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汉三杰的命运看古代功臣的宿命
文 / 子玉
功臣是历史上最敏感的一个群体,历史上每一个王朝几乎都上演过开国帝王与功臣博弈的事,但实际上,楚汉三杰早就已经给出了功臣命运的几种模板,只是后人没有拿来参考罢了。
首先,功臣之所以会存在生存危机就是因为他们在参与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军功和巨大威望,再加上他们在新王朝的分红,这些都足以支撑他们继续左右天下的命运,所以,开国帝王才会对他们心生忌惮,继而进行打压。
汉初的韩信给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萧何给刘邦建设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并支持刘邦打败了项羽,张良总是在关键时刻给刘邦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刘邦时刻都能走在正确的路上,没有他们,很可能就没有大汉。
但他们的威望、实力和职位也随着西汉开国而达到了顶点,在外敌被灭的情况下他们也完全可以将这种优势转化到内斗中:要么颠覆刘邦的帝国;要么搞派系斗争,消耗大汉。
结果对大汉都是致命性伤害。
所以,刘邦与功臣之间必然还会有一番博弈。
最先被针对的对象是韩信,因为韩信不仅是威震天下的战神,能力在线,而且是楚王,手里握有足够能够叫板刘邦大汉的资源,如果韩信对刘邦有什么不满,大汉立刻还会重燃战火。即使韩信在刘邦手上不反,但留着总归是祸患,后继之君就更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不管是皇帝与功臣的矛盾,还是朝廷与异姓诸侯王的矛盾,刘邦都必须得解决韩信问题。
其实早在楚汉相争期间,刘邦就已经在打压韩信:让曹参和灌婴出任韩信副将是出于制衡韩信的考虑;经常抽调韩信的将士是想让韩信的部队永远形不成气候的考虑。
而且,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第一个动作就是夺了韩信的军权。刘邦对韩信的猜疑由此可见。
总之,刘邦对韩信的战争早就已经开打,西汉建国之后只是全面开战而已,从战场演化到了政治层面。
于是就有了刘邦借巡游云梦大会诸侯的机会将韩信捉拿的事。在削掉韩信的楚王爵位并将其软禁于长安之后,韩信其实就已经废了。
至于吕后为什么坚持要杀韩信,则是因为,她怕刘邦驾崩之后自己驾驭不住韩信,于是就提前解决问题,还是朝廷和功臣矛盾导致的结果。
吕后杀韩信是提前给自己排雷
图源/剧照
是的,韩信就是功臣的宿命,他的悲剧日后还会无数次在历史中上演,朱元璋淮西勋贵的命运就是韩信悲剧的再复制。
说实话,韩信的悲剧很难避免,因为他既不属于刘邦的核心淮泗元从集团,又是异姓诸侯王的身份,还一身的本事,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几乎就是无解,即使是他解甲归田将自己调成静音模式都不一定能避免。
当然,功臣还有第二种命运,那就是在皇帝的打压下彻底臣服,比如萧何。萧何是汉军中地位仅次于刘邦的存在,尤其是在打造建设蜀地和关中大本营的过程中萧何更是将自己的影响力镌刻进了大汉的基因中,如果他有什么想法,刘邦将很难应对。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要萧何对刘邦的忠诚度不够,他的威胁甚至比项羽还要大。
所以,早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就对萧何是各种不放心,时常派出使者对萧何是各种问候,就是在大汉建立后,刘邦在前线也对萧丞相是各种关心。
说白了,刘邦就是怕萧何在后方搞事。
这个时候,如果萧何情绪化处理此事,那么他很可能会复制韩信的悲剧命运。但萧何却以自己的智慧给历史提供了一套化解矛盾的方法论:将自己的子孙都送到前线解除刘邦的顾忌;采用自污的方式让刘邦放心...
即使是在刘邦将自己关了一段时间之后,萧何依然是一副诚惶诚恐将错误大包大揽的姿态,可算是打消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
是的,萧何的对策就是:自污,臣服。
此后,历史上许多人都对照萧何的做法进行自保,唐初的尉迟敬德和李靖,不是沉溺诗酒田园就是大口吞咽皇帝对自己的猜忌,目的只有一个,让领导对自己放心。
可见,萧何的做法确实是一套可以不断被复制且非常有效的方法论。如果功臣采用硬刚的方式和皇帝过招,那只能是韩信的下场。
还有,清朝曾国藩的做法也比较成熟。当湘军攻克天京城之后,曾国藩就着手裁撤湘军并强制性让弟弟曾国荃回家休息,以打消慈禧和清廷对自己的顾虑。
面对慈禧和清廷汹涌而来对自己的指责,曾国藩也是打落牙和血吞的忍辱态度,最终换来了慈禧对自己的放心。
和萧何一样,都是绝对的臣服,自废武功的节奏。
当然,相比萧何的做法,张良的段位则更高。刘邦分封的时候让张良从齐地随便挑三万户作为他的封地,张良却只要了他和刘邦初次相逢的留地作为封地。
看起来是视金钱如粪土的态度,但实际上也是在向刘邦传达另一层意思:“我对权力更没兴趣。”
这样的功臣,感动还来不及呢,哪还会有打击的想法。
接着,张良又以实际行动给了功臣群体一套最经典的自保做法:淡出权力圈,将自己藏了起来。
金钱和权力他都不要了,你刘邦还对张良不放心,那就只能是敏感多疑症了。就连多疑且狠毒的吕后后来对张良都是一百个放心。可见张良这套自保术的高明。
但能做到如此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历史上也就范蠡、张良,寥寥数人而已。毕竟,大家都是被功名所驱动的大多数。
张良和范蠡是同一个层次的选手
图源/剧照
相反,张居正的做法就有点不明智了,他虽然通过改革给大明成功续命,但长时间的大包大揽还是让所有人都将手中的矛对准了他,而他手中却没有可以防御的盾,终于导致了在他死后张家被万历皇帝抄家的结果。
虽然张居正的悲剧和明朝的内阁体制有关系,但如果张居正早一点能够急流勇退,或许还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当然,有些皇帝也会自己想出一些比较合理的办法来解决自己和功臣之间的矛盾,比如:秦始皇靠制度设计保证了功臣集团对大秦的绝对服从,汉武帝通过扶持外戚不断换血来制衡新崛起的功臣,赵匡胤用富贵交换了功臣手中的权力...
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因为,条件不同,人也是不同的性格和体量。
但总体来说,功臣要想平稳落地,绝对需要智慧和心量的支撑。
历史上功臣的宿命大体上就汉初三杰这三套模板而已。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和“在看”。谢谢!/推荐阅读:帝国权力,必起于边郡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