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治国丨黄裳未刊藏书题跋辑释
注:本文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23年第8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黄治国老师授权发布!
黄裳未刊藏书题跋辑释
黄治国
摘 要:黄裳先生藏书甚富,且作有大量藏书题跋,学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备。这些题跋大多收入已结集出版的黄裳著述中,而部分散落在各图书馆中的黄裳旧藏,其上之题跋则未见收录。今将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所藏六种古籍中发现的黄裳手书题跋辑为一束,并加考释,辨察诸书之递藏源流,探析黄裳古籍收藏之观念与特色,以期有助于全面认识黄裳藏书及其题跋文字。关键词:黄裳 题跋 散佚 辑释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现代著名散文家,又以富藏书著称于世,书斋名曰“来燕榭”。《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中有诗咏之曰:“文笔词锋薄海知,淘书机智更冠时。澹生复壁能逃劫,旧燕归来付一痴。”[1]并视之为近代藏书家之殿军。黄裳先生一生喜读书藏书,所得明清稿钞本及集部佳刻颇多。其精于版本鉴别,又富生活情趣,每得书,则作题跋以记之。《来燕榭书跋》后记云:“余购书喜作跋语,多记得书始末,亦偶作小小考订,皆爱读之书也。”[2]450他的这些题跋,取法于清代藏书大家黄丕烈,在辨析版本、考证故实之外,常能随笔点染,记购书因缘,叙藏书故事,话得失悲喜,情韵生动,清雅隽永,兼具学术价值与文学魅力。
黄裳先生的题跋文字,多数收入其已出版的《前尘梦影新录》《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书跋》《来燕榭读书记》《梦雨斋读书记》《惊鸿集》《劫馀古艳:来燕榭书跋手迹辑存》《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等文集中。而因来燕榭藏书后多有散出,入藏于国内数家图书馆,其中部分题跋为已刊各种黄裳文集所失收,虽已有学者陆续为之辑补,但仍难见其全豹。笔者兹就平常流览所及,辑录黄裳旧藏六种古籍的题跋,大体依诸书撰者生年先后为序,将之整理迻录如下,并略加考释,冀有助于黄裳题跋全集的汇辑以及书跋文学的研究。
一、《蔀斋先生文集》跋
《蔀斋先生文集》十二卷存五卷(卷五至九),明林志撰,明天一阁蓝格抄本,一册,上海图书馆藏。卷五至六为记,卷七至八为墓志铭,卷九为墓表。书内首尾钤“黄裳藏本”“黄裳容氏珍藏图籍”两印。护页有黄裳朱笔跋语:
此殆亦倪菩萨书也,却由林集虚论秤买得,高价归余。余亦不惜重直收此残卷,欲拯故书免沦劫火,别无他法,重直收之,书即至矣。函电交驰,功令杂下,皆无济于事。小雁记。
后一页又有其墨笔题跋两则:
此天一阁蓝格钞本《蔀斋先生文集》残本,原十二卷,今仅存卷五之八四卷,约当原书三之一耳。阮元目著录集为明林志撰,有正德庚午曾孙士昭序,云原稿五十卷,正统八年梓其三之一,至正德而再刻,仍非其全。此册存记及墓志,皆有关明初一代典故者,虽为残卷,不可便弃之也。得书之夜,观湘剧归来,室暖灯昏,不便思睡,因为题记,时已漏下二鼓矣。壬辰大雪后一日,黄裳。志集又有万历中活字本十五卷,北平图书馆目有之,却已在此本后矣。小雁。
书尾有其墨笔跋语两则:
余年来每遇天一阁残书,每见必收,计所得不下数十百种矣,暇当另为一目,凡此皆可宝爱,不当有完缺之见存也。壬辰十月。(后有“小雁”一印)癸巳正月廿二日重装毕。黄裳。
按,撰者林志(1378-1427),字尚默,号蔀斋,又号见一居士,福建闽县人。明永乐九年(辛卯1411)乡试、十年(壬辰1412)会试俱第一,廷试被抑置第二,授翰林院编修,与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古今名臣奏议》,累官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读。少时受业于王偁,于学无所不究,性恬淡,暇辄以诗文自娱。著有《蔀斋集》。此本《蔀斋先生文集》,《千顷堂书目》未见著录,可知其稀见。阮元文选楼刻(阮元为主持刊刻者,撰者为范邦甸等范氏后人)《天一阁书目》卷四之二著录“十二卷,蓝丝栏钞本”[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6921号著录为“明范氏天一阁抄本,存四卷(五至八)”[4],仅上海图书馆有藏。盖即此黄裳藏本。《中国古籍总目》亦如此著录。此本可谓之海内孤本。需要指出的是,此本实际所存为五卷,即卷五至卷九。卷九最后一页,也即此残本的最后一页,本应写作“蔀斋先生文集卷之九”,而抄写者误将“九”写作“八”,后来诸书目不察,著录皆误。黄裳先生题跋中所记亦误。林志尚有《续刻蔀斋公文集》十五卷,明万历福州林氏活字本,曾为明代藏书家徐𤊹红雨楼旧物,今藏国家图书馆。
黄裳壬辰年(1952)于林集虚处购得此书。林集虚是近代宁波有名的书商兼藏书家,原名昌清,字乔良,号心斋,精于版本鉴定,家富藏书,堂号“藜照庐”,兼营书肆大酉山房。又旁涉古籍出版,刊刻宋至清人著述十余种为《藜照庐丛书》。编有《目睹天一阁书录》四卷。黄裳曾在林氏处购得不少天一阁流散之书,是以书跋中屡见此人。
第二则题跋中,黄裳言此书“皆有关明初一代典故者,虽为残卷,不可便弃之也”,鲜明地体现出他重视书籍的文献史料价值的藏书观,这使得他的藏书活动有着明确的存史、留史的动机。是以黄裳不计残缺,以重价购进此书。而他的留存故籍,所依赖的方法,也是他认为真正有效的方法,即第一则题跋所述的“重直收之”,也就是“运用经济规律阻止一切应该受到重视、保存的书籍进入还魂纸厂”(《书的故事》)[5]4-5。因此他曾经向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建议,国家以“善价”收购有价值的古籍。建议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落实,起到了保护文献的作用。
二、《云冈先生文集》跋
该书现藏上海图书馆,著录书名为《金台稿翰撰集》二十卷,明龚用卿撰,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刻本。共六册,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双边,白口,单白鱼尾。卷首有嘉靖壬戌(1562)季夏朔旦王应锺《云冈先生文集叙》一篇。此书卷一至三为《金台稿翰撰集》,卷四、五为《玉堂稿山居集》,卷六为《玉堂稿北征集》,卷七为《玉堂稿使东集》,卷八为《青坊稿宫谕集》,卷九为《金陵稿成均集》,卷十至十三为《琼河稿卧疴集》,卷十四至二十为《琼河稿山居集》,所收为各体文。书内钤有“黄裳藏本”“容家书库”“黄裳百嘉”“来燕榭珍藏记”“来燕榭珍藏图籍”等黄裳藏书印。护页有黄裳二则题跋:
用卿所撰有《云冈选稿》二十卷,万历中刻,系选本,且较此为后。此原刻世殆未尝见之,红雨楼中所藏闽人集至富而精,乡邦文献,所当留意,此意不难明之也。丙申正月。(后有“黄裳”一印)《振绮堂书目》有“《使朝鲜录》四卷”一条,刊本,金氏文瑞楼所藏,原不分卷,从国史《经籍志》作四卷,明龚用卿撰自序。嘉靖丁酉,用卿为正使,吴希孟为副使,奉诏使朝鲜,归而录此。戊戌春晚三月廿四日夜饮微醺,录汪鱼亭家藏书目记此。黄裳记。
按,撰者龚用卿(1500-1563),字鸣治,号云冈,福建怀安(今属福州市)人。嘉靖五年(丙戌1526)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直经筵,与修《明伦大典》《大明会典》。后奉使朝鲜,远人钦服。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擢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以病乞归,筑居福州,卒年六十四岁。有《云冈选稿》《使朝鲜录》等。
此书实含龚氏八种小集,仅据其卷一题名,而著录书名为《金台翰撰稿》(《明别集版本志》《中国古籍总目》均如此著录),不符合实际。根据内容,联系卷首王应锺序文所称,将书名著录为《云冈先生文集》较为合宜。黄裳题跋已指出,此书为万历刻本《云冈选稿》之原刻。《云冈选稿》二十卷,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龚爟刻本,藏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7-88册据以影印,卷首有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谢杰序,卷一至七为诗、词、赋,卷八至卷二十为记、序、志铭等各体文。嘉靖刻本《云冈先生文集》较万历刻本《云冈选稿》保存龚氏文章为多,但无诗词等韵文。台湾地区所谓“国家图书馆”又藏有《云冈公文集》十七卷,蓝格旧钞本,其卷次内容与嘉靖刻本《云冈先生文集》全同,唯缺十七卷之后的三卷。另外,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藏有《云冈公文集》二十卷,则为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云冈龚彝图刻武陵南墅印本。是以,黄裳旧藏此本刊刻时代较前,内容更全,且现今仅上海图书馆有藏,确有较高价值。
黄裳已刊题跋中有跋嘉靖刻《龚用卿集》一文,云:“此册为徐兴公旧物,乃最罕传。……原装十六册,颇不耐观,因命工重订六册,以还红雨楼之旧。昨日寄至,手检入库。”[6]落款时间为“乙未腊月十七日”,而本文所录该书第一则题跋,落款为“丙申正月”,正即乙未(1955)腊月得书后不久。所云嘉靖刻《龚用卿集》即本文所谓嘉靖刻《云冈先生文集》。“徐兴公”,即明人徐𤊹(1570-1642),字惟起,又字兴公,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才情宏博而不屑科举,一生布衣。工诗词,精考证,酷嗜书,致力于收藏,建红雨楼,藏书达五万三千余卷,著有《鳌峰集》《红雨楼家藏书目》等,乃晚明著名的藏书家、诗人、学者。此书中多卷卷端题名之下即钤有“闽中徐惟起藏书印”。
卷首《云冈先生文集叙》题名上下尚钤有“闽省方伯所得之书”“云月砚轩主人”两印,知此书曾为清中期名臣赵国麟旧藏。赵国麟(1673-1750),字仁圃,号拙庵,自号跛道人,山东泰安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进士,试毕返里,讲学于青岩书院,十年后出仕,谒选为长垣县令,历任永平知府、长芦盐运使、福建布政使、河南布政使、福建巡抚、安徽巡抚、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著有《云月砚轩古体诗稿》《拙庵近稿》等。为官清正,雅爱藏书,家藏善本颇多,藏书印有“仁圃藏书”“青岩珍赏”等多方。赵国麟曾于雍正五年(丁未1727)至七年(己酉1729)间任福建布政使,是以有“八闽方伯”印鉴,藏书印“闽省方伯所得之书”当刻于此时;升任福建巡抚后,他又有“闽省开府”印,藏书印有“闽省开府所得之书”。赵国麟曾获云月砚一方,甚为喜爱,由此名其书斋为“云月砚轩”,故又有“云月砚轩主人”一印。
龚用卿所著《使朝鲜录》,是记载明代中国与李氏朝鲜交往的使臣记录文献,《振绮堂书目》有著录。“振绮堂”为清代著名藏书世家钱塘汪氏之藏书楼。其创立者汪宪(1721-1771),字千陂,号鱼亭,收藏图籍万卷,与吴焯“瓶花斋”并称。汪氏子孙能世其藏书之业,均富收藏。《振绮堂书目》为汪宪之孙汪諴所编(黄裳曾获光绪抄本一部),著录:“《使朝鲜录》一册,四卷,原不分卷。明龚用卿撰自序。金氏文瑞楼藏本。”[7]文瑞楼,为清康熙年间著名藏书家金檀的贮书之所。金檀(1660-1730),字星轺,诸生。浙江桐乡人,晚年定居苏州。好诗文,喜藏书,所藏尤以明人集部为多,著有《文瑞楼集》,编有《文瑞楼藏书目》。黄裳题跋称《振绮堂书目》著录《使朝鲜录》,标为四卷,乃是“从国史《经籍志》作四卷”,此当为误记。《千顷堂书目》卷八著录:“龚用卿《使朝鲜录》三卷。嘉靖丁酉皇子生,颁诏录仪注诗文诸作。”[8]《明史·艺文志》卷九十七亦著录:“龚用卿《使朝鲜录》三卷。”[9]《使朝鲜录》本未标卷次,而书中内容概分为三部分,一为龚用卿序出使所历所见,龚氏卷首自序称“类次之为三,其一曰出使之礼,……其二曰邦交之仪,……其三曰使职之务”[10]40-41,记述了出使一路所经之礼仪制度以及朝鲜的山川地理等情形。二为出使途中所作诗文,三为在朝鲜与友人唱和诗文。又,此次出使,是因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十一月,皇子降生,乃遣使往朝鲜颁诏。副使吴希孟在《使朝鲜录后语》中记曰:“季冬载途,孟春载辽,春三月达其国。”[10]46使团回国是在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九月。整个行程跨越两个年份。但是,涉及到出使时间,也即黄裳题跋中云“用卿为正使,……奉诏使朝鲜”一句之前的时间表述,准确来说,应该写作嘉靖丙申,而非“嘉靖丁酉”。
三、《俟知堂集》跋
《俟知堂集》十四卷,明邹守愚撰,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共六册,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卷首有伦以诜《俟知堂集序》、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秋八月王凤灵《一山先生文集叙》。所收为序、记、箴、跋、书信、行状等各体文。书头卷尾钤有“黄裳青囊文苑”“黄裳容氏珍藏图籍”“黄裳珍藏图书印记”“来燕榭珍藏记”“黄裳鉴藏”“黄裳私印”“来燕榭珍藏书籍印记”“草草亭藏”“黄裳珍藏善本”“黄裳百嘉”“容家书库”“黄裳浏览所及”等多枚黄裳藏书印。护页内有黄裳墨笔长跋云:
此《俟知堂集》十四卷,明莆田邹守愚撰,嘉靖刊本。前年姑苏贾人携以示余者,卷中割裂处颇多,而第六卷又全佚去,此种书今日无人可购,而余则以其罕秘出重值得之。原书曾经装裱,又为鼠啮,阁置经年,乃又于肆中买得旧楮,倩良工为余装潢,装潢既毕,又做书函储之,计前后所耗于此者,不可数计,辛苦保藏之心,又非尽人可知者也。按,此明人别集中之罕见者也,并世藏家无著录者。《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云:“嘉靖五年丙戌科邹守愚《俟知堂集》十三卷字□□,莆田人,户部左侍郎,赠右都御史。”所言不详,其姓氏尚未全悉,而卷十四之《东涯翁公行状》则更未见也,是黄氏未睹原书之证。此外则仅见《传是楼书目》有之,他目未之见也,可不谓之罕秘乎?明人别集浩如烟海,每阅旧目,其富者每数千百种,余何能尽收?然每有所见,仍未能恝置,苟力有所及,必储之,是可不谓之书淫乎?此册旧藏虞山沈氏,视其卷中割裂之状,又大似出之绛云馀烬,然无牧翁一印,亦殊未敢定也。装潢既毕,手检入库,册有馀纸,辄写小跋,以见余爱书之苦心,志一时之兴会。书册之劫,历世未已,水火兵虫而外,近乃尤有甚者,江南土改以还,故家典籍辄为平分,而得者无以用之,辄售之纸商,或卷为爆竹,或入还魂纸炉,惨戚不可言状。中国兵燹频经,而故家所储尚有未尽消亡者,今土改之业为国家大法,域内无可漏略,苟无人亟起而挽救之,域内文物恐将扫地以尽矣。日来所见绍兴、湖州所出旧书,以麻袋盛之入市,论秤而售,睹之心伤。虽偶有为黠估所见者,取之入市,而购者亦复寥寥。月前余曾得王渔洋跋、朱竹垞藏之《马石田文集》,张宗子手稿本《史阙》,旧抄《柳开集》《危太朴集》,吴枚庵校之《粤游草》,不过万千中之一二耳,而出高价以易之,力又不继。此亘古未有之浩劫也,无人可以语此,更无人可与议挽救之策者,徒滋叹息,聊书此本卷耑。时辛卯春三月廿二日。入春来,几日日雨,今日乃未作霖,而天气阴晦,令人意沮,枯坐斋中,磨墨书此。黄裳。壬辰春分前五日重展录入百嘉库中。裳。
目录之后又有一跋云:
此嘉靖刊《俟知堂集》十四卷,明人集部中至罕见之本也。余获之姑苏旧肆中,卷六全佚,馀卷亦有割裂。诸家目中俱未见,仅传是楼藏书有之,今亦不知流落何许,无从补完。钱牧翁曾取明人集,割裂黏成《碑传集》四大册,以为修史之资。此书旧出虞山,岂亦绛云之馀烬耶?阁置经年,未遑修治,会吴下书友有欲为余装煌书册者,乃更检出,复取旧棉纸数十张付之,俾重装入库,聊记卷耑。庚寅九秋,黄裳。
第一卷后又有墨笔、朱笔题跋各一:
三十八年春三月,海上收得。黄裳。辛卯春二月重装讫。
书之卷尾又有跋曰:
此书收得后即置之架上,未遑装治,蠹残鼠啮,颇不耐观。会得明初旧皮纸数百张,即付之重装,补成,缺番无从钞写,恐天壤间亦无复第二册矣。经冬历春,几将半载,书始装讫,今日携来,重展入库,并记岁月。辛卯二月初二日。(后有“黄”“裳”二印)辛卯三月廿二日做书函讫,更阅一过。(后有“裳读”一印)
按,《俟知堂集》撰者邹守愚(?-1556),字君哲,又字一山,福建莆田人。嘉靖五年(丙戌1526)进士。授户部主事,擢郎中,累迁江西按察副使、河南左布政使等,官至户部左侍郎。嘉靖三十五年,奉命赈济陕西地震灾民,积劳而卒。曾修《(嘉靖)河南通志》四十五卷,选编《全唐诗选》十八卷,著有《俟知堂集》。此集流传甚罕,《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著录者为十三卷本,盖万历间刻本。而《俟知堂集》十四卷本,仅清代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卷四《集部·明别集类》著录[11],今仅上海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有藏,上海图书馆所藏即黄裳藏本。书中黄裳钤印累累,且一再题跋,可见其甚为宝爱。此书割裂处颇多,第六卷又缺失,但黄裳因其罕秘,而重值收购,重新装池后入其百嘉库中。所谓“百嘉”,乃嘉靖刻本百种之意。黄裳《天一阁拾零》云:“余曾发愿收嘉靖百种,为百嘉书藏,……不弃丛残,以此中往往有绝罕佳本,不易遇,亦不敢轻弃也。”[12]184从中不难见出其不弃丛残、尤重罕秘的藏书观念。
此书卷一第一页、第十四卷卷末分别钤盖“虞山沈氏希任斋劫馀”“曾在沈芳圃家”朱文方印各一枚,知其曾为清末民国常熟沈养孙希任斋之旧藏。沈养孙(1869-1932),原名钟英,字彦民,亦写作彦明、彦敏、砚铭等,晚号隐禅居士,江苏常熟人,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庠生。平生唯好藏书,聚书二万余卷,因慕南朝任昉多蓄异书,名其藏书楼为“希任斋”。编撰有《希任斋藏书目录》《希任斋藏书记》,著有《希任斋诗文稿》。抗日战争期间,常熟沦陷,历劫后希任斋藏书留存十之六七,沈养孙之子沈艺芬(字芳畦)编订有《希任斋劫馀书目》,印文所谓“希任斋劫馀”,即此之谓也。后藏书分别由其子沈瘦香、沈艺芬二人继承。沈瘦香(1898-1966),字芳圃,号韵斋,擅书画篆刻,藏书印鉴尚有“沈韵斋藏书记”等,刘承幹嘉业堂曾购得其部分藏书。此书即曾经沈芳圃递藏。
黄裳收得此书在1949年,即跋语所谓“三十八年春三月”。此后请人装池、又做函套,事毕均作题跋记之。据落款时间可知,几则跋语集中在庚寅(1950)、辛卯(1951)、壬辰(1952)三年间。时当新旧交替之际,随着土改的推行,旧的藏书体系变更,而新的藏书体系尚未建立,故家所藏一时涌出,流散市上,甚至归入还魂纸厂,黄裳对此甚感痛心。其《栴檀阁风人稿》题识即云:“近日集部贱如泥沙,人皆弃而不取,余无力多收,藏书亦无地,每见旧本入还魂纸炉,辄为心痛。”[13]其《天一阁拾零》一文开头亦言:“五十年前海上书市最疲而实最盛,故家所藏与山陬海隅论秤而出之书,狼藉市上。余日日过市,收拾残零,虽力薄而藏书无地,未能广收博取,而不能无慨于祖国文化之罹此浩劫,救之无术。”[12]148是以,他以一己微力,遇罕秘之本,辄不惜高价易之。黄裳尤重那些作者虽非名家但传世稀少的集部古籍,认为它们“是思想史、社会史的大量纪录与素材”(《谈集部》)[5]31,实具史家存史之眼光与识力,有抢救、保护典籍之文化意义。
四、《两洲集》跋
《两洲集》十卷,明吴时行撰,明崇祯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共四册,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单白鱼尾,版心有“黄伯符刻”四字。卷首序目失却。卷一、卷二为各体诗、赋(卷二之末收有文八篇),卷三至十为各体文。书内前后钤有“木雁斋”“来燕榭珍藏记”“黄裳浏览所及”“黄裳青囊文苑”“容家书库”“草草亭藏”“裳读”“黄裳藏本”“黄裳百嘉”“黄裳珍藏善本”“黄裳容氏珍藏图籍”等多枚黄裳藏书印鉴。第一册封面有黄裳手书题名“两洲集”,旁有其墨笔、朱笔题跋各一则:
此吴时行《两洲集》十卷,万历刊本,为全毁之本,诸家目略无之。此册出于会稽山中,全订三册,犹是毛订,眼有蠹吻,固倩工重装为四册焉。匆匆未暇题记。壬辰秋九重展卷书。黄裳小雁。此本罕传,入全毁目内,不云卷数,在新进呈书目中有之,还作十卷,诸家藏目惟见此耳。癸巳上元日,黄裳。
是书卷尾又有墨笔、朱笔题跋各一:
庚寅初冬,海上所收人间奇秘,当珍护之。黄裳记。辛卯初三月,重读记。
按,《两洲集》撰者吴时行,字与偕,号两洲山人,南直隶休宁(今属安徽黄山市)人。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在世,崇祯时官河南开封府知府。题跋云此本为“万历刊本”,误。该集卷二有数诗,可见出撰写时间。《读大行皇帝遗诏哀悼,复闻新天子发帑止税,悲喜交集,情见乎词》二首,其一首句云:“享国由来最久长”,可知此处“大行皇帝”指明神宗,年号万历。万历年间派太监赴全国各地开矿、榷税,大兴矿税,民怨沸腾。明光宗即位后,便下令停止任何采榷活动,并假借皇帝遗诏的名义,发内帑犒劳边防将士。可知诗即作于此时。又,《甲申岁过饶州,今四十五年矣,追思往事感赋》,“甲申”为万历十二年(1584),则此诗作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闻叛兵残破东省》三首,则写毛文龙部将孔有德率兵在吴桥叛变,蹂躏山东数城一事,事在崇祯四年、五年间。卷二又有《甲戌除夕述怀》,可知作于崇祯七年(甲戌1634)。《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2册影印收录有《两洲集》十卷,版式、内容与黄裳藏本无异,而卷首有崇祯甲戌程策序、崇祯乙亥金声序。其中程策序曰:“今行年耳顺,乃发其笥中集行世,而属余弁首。”[14]据此,则崇祯七年(甲戌1634)时,吴时行年届六十,其生年当在万历三年(乙亥1575)左右。
黄裳先生曾购得万历刊大方册本《罗汉十八相》一卷,书之板心有刻工姓名。黄裳先生题跋称此书乃“万历中新安诸黄所刻”[2]215,并进一步解释道:“应泰、应瑞为昆弟行。伯符,应瑞字也。《古今女范》四卷亦为所刊,万历壬寅刻本。”[2]216黄应泰、黄应瑞兄弟为晚明版画刻工的杰出代表,与吴时行同里。也许是所举黄氏兄弟刊刻二书均刻于万历间,所以黄裳先生在《罗汉十八相》的跋语中还写道:“刻工则新安诸黄也,亦往往见之他书。余旧藏吴时行《两洲集》,板心下有'黄伯符刻’数字,可为刊刻同时之证。”[2]215这可能是黄裳先生误判《两洲集》为“万历刊本”的由来。
此集中有诗《接邸报知辽氛稍戢,读经略疏揭不胜悲愤》二首、《都城虏警》四首等,多清廷所谓悖谬之词,是以乾隆中入全毁书目,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著录[15]。今除上海图书馆外,此书国内仅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台北“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有藏,海外则日本内阁文库有藏。
又,据题跋中“庚寅初冬,海上所收人间奇秘”,可知黄裳收得此书时在1950年。第一、二则题跋落款之“壬辰”“癸巳”,分别为1952、1953年。黄裳已刊之《澹生堂外集》题跋提及:“此册[按,指《澹生堂外集》]旧藏静惕堂,后入萧山王氏十万卷楼,……王授[按,应为绶]珊珍重收储,身后为朱某阴没入己,深藏密锁,人不可见。修绠堂孙氏乃独能取其书出。入余库者此外尚有吴尺凫跋明钞本《琴史》、曹玑小集十种、吴时行《两洲集》,皆其中白眉也。得书之后,欢喜无限,爰记此书原委及入藏始末于卷端焉。”落款为“庚寅初冬十月初六日”[2]199,时间与收得《两洲集》一致,盖此数种书乃一同购入。
王绶珊,即民国藏书家王体仁(1873-1938),浙江绍兴人,以经营盐业致富,于杭州筑藏书楼曰“九峰旧庐”,曾雇请书商朱遂翔代办收书业务。朱遂翔(1900-1967),字慎初,浙江绍兴人,藏书家、书商,于杭州设抱经堂书局经营旧书,上海有其分店。修绠堂孙氏,指北京隆福寺古旧书店修绠堂店主孙诚俭(1906-1970),字助廉,河北冀县人,精版本目录,常往来南北收书,《两洲集》或即由孙氏之介入归黄裳。
前述《澹生堂外集》题跋中提及的另外两种书,即曹玑(字子玉)小集十种、吴尺凫跋明钞本《琴史》,黄裳均有题跋,取观适可证之。其跋《曹子玉诗十集》云:“上海三马路旧有抱经堂书坊,主人朱遂翔,……时在解放之初,书市寂寞,修绠堂主人孙助廉伺间说之,……于是所藏佳册少少而出。余日过温知书店(即修绠堂沪上支店),常见助廉持书来,置八仙桌上。”[16]176又云:“余展转于助廉许所得朱遂翔书,无宋元旧本,然亦有至精之册,曹子玉十集即其一。”[16]177
黄裳跋所藏《琴史》亦可证之,其云:“此明人钞本《琴史》,经吴尺凫校跋者,获之三年矣。……此本由江安傅氏转归杭州王氏,朱贾遂翔巧取于王氏身后,余则由修绠堂孙氏之介,获之者也。癸巳七月廿五日雨后书。”[17]“癸巳”之前三年即1950年,则《琴史》入藏时间与经手人均可与前述《澹生堂外集》题跋所云互相印证。《澹生堂外集》、曹玑小集十种、《琴史》《两洲集》系同一批购入之书,则《两洲集》当亦购自朱遂翔。但《澹生堂外集》与《琴史》乃出自王绶珊旧藏,曹玑小集十种却与此不同,黄裳记曰:“遂翔告此集得于屯溪故家,已数十年前事,绝无藏记,不知出自谁何也。”[16]178-179而《两洲集》题跋曰“此册出于会稽山中”,其在朱遂翔之前的旧主人大概亦属渺茫难以求考了。
五、《绣林刘氏合刻诗选》跋
《绣林刘氏合刻诗选》五种不分卷,清刘宗诜编,清康熙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共六册,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左右双边,黑口,单黑鱼尾。书内钤有“黄裳藏本”一印。书尾有黄裳题跋一则:
十日前游武林,过文警书店,架上绝无佳书,只此绣林刘氏合刻共六册,当是康熙旧校,传本亦稀,未见著录,卷前总目凡六种,只《秀野传稿》一种无之,盖是附录,非合集也,因挟之归。丁酉三月廿四日晨窗记。黄裳。
按,《绣林刘氏合刻诗选》为清初湖北石首刘氏之家集,收书五种。其一《秀野园诗选》,刘鸿庆(字子遵)撰;其二《楠枝阁诗选》,曾素莲(字洁君)撰;其三《绿梅亭诗选》,刘宗光(字斐武)撰;其四《到智果园诗选》,刘宗亢(字斐贻)撰;其五《石浪馆诗选》,刘宗诜(字原菉)撰。其中较为知名者为曾素莲(1619-1695),系刘鸿庆之妻,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科探花曾可前孙女,以能诗传名于清初。刘宗光、刘宗亢、刘宗诜兄弟三人系刘鸿庆、曾素莲之子。
此书传本甚罕,清代藏书家书目未见著录,今仅上海图书馆有藏,即黄裳旧藏本。《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分别著录了此五人之诗集,并注明五部诗集辑入了《绣林刘氏合刻》。但误将曾素莲写作“曾秀莲”[18]335,刘宗诜写作“刘宗撰”[18]452,刘宗亢之《到智果园诗选》,又脱一“到”字[18]427,盖未见原书也。又,此书《清代家集叙录》已著录并撰提要,记作“王章编”[19],不确。其编辑者应作“刘宗诜”。《楠枝阁诗选》卷前有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吴士乾《绣林刘氏合刻序》,起首云:“斐贻、原菉汇其尊公羽阳先生《秀野园诗稿》、太君曾夫人《楠枝阁集》暨令兄斐武《绿梅亭咏》诸诗而并镌之,曰《刘氏合刻》。”可知,编者非王章。同时,刘宗诜《石浪馆诗选》中又有《戊子立秋日二兄下世二旬矣》一诗,其所言“二兄”即刘宗亢(斐贻),则可知此合刻本乃刘宗亢去世后,刘宗诜合家族五人之集而刻之。此书扉页刻有“莱阳王酉山先生览定”字样,盖因此致误。王章,字闇子,号酉山,顺治四年(丁亥1647)进士,曾任石首县丞。《秀野园诗选》与《绿梅亭诗选》卷首均有其所作序。
黄裳所藏中明清集部尤多,他以史家之眼光收书,对非名家的作品亦予重视,从留存史料的角度看,它们“未必就不足观”,可以从中“发现值得珍重的东西”(《谈集部》)[5]31。就《绣林刘氏合刻诗选》来说就是这样,书中诗作可见刘氏诗人之生平,《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五人诗集时,作者生卒年均付之阙如,据此书即可补足。诗作中亦涉清初史事,如《楠枝阁诗选》即有《哭大儿发洲》三首,题下小注曰“甲寅春,时吴逆初陷石城”,诗歌写及三藩之乱初期之社会。另外,《秀野园诗选》收刘鸿庆词作三首,《石浪馆诗选》末附《柳塘诗馀》一卷,收刘宗诜词作五首,均为《全清词·顺康卷》及《补编》所未收,可据之补辑。以上管中窥豹,即可见黄裳所藏罕见之本的文献价值。
六、《连阳八排风土记》跋
《连阳八排风土记》八卷,清李来章撰,清康熙连山书院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共八册,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黑口,单黑鱼尾。封面有“连山书院”印记,卷首有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十月朔旦李来章自序一篇。书内首尾钤盖黄裳藏书印多枚,如“来燕榭珍藏记”“草草亭藏”“木雁斋”“黄裳藏本”“黄裳浏览所及”等。护页有黄裳墨笔跋语一则:
休宁汪晋徵涵斋《双溪草堂诗》卷九有《送李礼山宰连山》二首:读书须作亲民吏,能使穷檐笑口开。况复大儒娴治谱,坐令异域享春台。蛮烟处处兴弦诵,瘴地时时辟草莱。报最伫听循卓绩,相期燕市醉金罍。十年学道契平生,我友曾推命世英冉、窦二太史为余言礼山之学。萧寺麈谈茶味永初晤礼山于长椿寺,讲堂书课夜灯明紫云书院。一行吏牍敷经术,百里花封起颂声。惆怅春风歌折柳,燕云粤峤远含情。丁酉小寒日,偶读汪集,遂录卷首,可补礼山生平事实。
李来章序后又有黄裳一则题跋:
此康熙刻《连阳八排风土记》传世绝罕。李来章曾有《连山县志》八卷,附《建置》《艺文志》各一卷,亦康熙刻,此则别行未见著录,所记边疆少数民族风土故实甚悉,三百年来封建统治种种故迹,皆可于此中窥其一二,良史料也。乙未四月廿五日检书记。(后有“黄裳”一印)
按,后一则题跋落款时间“乙未”,为1955年,说明至少在此之前,黄裳先生已购得此书;第一则落款为“丁酉”,即1957年,乃阅汪晋徵诗集后摘引与李来章有关之资料而写。李来章(1654-1721),名灼然,号礼山,以字行,河南襄城人。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举人。初就学于孙奇逢,后游魏象枢之门。曾主讲南阳书院,又重修紫阳书院,读书其中。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选广东连山知县,于瑶乱后力行抚化,颇有政绩。后任兵部主事,寻引疾归,再徵坚辞不出。平生与张沐、耿介、冉觐祖、窦克勤、张伯行友善,时以书札往来,究极性命之旨。工诗、古文辞,有《礼山园诗集》《礼山园文集》等行世。《连阳八排风土记》为李来章宰连山时所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八著录此书,谓:“八排者,猺獠所居,以竹木为寨栅,谓之排也。”[20]是书分《图绘》《形势》《风俗》《言语》《剿抚》《建置》《约束》《向化》八卷,多记瑶乡风物人事。跋文所云之汪晋徵(1639-1709),字符尹,号涵斋,安徽休宁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进士,由吏科给事中累官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有《双溪草堂诗集》。该集已影印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2册,黄裳所引汪氏二诗见于卷九(第290页),可证李来章之生平,可补汪、李二人之交游。又,黄裳先生言“此康熙刻《连阳八排风土记》传世绝罕”,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11084号著录,国内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四家有藏。海外则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亦有收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6册收录者则为据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七年刻乾隆增刻本影印。
另外,书内尚钤有“寒香书屋”“求善价而沽诸”“少泉蔡氏珍藏”“金溪熊子建藏书”“北京图书馆藏”诸印。知此书曾为清人郭承勋、蔡学苏等旧藏。郭承勋(1796-1860),字铭之,号止亭、定斋,别号嘉禾老农,浙江嘉兴人,署室名曰淳雅斋、寒香书屋。善治印,工书法,收藏图籍及汉古铜印甚富,与张廷济、戴熙等有交。蔡学苏(1816-?),字少泉,江西南城人,其家累世藏书,建石经山房,庋藏图籍甚富,尝捐职主事,往来京师收买书籍,晚年转售部分图书,筹资刊刻《三馀书屋丛书》。熊子建,江西人,清末民国藏书家,与湖南著名藏书家徐崇立为友。是书亦经熊氏递藏,后归黄裳来燕榭中,最终入藏国家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周退密,宋路霞.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1.
[2]黄裳.来燕榭书跋(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范邦甸;江曦,李婧.天一阁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48.
[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71.
[5]黄裳.榆下说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6]黄裳.惊鸿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129.
[7]汪諴.振绮堂书目[M].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8]黄虞稷;瞿凤起,潘景郑.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5.
[9]张廷玉等.明史: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19.
[10]龚用卿.使朝鲜录[M]//姜亚沙,经莉,陈湛绮.朝鲜史料汇编:第19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
[11]徐乾学.传是楼书目[M]//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59.
[12]黄裳.劫馀古艳:来燕榭书跋手迹辑存[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13]黄裳.来燕榭读书记:下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9-30.
[14]吴时行.两洲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44.
[15]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50.
[16]黄裳.翠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5.
[17]黄裳.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
[18]柯愈春.清人诗文总目提要:上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19]徐雁平.清代家集叙录:中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1474.
[2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681.
【作者简介】黄治国,河南温县人,文学博士,现执教于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清诗文献及清代中州诗歌研究。
相关链接:
黄治国丨清初河南诗人丛考——以彭尧谕、张缙彦、周亮工等人为中心
黄治国丨徐增卒年新探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 0000
- 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