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源自易学!抱雪斋精解《乾凿度》“易有三义”之第一义
易有三义,第一个就是简易,第二个叫变易,第三个叫不易,这是一般的说法。
把“简易”当成易的第一义,简直是把易的档次拉低到了十八层地狱下。典型的狗屁不通,胡说八道!
实际上,易有三义的最佳说法出自易纬《乾凿度》,托名孔子。
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周易乾凿度》
孔子很无辜,又一次躺枪了。
事实上,不光易纬没有一个字是他写的,易传也没有一个字是他写的,就连易经他也一个字都没见过。
他只不过是一次次被各种各样的人拉来当招牌罢了。
但是,《乾凿度》不一样。
虽然也打着孔子的旗号,但是对于“易有三义”的这三个定义,《乾凿度》可以说是对于易学下了有史以来最简易最精准最深刻最全面的判定。
所谓:“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后两个意思还是很容易明白的。
但是第一个“易者,易也”就不大好理解了。
这个“易”是简易的意思吗?
绝对不是。
事实上,《乾凿度》在下文就分别解释了“易”字的三层含义,其中第一层含义是这么说的:
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内也。光明四通,傚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厯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粟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潔,根着浮流,氣更相實。虚無感動,清淨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周易乾凿度》
这一大段话,全部都是为了解释“易”的第一义的,而且其中明确提到了“傚易”一词。
什么是“傚易”?
郑玄(127年-200年)注曰:
“傚易者,寂然无为之意也。”
也就是说,郑玄认为,《乾凿度》里说的易之第一义,是“寂然无为”的意思!
“易”字怎么会有寂然无为的意思呢?我们知道同样的话在《系辞》里面也出现过: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要想理解这个含义的由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傚易”的“傚”字。
《乾凿度》的意思,就是说易的第一义是“傚易”。
“傚”同“效”,是象的意思。
效(傚),象也。——《说文》
巧的是,《系辞》里面也说: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由此可见,把“易”解释成“象”,是《系辞》和《乾凿度》的共同说法,两书虽然一个是易传,一个是易纬,但是都托名孔子,可见是流传很久的说法。
“易”字有没有“象”的含义?这个“象”又是什么意思呢?
接着往下看。
《说文》在解释“易”字的时候,确实提到了“易”字有“象”的含义:
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那么,作为易的第一义,这个“象”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还是先来看《系辞》的解释: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可见“象”的一个意思是天象,“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四象”,指的就是苍龙白虎玄武朱雀这四个天象。《乾凿度》里的“光明四通,傚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厯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粟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潔,根着浮流,氣更相實”这一大段,也是从天象尤其是“四象”的角度来说的。
“象”的第二层意思是形象。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
“象”的第三层意思,也是最最最重要的一层意思,是道!
道家经常用“无物之象”来形容那难以名状的道。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事实上,《乾凿度》说的后面一段“虚無感動,清淨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完全是在用道家描述“道”的口吻解释“易”字。
《乾凿度》下文更是直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完完全全套用了《老子》里的这一段对于道的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也就是说,易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以“象”载“道”!
易,就是道!
道家,源自易学!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