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不可得心是真心——《心经》再读之【19】
847371

不可得心是真心——《心经》再读之【19】

新用户97560OBk新用户97560OBk2024-02-19 09:06:240

知而无知方真知,

得而无得是真得。

【原典】之【妙用分第四】

无智亦无得。

【译文】

没有所谓的般若智慧,也没有所谓的证得什么佛果。

【悟读】

无求自是安心法,

不饱真为却病方。

此清代翰林张元济书写袁枚之联句。其“无求之安心法”,道出了生命之真谛。

佛教之至高境界是“非有非非有”,不可执于相,亦不执于空。

人生于世,不可能无欲无求。上述对联之无求,是指对名利等方面之追求,须顺其自然,勿过分苛求。唯此方得心安神宁,悠然自得,澄明自在,如如不动。

“无智亦无得”,智指解脱之智,是说佛性。佛性本自空寂,离一切相,乃至解脱相亦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诸法毕竟空。不可得心,乃诸佛涅槃妙心。

无智,也强调没有所谓的世间智聪,不要耍小聪明,自以为是,不应有我慢我执,反璞归真。

无得,是说修行到解脱,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本自具足。本来就存在,本来就拥有,只是过去不知道而已。

智,一般指般若,亦即能知之妙智,“智”为能求之心;“得”为所证之佛果或所求之境界。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

“无智亦无得智”,其实是强调洞见万象之真谛,破除法执,破除贪念,回归清净,回归本来。智是能观,得是所观;智是能得,得是所得。所证所得,皆是涅槃,皆为空性。

智和得,经中说皆是“无”的。从字面上看,好像能得所得是有差别的。按照菩萨般若所能体验到的境界,其实是没有差别的。说般若证真理,只不过是用语言来表达,是一种文字般若。

有了智慧,便能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亦可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颇为了得;然在菩萨看来,不过是回归本来面目,并无什么智慧可言。

同时,智慧亦非由证而得,不过回归本来寂静而已。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并无修习之事。“知而无知,方为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真正的生命大智,主要靠的是悟而非靠修。因为不可得心,才是真心。

人人皆具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不假外求。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回归本性真心,即可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之空性、真如性,便了了分明。

“无所得,亦无所失”,这也许就是生命之真谛和本真本来,这是一个关乎思维层级的话题。

禅宗有个著名的“一指禅”公案,喻意为“万法归一,一悟全悟”。悟此,一个人或许会终生受用。

《天道》说,“当你认识了自己,你便不再是自己”。其意是从“小我”回归到了“真我”。回归真我,便是“无我”。

修佛修到最后,其实就是修三个字,“不当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