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逼死凌烟阁功臣之首长孙无忌 从贞观名臣到客死他乡 原因是什么
公元659年,身为内阁宰相之首的长孙无忌被唐高宗削去所有官职与爵位,流放于黔州(今重庆彭水),几个月后,中书令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无奈之下,这位太宗、高宗两朝重臣自缢而死,其直系家属全部革为奴婢,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是洛阳鲜卑人,出身官宦世家,其家族历代在北魏、北周、隋朝担任高官,隋末唐初,长孙无忌先支持李渊起兵反隋,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李世民,长孙无忌与其舅高士廉更是唐太宗的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
长孙无忌不仅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更是太宗、高宗两朝的元老重臣,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舅子,还是唐高宗李治的舅舅,李治能当上皇帝,就是长孙无忌一心一意支持的,可惜到头来,一代名臣被逼得自杀而死,背后原因是什么?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24功臣之首
一、君权与相权之争
唐太宗在去世前,给李治留下三个顾命大臣,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唐高宗李治继位为帝后,就把褚遂良贬为同治刺史三年,后来才召回朝廷担任吏部尚书,李勣原名徐世勣,武将出身,打仗还行,虽然担任司空,朝中政事多不参与。
长孙无忌以检校中书令身份主持中书、尚书、门下三两省的政事,妥妥的当朝首辅,朝廷大事都由长孙无忌决断,由于朝廷大臣多出自贞观旧臣,所以唐高宗继位之后的第一个年号永徽之政被称为有贞观遗风。
长孙无忌同时还兼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扬州都督,并借修订《永徽律》的机会,控制了立法权与司法权,长孙无忌一人身兼军政大权与司法权,又是当今皇帝的舅舅,有着外戚身份,基本上是独揽大权。
长孙无忌独揽大权
自古以来外戚掌权就极为敏感,长孙无忌以外戚身份独揽大权,感觉最不舒服的其实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治继位之初,经验不足,凡事依靠长孙无忌决断,时间一长,长孙无忌决策的意见,即使李治有不同意见,也无法更改,相权与君权产生的冲突。
长孙无忌借房遗爱谋反一案,陷害吴王李恪谋反,逼死了李恪,唐高宗哭着为李恪求情,但不被允许,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蜀王李愔因为得罪长孙无忌而被流放,后来许敬宗陷害长孙无忌时说过一句话:
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窃发,陛下遣谁当之?
尤其是那一句“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说明长孙无忌在朝中的权势已经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了,唐高宗在坐稳皇位之后,势必要亲政,一旦君臣观点不和,长孙无忌往往独断专乾,时间一长,唐高宗自然不满,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愈发激烈。
长孙无忌公然顶撞唐高宗
此时的唐高宗李治已经20多岁了,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有了自己的主意,虽然李治为人软弱,但显然年轻气盛,名为皇帝,实为傀儡,这不是唐高宗李治所希望的,李治与长孙无忌这对外甥与舅舅之间开始爆发了政治斗争。
二、新贵族阶层与寒族之争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士族门阀势力强大,西魏、北周、隋朝统治阶层皆出自关陇贵族集团,贵族门阀以政治联姻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左右朝政与做官的通道,这些门阀士族的眼光相当高,甚至连皇族都看不起。
唐太宗时期,为了打击贵族门阀,重新编排了《氏族志》,以皇族为第一等,外戚功臣为第二等,山东豪族为第三等,抑制了门阀士族,提高了皇族的社会地位,并开始扶植庶族与寒族地主阶层。
唐太宗时期大力打压关陇贵族
长孙无忌属于第二等的外戚功臣集团,仅次于皇族,他的身份决定了阶级性,长孙无忌并未像唐太宗一样扶植庶族与寒族,他掌权期间,提拔第二等的外戚功臣和第三等的山东豪族,打压庶族与寒族地主阶层。
当唐高宗与长孙无忌意见相左时,自然希望朝堂之上有大臣会支持自己,但让唐高宗意外的是,在长孙无忌掌控的朝廷之上,没有人敢帮助皇帝说话,直到大臣们发现皇帝开始对长孙无忌动手,才会有不少出身寒族或者庶族的官员挺身而出,站在皇帝的角度对抗长孙无忌。
比如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王德俭等人,都出身寒族或者庶族,而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来济、韩瑗、上官仪、崔敦礼等人则出身第二等和第三等的豪族,双方天然形成了政治集团,并开始对抗,而在废王立武之争中,表现成为明显。
唐高宗
三、废王立武之争
废王立武指的是唐高宗废除自己的原配王皇后,想提拔武则天为皇后的事件,这起事件的背后真正原因仍然是唐高宗借此加强君权,以打击相权,是君权与相权之争的延续,而武则天不仅仅是唐高宗的妃子加皇后,更是唐高宗的政治盟友。
唐高宗继位之初,朝中大臣都听从长孙无忌的,史官称赞唐高宗“恭己以听”,意思是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这个词的言外之意就是大权旁落,在政治上,唐高宗就是孤立无援的,但他并不想这样,一方面他打击不听从自己命令的大臣,另一方面提拔忠于自己的亲信。
监察御史韦思谦弹劾中书令褚遂良“抑买中书译语人地”,中书译语人是个官职,相当于中书省的高级翻译,褚遂良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欺压下属,强制买卖土地,当时唐高宗下诏禁止买卖土地,但褚遂良顶风作案,丝毫不给唐高宗面子。
褚遂良被唐高宗贬官
唐高宗直接把褚遂良贬为同州刺史,要知道褚遂良可是唐太宗留下的辅政大臣之一,位高权重,又跟长孙无忌是一伙的,唐高宗为了立威,没有选择杀人,直接贬官处理,证据确凿之下,长孙无忌也保不住褚遂良。
唐高宗曾经不满政府工作机构“互观颜面,多不尽公”,意思是政府机构办事都是看脸面,并没有公事公办,实际上这是唐高宗对主持政府工伯的长孙无忌提出批评,但长孙无忌并不接受,反而以“恐陛下尚不能免”,把唐高宗顶了回去,这是当面顶撞皇帝。
唐高宗还曾这样批评过朝臣:
顷在先帝左右,见五品以上论事,或仗下面陈,或退上封事,终日不绝。岂今日独无事邪? 何公等皆不言也!
意思是:当初先帝(唐太宗)在的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能议论政事,或者当面陈事,或者退朝后奏事,每天不断,怎么到了现在一点事没有?还是你们这些人不愿意说吧!
然而相权与君权冲突最激烈的就是废王立武事件,唐高宗一直不喜欢王皇后,武则天没进宫之前,宠爱萧淑妃,武则天进宫后,王皇后与萧淑妃一同失宠,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满朝文臣都不同意。
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
唐高宗与武则天为了达到目的,以皇帝身份偷偷地到长孙无忌的府邸去讨好他,分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从五品的朝散大夫,还赏赐金宝缯锦十车,长孙无忌一并笑纳,但就是不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
唐高宗以皇帝身份低声下气地讨好宰相,仍然达不到目的,不管是面子,还是政治,唐高宗这个皇帝显然是白当了,所以唐高宗铆足了劲要废王立武,这不是一件简单的换皇后的事,而是要打击长孙无忌的话语权,进一步打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臣,加强皇权。
唐高宗在朝廷上为了废王立武表现得相当明显,因此不少出身寒族以及地位中下的朝臣想要投其所好,站出来支持唐高宗,比如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只要支持的,唐高宗就提拔,这个态度非常明显了,一部分受到长孙无忌打压的朝臣自然选择支持皇帝。
然而最有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三辅臣之一的李勣的态度,唐高宗问李勣意见,李勣说这是陛下的家事,表面上李勣是保持中立,实际上就是支持唐高宗,李勣的言外之意就是:皇帝的家事,外人不能干预,这就是让皇帝自己做主意,这就是支持。
长孙无忌被逼死是武则天的主意
有了大臣的支持,唐高宗强硬地以皇帝身份下诏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无奈,只能接受,几年以后,中书令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痛哭流涕,甚至都不想与长孙无忌对峙一下,然后立即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与爵位,流放到黔州,不久被逼死。
长孙无忌到底是被谁逼死的?
许敬宗显然没这个胆,他的背后大概率是武则天主使,以唐高宗的性格来看,他只想加强皇权,打击相权,并不想杀长孙无忌,况且14年后,唐高宗亲自为长孙无忌平反,恢复其子孙爵位,还让他陪葬昭陵。
对于武则天来说则不一样,武则天的手段是非常残酷的,权力欲望是极强的,她不会容忍这样一再反对他的重臣活着,逼死长孙无忌也符合武则天一贯的行为。
- 0000
- 0000
- 0000