生

一、末次冰期对现代型智人的锤炼

1、距今7万年到6万年,是末次冰期的第一个降温期。

2、距今6万年到3.8万年是一个温暖期。

3、距今3.8万年1.8万年,是末次冰期的第二次降温期。

4、距今1.8万年后气温转暖,并持续升温到距今13000年。

二、冰后期,这种锤炼也还在继续

三、冰期和间冰期轮回的机制和意义

四、以陶器和稻种为标志物,华夏文明起源于距今2.1万年

1、玉蝉岩——古华尼人的文明薪火

2、仙人洞(吊桶环)——古鹄尼人的文明薪火

3、大地湾(距今6万年到1.3万年)——古华尼安人的文明薪火

第三章 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地是人类人种和人类文明之源地

一、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古昆仑山,是人类人种与人类文明之源地

二、泛滇黔地区的人类基因和人种的多样性

三、中国西南及中南的地理环境与早期文明的关系

(一)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人类的连续进化场所,是人类冰期避难所,是人类间冰期的始迁地

1、“黔”实际是指武陵山片区,“黔”之巅即是“滇”(云贵高原)

2、滇中四季如春,是冰川期华胡原始群的故乡之一,也是“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人类冰期避难所”的有力证据

(1)四周屏护。

(2)适宜的海拔高度。

(3)与海洋适宜的距离。

(4)高原湖泊众多。

(5)在明清小冰期,泛滇黔地区有不降温或降温不明显的记载。

3、康定地区是华尼人的游猎场,也是早期人类从西线北进的始发地

(二)四川盆地是一个封闭性古湖泊,不是人类文明的始发地

(三)两湖平原是一个开放性的盆地(东北向洞开),从目前的考古结果来看,这里是稻作文明的始发地

1、两湖平原

2、两湖最早的古人类和古文明——玉蟾岩人与玉蟾岩稻作文明

3、稻作文明北传——江汉文明

4、稻作文明东传——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河姆渡的稻作文明

5、两湖地区的原居民是古胡尼人,古华尼人与古胡尼人多次融合形成古华人(华尼-尸、胡尼-尸和互-尸,即古夷人)

四、结论

说明:

第四章 气候变化和华夏早期族群的迁移及文明的分布与融合

一、地球气温变化规律

二、地球气温变化对地球环境和生物(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人类的起源:人类是地球环境巨变的产物

四、气温变化和华夏早期族群的迁移及文明的分布与融合

1、地理环境和温度环境的分界即是早期人类文化和人种的分界

2、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区人口最多,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

3、人类对地球的地理环境和温度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就会在各自的适温区形成多个种族

4、早期人类的迁移,往往是适应地理环境和温度环境的巨变的需要

(二)华夏古人的生存环境

1、华夏古人的生存环境

2、华夏古人的生存带

(三)华夏大地上的古人的迁移

1、气温变化和水环境的改变导致华夏古人的迁徙

2、中国古代的洪水和海浸的发生规律

3、长江流域距今1.8万年开始到五帝时期华夏古人的迁徙

4、良渚古人的来源和去向

5、伏羲母族北迁和东迁

6、大洪水期间(距今8000年到6000年)开始到五帝时期黄河下游华夏古人的西迁

7、蛇鸟系族群(黄人)南下、羊火系族群(姜人)族群东迁

8、黄帝及黄帝后时期人口的迁徙

第五章 中国族群的主源头——华尼人

1、华崇拜

2、原始的尼崇拜——“x”标志

3、华尼人存在的证据——哈尼族

4、至少在末次冰川到来前,华尼人已经形成

第六章 雅利安源自中国西部——从华尼(ha-ni)到华尼-安(ha-ni-an)(雅利安)的演变

1、雅利安即华尼安

2、距今60000年到13000年的大地湾——华尼-安人的文化遗址

3、华尼-安人在欧亚大草原上演变成了游牧族群——雅利安

4、青藏西外大陆(南亚次大陆)上留存的对华尼安人的历史记忆

5、尼夏文明毁于华尼安人与华尼安人的消失

6、雅利安在基因中的存在:从基因来讲,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

第七章 人类起源于中国 文明肇兴于湖南

第一节、人类起源于中国

一、人类起源于中国的基本观点:

二、人类在中国的进化链是连续的,人类进化的五个关键环节都在中国完成

1、生命登陆。

2、原始哺乳类出现。

3、由低级灵长类到高级灵长类和古猿的进化。

4、古猿到人猿(直立行走)的进化。

5、人猿到猿人及智人和现代人(大脑和身体的发育)的进化。

三、泛滇黔地区是人类进化链在中国保持连续性的基本原因

(一)第三纪的干冷气候导致森林萎缩、草地扩展,为人猿(直立猿)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但是亚洲这边是完全的热带亚热带草原环境,非洲在赤道地区还有热带森林存在,所以是亚洲的古猿演变成了人猿

(二)泛滇黔地区是唯一经历了由森林地貌演变成草原地貌、又由草原地貌重新演变成森林地貌的地区

(三)泛滇黔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有利于人脑的进化

(四)泛滇黔地区是人类冰期的避难所,在冰期也保持着温暖或降温不明显

(五)泛滇黔地区古人类进化的连续性

四、归根结底,青藏高原的最后一次隆起造就了中国在人猿到猿人、猿人到智人和现代人演化史上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文明肇兴于湖南

1、文明起源的标志性器物:陶器和种子

2、最早的文明兴起于湖南

3、文明在湖南体现出了原发性、延续性和扩散性,湖南无疑是最早的文明起源中心

4、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分野的标志:玉器

第三节、考古证据和基因学说并不完全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起源说

由姓氏到邦国

第一章 华夏母姓和华夏姓族时代

一、认识华夏历史上的“姓”

1、“姓”的造字

2、远古时代“姓”的内涵

3、“姓”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

4、“姓” 是华夏先民经历的第一个“人”的有系时代

(1)“姓”来自无系人群

(2)初步的人伦观念的形成使华夏先民从无系人群阶段步入母系姓族阶段

(3)人伦观念产生的条件

二、姓的形成和姓的历史作用的探讨

三、姓族时代或姓族社会

1、 姓族社会的进步

2、姓族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华夏父氏和华夏氏族时代

一、氏的造字

二、氏的起源

1、早期的“氏”是用于对姓族时代杰出男性成员的尊称

2、在姓族社会中晚期,由于母系双亲家庭的存在,氏作为对嫁入母系双亲家庭的男人的普遍尊称

三、氏的形成

四、姓族的崩溃和氏族的确立

1、父系双亲家庭的独立性和竞争性导致了姓族组织的崩溃

2、姓族社会末期的战争成为了姓族社会无法克服的矛盾,男人通过主导战争逐渐地取得了社会的主导权,在社会上完成了母权向父权的过渡,以父权和夫权为主导的氏族社会代替了以母权和妻权为主导的姓族社会

四、传说中的历史

五、氏族社会

1、氏族社会的时间划分

2、在氏族社会中姓和氏的作用

3、父系家庭是氏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4、氏族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家族)所有制为基础、氏族集体所有制为屏障的经济制度

5、氏族的最高权力以家庭(家族)的实力为基础通过氏族家庭(家族)代表会议进行轮换

6、氏族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兼并和战争的血腥社会

(1)战争的动机,首先是为了争夺生活空间和生活资料,随后增加了抢夺女性的目的,后来又增加了抢夺劳力的目的,战争的三个动机合一,更加剧了战争的血腥

(2)家庭(家族)是氏族社会之战争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7、氏族具有国家雏形,是带国家性质的组织

第三章 华夏古代国家——氏国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的要素和“国”存在的标志

1、中国古代早期“国”的诸要素

2、中国古代早期“国”存在的标志性器物

3、中国古代早期“国”的实质——氏族城邦,即以城为核心、以聚邑为附属组成的氏族联邦

二、氏国(古国)林立时代

1、什么是氏国?

2、氏族国家化

3、氏国制度

4、氏国和氏族城国

5、氏国在历史上的存在

第四章 华夏古代国家——由多氏族联邦到单一制王(皇)国

一、多氏国联邦对立时代

1、什么是“邦”呢?

2、氏国联邦的形成

(1)形成氏国联邦的基础是血缘和姻亲

(2)共同的文化在氏国的联合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氏族联邦是氏国征战和兼并的结果

3、氏国联邦的历史作用

4、氏国联邦的结构形式

5、氏国联邦对立在历史上的存在

6、在氏国和氏国联邦对立时代,姓氏的基本作用

二、统一氏国联邦时代

1、黄帝轩辕氏是统一氏族国家联邦的奠基人

2、从黄帝到西周,统一氏国联邦一直保持氏族统治和国家族有的性质

3、统一氏国联邦的基础是氏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还是氏国制度

4、统一氏国联邦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天子制度、“中国”制度、封建制度、邦国自治制度

5、统一氏国联邦时代最高权力的继承制度

6、姓氏在统一氏族国家联邦时代的作用

三、单一制王(皇)时代

1、官僚统治代替氏族统治,行政权力与贵族权力分离

2、地主家庭所有制代替氏族国家所有制

3、郡县制代替封建制

4、姓氏的作用变化

第五章 华夏古代国家——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一、“法治”和“宪政”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质

1、树立国学(国家统治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典章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基本策略

2、法治和宪政,是历代政权遵循的基本原则,不遵循这个原则,结果就是人亡政息、国灭族亡

3、法治和宪政,是由中国古代国家的组织结构决定的

4、法治和宪政的基础:百姓民主和百姓共和

5、秦汉以前的《宪法》——《尚书》,秦汉以前的典章制度——《周礼》

6、礼和法

二、秦及秦后中国社会治理的缺陷——行法治、建集权而废民主

1、秦制是进步的

2、秦制的根本是法治

3、秦亡的根本原因——急废封,行法治、建集权而废民主

4、秦制贻害后世的制度——官员委任制

5、秦制不改的原因——皇帝、官僚、读书人共同的饭碗

三、历史的总结

第六章 权威的起源——神、帝、君、王及原始宗教的兴衰

一、君权

二、神权

三、神之帝

四、“神女而帝”和“神男而帝”

五、王权(军权)

六、三权的分化和组合与原始宗教的兴衰

七、上帝天神信仰体系的动摇、天庭的西移与现代宗教的起源

城国到城邦及地域王朝

第一章 中国古城的历史要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的彭头山

一、两湖地区城池建筑要追溯到距今9000年

1、类城市——环壕环绕的大型集聚区

2、雏城市——环壕与土围子环绕的大型集聚区

3、真城市——环壕与夯筑城墙环绕的大型集聚区

4、城池发展的逻辑

二、南方古城池

三、华夏都城追踪

1、都与寰——都城的文化标记

2、最早含“都”的地名——都广之野

3、城头山是西王母的都城——陈都(距今6300年到4600年)

4、孝感澴川叶家庙古城是早期神农氏的都城——寰城【屈家岭文化时期】

5、石家河古城——早期是神农氏之都,晚期是夏后氏之都

四、重话再说——两湖地区的人口形成和神农氏的统一

第二章 南方陶器文明和南北陶器在黑陶上的统一

一、南方陶器的历史

二、南北文化在陶器上的统一—黑陶

三、黑陶的统一就是神农玄帝的统一

1、“玄”与“玄帝”

2、“炎”与“炎帝”

3、“赤”和“赤帝”

4、总结

四、天玄地黄的由来与五色的统一

1、由四色到五色

2、黄色的加入——天玄地黄

五、史前洪水大泛滥决定了华夏文明首先兴盛于两湖地区

第三章 大洪水后(距今6000年),华夏族群的分布与联系

一、黄人、昊鸟人、封豨(夋鸟)

二、尼夷人(华尼尸或华尼夷,简称尼夷或夷,即古尸人、古华人或古夷人)

1、“夷”与“尼”

2、尼的本意是代表祖先接受和享受祭祀的“尸”,尼崇拜是“祖先崇拜”

3、“尼”到“尸”和“夷”的演变

4、“尼夷人”和“夷人”

5、古夷人文明圈——尼夷人开拓了世界东方文明

三、尼夏人(华尼夏或夏,古夏人)

1、尼夏人是留守的燧人氏和北迁的华尼人在渭水流域融合后形成的

2、人面鱼纹图是尼夏人的标志

3、仰韶文化是夏文化,是由尼夏人创造的

4、古夏人文明圈——古夏人开拓了世界西方文明

四、炎姜——古姜人

五、史前中国六大族群的分布与联系

第四章 “女王体制”与西王母、东王公在江汉地区的对立

一、先看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南阳城西)

二、再看女娲和伏羲的传说

三、大洪水在人类组织化上的作用——形成女主双亲家庭和女主双首领制

四、大洪水引起的组织制度上的南北分化

五、女王体制逐渐退出中国国家史

六、天庭:西王母、东王公在江汉地区的对立

七、综述

第五章 公元前3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跨入城国与地域王朝(城邦新时代

一、上古中国的古城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上古中国古城分布(引自黄饮冰《华夏文明的线索》)

1、历史文献记载

2、考古发现的上古中国古城呈片区分布,表现的特点就是城国林立和城邦分立或对立

3、典型古城

4、新资料补充

二、中国的城国和地域王朝(城邦)历史

1、中国上古古城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的两湖地区的彭头山时期

2、公元前4300年,以城头山古城为标志,上古中国进入城国时期

3、公元前3300年,上古中国进入城国林立和城邦分立或对立时期,城国争霸激烈,相互征战频繁,逐渐形成地域王朝(城邦)

4、距今6000年前,上古中国诸族呈现大分化的态势;从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上古中国的分化趋势开始停止,兼并趋势逐步加强,形成六大地域集团(地域王朝),最终形成黄帝时期的超地域大统一格局。

三、城国、地域王朝(城邦)到超地域王朝的竞争和兼并

1、距今5300年时代的城国和地域王朝(城邦)分布态势

2、距今4800年以后的城邦态势:铁血征伐与认祖归宗

3、距今4300年,陶寺古城、石峁古城等一批新城被修建

4、尧舜禹时期古城的兴废——很可能有夏一朝大部分时间里,有城市而无“城墙和环壕”等防御建筑

5、夏启传太康期间,再次出现具有城墙的古城——新砦古城

6、夏末商初具有城墙的古城的再现

四、有夏一代有城市无城墙的原因:天下大一统让城市暂时失去战争功能

五、上古中国的战争思想:征伐之道

第四章 华夏国家化概论

第一章 唐虞夏商周时代天子、中国与天下的共主盟约式国家体制

一、在国家文明的起始阶段,任何族群,均以自己为“中”,环顾四邻。满天星斗说砍掉了华夏文明的砥柱“中”,并不符合中华文明起源的实际

二、经伏羲神农-炎黄-高阳高辛的缔造,到陶唐帝尧时期,形成冀都(晋西南)中国共识。这个共识历经唐虞,坚持到夏朝。有夏一朝,其政治首都始终在晋西南安邑

三、商朝的江山是抢夺而来,所以商朝攻取安邑后并没有继续以安邑为都,冀都中国体制被商朝抛弃。商代都居合一,以商王之居为都,所谓商朝频繁迁都是误识。商都即中国

四、周承夏制。西周是以夏朝的继承人剪灭商朝的,所以西周以有夏之居为中国,建立洛邑。在西周,洛邑是西周的政治首都,周王之居在丰镐

1、西周建立前周居的脉络和周的来历

2、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洛邑,即是以洛邑为中国和以洛邑为政治首都,以丰镐为周王之居

3、平王迁徙居洛邑。周天子之居和周朝之都合一

4、何尊出土,佐证周代以伊洛(有夏之居)为中国和周承夏制

五、唐虞夏商周,在后者升格为“中”后替代前朝,以天下认可的共主(天子)身份君临天下

第二章 从古夏到夏朝~中华国家化演化的根本在“中”

一、虚“中”是一个应该被诊治的学术顽疾

二、考古文化的分布:区域分布,每个区域必有权力中心,否则区域社会都会处于无系状态

三、龙山考古文化时期是上古中国从万“中”到多“中”走向一“中”的时代,一中也经历了从五帝之一中到三代之一中的历史传承

四、由古夏、中夏到夏朝

五、再论诸考古文化的定位

一是“夏”:

二是“昊”,太昊和少昊

三是“黄”

四是“夷”。神农五帝夏朝早期无“东夷”

五是“炎”、“姜”和“羌”。上古没有“羌”,只有“姜”。“炎”出于“姜”。“羌”在商朝时期才出现,是商朝祭祀用的“羊”。根据《西羌传》,古羌是三苗被迁于西北三危山形成。

六是关于贾湖文化,这里也给出论述截图

第三章 中国古人的迁移和文明传播简史

一、古人类和古文明迁移的原因

(一)温变

(二)洪水、海浸、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

(三)长江水道的形成对南方文明的影响

二、古人类的迁移、路线和古文明的分布

(一)第四纪末次冰期内古人类的两次分化

(二)距今20000年—13000年(末次冰期盛期是距今2.1万年到1.8万年,1.8万年到1.3万年是温暖期)

(三)距今13000年到9000年(第一次洪水泛滥期,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期)

(四)距今9000年到8000年(气候平稳期)

(五)距今8000年到6000年(第二次洪水泛滥期,地质灾害频发期)

(六)距今6000年——5000年(气温下降期,距今5600年到5000年是一次小冰期)

(七)距今5000年4000年

(八)距今4000年以后

第四章 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一、早期华夏现代型智人的形成与分化假说:由一族(华原始群)到两族(华原始群,胡原始群),即由ha(华)分化出ha(华)与hu(胡)

二、华夏人种和华夏文明形成假说:由末次冰期内之三族共处到大洪水后之五族兼并和华夏一统

三、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国南方

四、由华夏(ha-sa)到华夏(hua-xia)的演变

五、万邦协和,功在神农

六、距今6300年,湘汉地区率先进入城邦国家时代;距今5300年,上古华夏整体进入城邦国家林立和城邦国家对立时期

七、万世一系,功在黄帝

第五章 夷与东夷——夏代以前及至夏代早期没有所谓的“东夷”

一、此文是针对华夏族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虚无华夏的现象而写作的

二、华夏文明标志性文字的定义再复述

1.关于“华”。

2.关于“夏”。

3.关于“尼”“尸”“夷”。

4.在解析了华夏文明基本标志性的文字“华”“夏”“尼”“尸”“夷”等之后,我进行了上古历史的重构。

三、神农天子(古夏王朝)的统一、黄帝的统一(中夏王朝),上古分居于中国地域的诸族群,被整合为统一的华夏族群

四、考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标志性图徽证明:夏代之前和夏朝早期东方无东夷族群

(一)按照考古文化分布图分析:以庙底沟文化为中国(古夏王朝),在庙底沟文化以前和同期,东方没有“东夷”,东部诸文化有各自的标志性图徽

1.东北地区考古文化的演化

2.山东(海岱)考古文化的演化

3.海淮地区考古文化

4.长江下游

(二)从东北到东方到东南到南方,史前(元始前2000年以前)有过统一的文明标志是“八角星”,不是“夷”。

(三)考古文化中的“尸”与“夷”。凌家滩文化中的“玉人”,很可能是“夷”。但是“夷”在凌家滩文化中是凌家滩人的崇拜之一。所以史前也不存在后世意义上的东夷

(四)我早在《黄人的衰落和黄人到黄夷的演变及东夷世系的解析》一文中就提出过:黄帝王朝(中夏王朝)没有“夷”的称谓

(五)根据历史记载,夏朝早期无东夷。伯益等东方人,是东少昊玄嚣族系,不是后世所称的“东夷”

五、从考古文化看,元始前1900年出现的岳石文化,才是东夷文化

(一)考古文化上的东夷,是岳石文化

(二)岳石文化与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形成对峙文化。岳石文化是东夷文化,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

1.新砦遗址不仅有城墙,而且是三重建设,防御性很明显。

2.与岳石文化对应的考古文化,是“新砦期”文化 二里头文化。

(三)历史记载的东夷,在夏朝帝相时期登上历史舞台

1.经历帝启、帝太康、帝中康三代之后,在夏朝帝相的时候,“夷”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2.从帝禹到帝少康纪年是连续的,所以东夷并没有断绝夏纪,后羿韩浞是夏朝内部贵族集团,不是东夷

3.东夷作为一个族群,实际上在元始前1600年就消失了

第六章 古姜与古羌、三苗与古羌、汉代西羌、羌族与苗族——古羌是华夏族的祖源吗?非也。

一、西羌是汉代地理观,不是上古历史观,所以没有什么“古羌”或“先羌”是华夏族群的祖源的历史观

(一)从考古看,甲骨文中有“羌”,指代被商朝用于祭祀时的牺牲

(二)最早的记载“羌”的文献,是《尚书.周书.牧誓》。羌国是西周在西土的八个盟国之一

(三)所谓的“九夷”也不全是东夷,其中的“畎夷”是西夷。可见四夷的说法比西羌的说法要早

(四)《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西羌,种族传承和地理范围十分明确

(五)关于大禹出西羌

二、古夏与古羌

(一)大地湾文化和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是古夏人文化,这个时期没有古羌,只有古夏

(二)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看,整个汉藏语系在元始前4000年是同源族群,汉藏语系的分化大约发生在元始前3900年

(三)西部在人类起源于与演化进程上处于重要的地位:冰期避难所

三、古姜与古羌

(一)姜姓族别支与炎帝族群:炎帝族群是祁连山姜姓族的东迁支(炎姜),未离开祁连山的姜姓族则是姜姓族别支(古姜)

(二)姜姓别支是谁呢?是留守于故地祁连山的姜姓族,可以称之为古姜,以与炎姜相区别。

(三)被帝舜西迁三危山的三苗与祁连山古姜(姜姓别支),形成古羌。

四、三苗与古羌

(一)三苗的根源在汤家岗文化~城头山文化

(二)王母、神农与三苗

(三)三苗与古羌

五、蚩尤与苗族

(一)蚩尤部第一次居河济

(二)蚩尤部第二次居河济

(三)炎帝蚩尤与炎姜的矛盾

(四)天子蚩尤

(五)黄帝尊神农而定天下,再诛杀蚩尤于解地

(六)蚩尤余部去向

第七章 九黎是谁——为我国上古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黄帝少昊氏之时的诸侯

一、在《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以铜为兵”的兵主蚩尤氏》一文中的论述。主要是论述蚩尤与九黎没关系。

1、九黎是黄帝少昊氏之时的诸侯,是蚩尤之后出现的族群

2、蚩尤不是九黎的君主

3、九黎是稻作农业,来自中国东南方良渚文化

二、《颛顼平“九黎之乱德”、破“共工霸九州之陈”,再造华夏大一统》一文中的论述。主要是关于九黎乱德与黄帝族逆天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论述。

1、九黎乱德

2、历法之误——逆天时

3、颛顼推行宗教改革“绝天地通”以平九黎之乱

三、九黎,作为一个上古族群,早已经演变成黎民,成为华夏族。

1、“九黎,蚩尤之徒也”

2、九黎与蚩尤,不处于同一个时代,所以蚩尤不可能是九黎之君。

3、现代黎族与九黎没有族缘关系。

第八章 殷商是谁?——殷商族群源自玄鸟氏,玄鸟氏源自“以猴为祖”的燧皇

一、甲骨卜辞“高祖夒”证明殷商以猿猴为创世祖

1、殷墟卜辞中的“高祖夒”

2、夒(nao)——人面猴

3、殷商创世祖——“以猴为祖”

二、“玄鸟生商”说明殷商的族源是玄鸟氏

1、黄人从两湖经贾湖到东北,与东北玄鸟氏结成黄玄联合体

2、玄鸟氏是燧人氏后裔

3、黄玄联合体的分裂

4、玄鸟重归黄帝系统,被归宗于少典氏族,少典即殷商所崇拜的帝夋

5、黄人的兴衰

6、在夏代,玄鸟氏演变成殷商,黄人演变成黄夷降格为殷商的附庸

三、商祖“契”和商祖“亥”

四、综述

第九章 苗族是谁?——考古文化可以追溯到汤家岗文化,是古河济地区蚩尤氏族后裔之一

一、我同意中国境内上古的考古文化,是华夏族群的共同文化,非当代某民族所独有。但主流还是华夏文明

二、以上古“八角星”为标志,上古华夏大地上形成“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族群和“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族群

(一)主要考古文化中的“八角星”

1、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

(1)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起源地在湖南的考古文化高庙文化。

(2)红山文化八角星是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

(3)半坡文化“人面鱼纹图”盆八分盆沿,应该归类于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的变体

(4)马家窑文化是庙底沟文化西迁形成。其八角星是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的变体

2、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1)大汶口文化八角星是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2)凌家滩文化八角星类型是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3)良渚文化八角星类型是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4)小河沿文化八角星是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的变体

(二)现代主要民族与“八角星”的继承关系

1、汉族继承的是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

2、藏族继承的是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

3、蒙古族也有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的变体

4、南方少民(包括苗族)继承的是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三、现代苗族非古有苗(三苗)的后裔,而是河济蚩尤氏族南逃武陵山的一支的后裔

(一)蚩尤部第一次居河济

(二)蚩尤部第二次居河济

1、炎帝蚩尤与炎姜的矛盾

2、天子蚩尤

3、黄帝尊神农而定天下,再诛杀蚩尤于解地

4、蚩尤余部去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