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欣赏-唐-李翰---【蒙求--110】
847341

欣赏-唐-李翰---【蒙求--110】

溱湖之恋溱湖之恋2024-02-18 13:15:030

作者:潘长宏

2023年12月11日

李翰《蒙求》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全书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 包括一些传说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劝勉意味的,有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从思想内容上看,自然难免有一些宣扬封建思想意识的东西,但跟其他许多蒙书比较,李氏《蒙求》还是属于取材较好、境界较广的一种。

【作者简介】

李翰[约公元七六零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赵州赞皇人,李华之子。擢进士第。天宝中,寓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为文精密,用思苦涩。天宝末,房琯、韦涉俱荐为史官。禄山之乱,从友人张巡客宋州。巡率州人守城,攻围经年,食尽矢穷方陷。睢阳人瑁其功,以为降贱。翰乃序巡守城事迹,撰张巡姚訚等传两卷上之。肃宗方明巡之忠义。士友称之。累迁翰林学士。病免,客阳翟卒。翰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李翰的著名作品《蒙求》被收录在"唐诗"卷881-1。

【蒙求110-原文】

孟尝还珠,刘昆反火235。姜肱共被,孔融让果236。

【蒙求110-译文-1】孟尝还珠,刘昆反火。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上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留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址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谢承《后汉书》曰:“孟尝为合浦太守,郡境旧采珠,以易米食。先时二千石贪秽,使民采珠,积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孟尝行化,一年之间,去珠复还。”(《艺文类聚》卷八四)

《后汉书·儒林传》:“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之胤也。少习容礼。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建武五年,举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光武闻之,即除为江陵令。时,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征拜议郎,稍迁侍中、弘农太守。”《陈留耆旧传》曰:“刘昆为江陵令,民有火灾,昆向火叩头,即霈然下雨。诏问:'反风灭火,虎北渡河,何以致此?’昆曰:'偶然。’帝曰:'此长者之言也。’”(《艺文类聚》卷八十引)

【蒙求110-译文-2】姜肱共被,孔融让果 。

《后汉书·姜肱传》:“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续汉书》曰:“姜肱兄弟二人,皆以孝行著,与弟仲同被卧,慈亲相友,及长相爱,不能相离。”(《艺文类聚》卷二十一)

(孔融让梨)

《后汉书·孔融传》:“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岁余,复拜太中大夫。必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酣,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世说·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条刘注引《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愿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文士传》:“孔融年四岁,与诸兄食梨,辄取其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艺文类聚》卷八十六)。

【蒙求110-释义】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东汉官吏。还珠指孟尝把合浦流逝的珍珠贸易复活之事。后世有成语“珠还合浦”即出自此。比喻东西失而复得。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人。东汉官员。反火即“反风灭火”,反同“返”意,回转回来的风灭火。现成语反风灭火,比喻施行德政。

姜肱【音共】,字伯淮,东汉彭城光戚(今江苏徐州沛县)人。家世名族。以孝行著称。兄弟友爱,是古代兄友弟恭的代表。共被指兄弟三人共盖一床被子睡觉之事。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即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孔子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让果即大家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蒙求110-欣赏】

孟尝还珠的故事给后世留一成语“珠还合浦”,刘昆反火的故事给后世留一成语“反风灭火”。心系百姓,为民着想的德政上天也会帮着为政者施行。特别提一句,在孟尝故事中,上虞寡妇冤死案,东海孝妇案及后来的窦娥冤案都招致连年大旱,为什么一个个体的冤案要招致当地百姓吃苦?其实虽然冤有头、债有主,但冤案与麻木的百姓不无关系,是他们的事不关己的平庸之恶造成的。

姜肱共被、孔融让果的故事,是古代悌文化的典范。古人特别强调孝悌,孝的含义是子女对父母要给予无微不至的爱,比如前文老莱斑衣、黄香扇枕、王祥守奈、蔡顺分椹、丁兰刻木、伯俞泣仗等都是孝文化的范例。悌的含义是弟弟敬爱哥哥,哥哥关爱弟弟,兄弟和睦相处。但悌文化根本上还是孝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才有“兄弟睦,孝在中”的说法。

【东汉神人--刘昆有故事】

刘昆东汉大儒,陈留东昏(今山东东明县)人,他与西汉的梁孝王有着八杆子打不到的血缘关系,刘昆出生时这层关系已经要断了,却丝毫不影响刘昆以皇族自居。尽管是个破落皇族,可刘昆自小就自命不凡,打懂事起,就跟着家乡的几个儒生学习捣鼓礼仪,大概十六七岁时,又跟着沛县人也是当时的大儒戴宾研习《易经》,研习之余,不知哪根神经串乱,刘昆居然又迷上了音乐,并习得一手操琴的技艺。有人说刘昆是东汉奇人,能祈雨灭火、命风转向,调虎离山……

本来刘昆想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奈何在二十岁左右时,正赶上王莽篡汉,篡汉后的王莽自然不待见这些刘姓皇族,不仅不待见,还想方设法打压排挤,恨不能将其通通地置于死地而后快。仕途看来是走不通了,无奈中,刘昆只好退而求其次,发挥自身优势,一心一意在家中开馆授徒。有皇族的招牌,再加多年积攒下来的人气,使刘昆的号召力爆棚,没怎么吆喝,周边的一群学子就纷至沓来,鼎盛时,刘昆膝下竟有弟子五百余人。深厚的功底,再加精心的调教,几年下来,刘昆的事业越做越大。仕途也就不巴及王莽了。

在教学之余,刘昆还常常弄点动静出来,如组织学生搞个大合唱,或演练一下春秋礼义等。特别是在演练礼义时,由于有了刘昆的亲自导演和示范,学生们的一招一式还颇有些文艺的范儿,以至每次排练时,当地的领导,如县长和县里工作人员以及周边的百姓常常前来围观捧场。这事不知怎么三传两传,传到了王莽的耳中。本来就想找找刘家茬儿的王莽,听闻此事,就像饿狗嗅到了肉味,异常的兴奋。王莽认为刘昆聚集生徒,私行大礼,有亵渎礼制,藐视朝廷的嫌疑。以此为由,将刘昆及其家属一行十几人,全部送进了大狱。值得庆幸的是,刘昆一家入狱不久,王莽败亡,刘昆及其家人这才免除了牢狱之灾。出狱后的刘昆,见天下仍不太平,战火不断,便带着家人一路避难至河南负犊山中。

人才就是人才,不服不行,尽管刘昆极力想把自己隐藏起来,可仍有人惦记着他。东汉建武五年,刘昆还是被地方官员作为孝廉给挖了出来,一心要举荐给朝廷。可刘昆觉得局势仍不明朗,虽表面答应出山,但私下里却招呼也不打,偷偷地撒丫子开溜,这一溜就溜到了江陵。

无以为生的刘昆在到达江陵后不久,就重操旧业——继续教书授徒。或许是书教得太好,或许是名声太大,很快,自以为隐藏得很深的刘昆,还是被光武帝刘秀给揪了出来。又是梁孝王的后人,又是大儒,还遭到王莽的迫害,再加东汉朝廷刚刚开张,缺人缺得厉害,这样又红又专的人不用,还能用谁?因此,刘秀派人找到了刘昆,先是在口头上给他戴了一连串的高帽子后又是一番说服动员,好说歹说逼着刘昆接受江陵令的职务。刘昆见刘秀诚意一片,再加局势已趋明朗,便就梯下楼,借坡下驴,答应下来,不久,就走马上任。

(江陵知县刘昆)

估计江陵一带窝了不少强人,且对当地政府不满,因此,这些强人时不时地流出来,乘人不备,煽风点火,弄点动静,在恶心官家的同时,也顺便整点存在感。只是当地百姓遭了殃,每次起火过后,总有几户甚至十几户百姓要家破人亡。刘昆虽对《易经》造诣颇深,琴也弹得很出色,学也教得很不错,可是对这些强人和强人煽的风,点的火,一时却无能无力。但值得称道的是,每次起火,刘昆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边冲着火堆叩头捣蒜,一边闭起眼睛念念有词——乞求老天出手相助,降雨灭火,消风祛灾。说来也怪,这看似不是招的招数,竟颇为神奇。每次当刘昆比划完这套自创动作后,很快就天降甘霖,而且那股助纣为虐的狂风也像是通了人性,改了脾气,不是变小就是转向。火灭后,刘昆也没闲着,亲自深入到灾民家中,访贫问苦,救灾救难。几次操作下来,不仅江陵的百姓服了,连那些强人也服了,自然也就失去了点火的兴趣,火就这样绝迹了。

刘昆的这一绝招,很快便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有如此的神功,让其再窝在江陵那个小地方就有点太屈才了。很快,朝廷下旨,征召刘昆到朝廷担任议郎,后又觉得这一职务仍与刘昆的神功不匹配,于是,又升任刘昆为侍中。可这侍中的椅子尚未坐热,不几天,朝廷又给刘昆委派了一个新职——到弘农(今天河南新安县到陕西潼关县一带)担任太守。

原来,弘农境内的崤山、渑池一带的驿道出了重大险情:当地的一些老虎可能是吃野鸡野兔吃腻味了,想尝尝人的滋味,有事无事常常溜出来,在崤山、渑池一带的驿道上出来吓人咬人,频频作案,以至当地人谈虎色变,更不敢轻易地到驿道上行动。大家都知道刘昆身怀神功,因此,便有人推荐刘昆到弘农来治治虎害。

刘昆来到弘农后,听闻此事,颇为头痛,心下念叨:“哪有什么神功,无非是歪打正着,凑巧而已。”虽说治虎束手无策,可刘昆在政事上却毫不含糊。从到弘农的第一天起,他就发扬在江陵时的优良作风,终日埋首政务,判冤决狱,救灾扶贫,劝农兴学,广施教化……三年下来,弘农大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更让刘昆和弘农百姓始料未及的是,原来那些兴风作浪、耀武扬威时常窜出来吓人咬人的猛虎好像也被感化得通了人性,纷纷表示要痛改前非,为了表示忏悔之意,竟在一个晚上相互约定,拖家带口一起携爪渡过了黄河,迁到了黄河的北岸。

食人的猛虎都能被感化的痛改前非,服服帖帖,人自然更是不在话下。光武帝刘秀听说刘昆的先进事迹后,觉得人才难得,事迹感人,重又将刘昆征召回了朝廷,提拔其担任了光禄勋。

一次,公务之余,光武帝刘秀当着众臣的面,好奇地问刘昆:“这降雨灭火,命风转向,调虎离山,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来刘秀是盼着刘昆能透露点独家密籍,可令刘秀大跌眼镜的是,刘昆竟笑了笑,悠悠地回道:“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听完刘昆这平淡无奇的回答,周围大臣都笑刘昆太过老实,憨直的可爱,将如此难得的机会拱手推掉,为何不借机渲染一番?没准还能再官升一级。可刘秀却没笑,开口赞道:“这才是长者所为啊。”

其实,这祈雨灭火,命风转向和感虎渡河,除了偶然,也有人为。刘昆那时,既没有人工降雨之说,也没有挪腾迁移之术,降雨或祛风应该就如刘昆所言,偶然罢了。东汉时的江陵也就是现今的荆州一带,靠着长江边,本就是个多雨的地区,三天两头下雨。估计刘昆上任时大概在五六月份,正是梅雨季节,再加刘昆又是一个聪明人,稍以策划再加一番煞有介事的操作,偶尔赶上了落雨,雨一落,火一灭,这风是小是大,是南是北,便不再重要,也无人关心,再加好事之徒一番炒作附会,就把这纯属偶然巧合之事,变成了真事,且说得神乎其神,活灵活现,不由得你不信。估计刘昆作法也有不灵的时候,不过五次能碰上两次灵验,大家就信以为真,无限夸大,当作了百分之百,而对其他不灵的三次则采取集体无意识。

如果说雨和风是出于百分之九十的偶然,百分之十的炒作,那么猛虎渡河则是百分之九十的人为和百分之十的炒作。上文我们知道,刘昆手下的学生门徒,最盛时有五百多人,到了江陵时又开馆授徒,刘昆共教了多少学生,史书没有详载,估计不是个小数目,不然刘昆也不会弄出那么大的动静,以至连皇帝刘秀都受到了惊动。而刘昆的家乡是陈留,即现在的山东东明一带,也是与黄河紧邻,与猛虎渡河发生地弘农相距不过三四百里,因此,刘昆动员自己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在私下里帮自己一个小忙,在黄河枯水期时,乘夜或火驱或人喊再加多擂几次皮鼓,多造点声势,多弄出点动静,敲山震虎,杀鸡吓猴,将大部分老虎赶走吓走,应该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是这事只能在私下里悄悄地干活,怎么可能向刘秀如实地交代?

建武二十七年,鉴于刘昆一贯优异的表现,刘秀又授予刘昆为骑都尉。建武三十年,大约七十多岁的刘昆因年老请求辞职回乡,刘秀答应其辞职,但不准其返乡,而是在洛阳为其准备了一套豪宅,并赐其终身享受千石的俸禄。第二年,即公元57年,刘昆去世,匆匆结束了自己颇为传奇的一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